一、阿炳的故事
1、道教是中国民间音乐传承和保留最完整的一个地方,阿炳在道观里受到了最初的音乐启蒙。师傅教他在雪地里迎寒击石学敲鼓,教他面对着风口吹竹笛,学二胡时他的手被琴弦勒出了一道道血痕,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他想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报答师傅对他的厚爱。阿炳慢慢学会了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8岁时的阿炳已精通了道教所传承的各种音乐,吹拉弹拨样样都能,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赞誉为演奏能手,并享有“小天师”之誉。
2、华彥钧8岁时,回到父亲华清和身边,在雷尊殿里当了一名小道士。华清和非常疼爱他,用毕生所学来精心栽培和养育这个名誉上是徒弟,实际上是儿子的小道士。小道士不负师父的期望,在音乐上极有天赋,又刻苦努力,很快就成了演奏能手。
3、在1950年的一次录音中,幸运地保留了阿炳创作的六首乐曲:即今天已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4、《二泉映月》则无疑是纯粹传统的,但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来说却又是全新的,同样是一种“新时调”,这是一种真正融会贯通了的个性化的“自来腔”、独创性的“新时调”。
5、为了谋生,阿炳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材料,中午回家构思创作,下午就在茶馆门前围场说唱卖艺。汉奸杨高伯、吴正荣(外号“沙壳子”)为虎作伥,鱼肉乡亲,被我新四军游击队击毙,阿炳迅速编成新闻,到处说唱,大快人心。阿炳说唱新闻之前,总要先表演一番高超的琴艺作为开场,以吸引听众看客。他能用二胡单弦拉戏,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学鸡啼狗叫;他能将琵琶放在背后弹,顶在头上弹,拨、挑、抡、滚,挥洒自如。
6、流泪的二胡最懂得阿炳的悲伤,那加粗的琴弦和跳跃的琴弓,不知道被这双年轻的手抚摸过多少遍。它每一次响起的时候都带着彻骨的痛,和无法言尽的悲凉,那呜呜咽咽的音符,仿佛是阿炳在时光中剥离出来的一颗伤痛的心。每一个路过的人都会为这样的音乐动情,每一个听见阿炳拉琴的人,都忍不住被这样的旋律感动的落泪。
7、阿炳没有父母,在乡下被人嘲笑为“野孩子”,在他长到八岁的时候,华清和以师徒之名将阿炳接到“雷尊殿”继续抚养,并传授技艺。师傅将所有的父爱都给予了阿炳,亲自教他《三字经》、《百家姓》,又将他送入私塾识字读书。
8、当他的生母无奈地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抵抗世俗的歧视,这个孩子性格中一些隐秘的部分已经可见端倪。
9、往后的日子说来也令人唏嘘!无锡城中道观洞虚宫里雷尊殿的新任当家道士华彦钧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赌甚至吸食鸦片。荒唐的生活带来荒唐的结果:因为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丧失对道观的控制。流落街头后,族人安排江阴的农村寡妇董彩娣来照顾他。世事就是这样矛盾。痛苦绝望中的阿炳没有破罐子破摔。再往后的日子里,一个说唱时事,在街头卖艺,以“瞎子阿炳”闻名的创作型民间艺人新生了。
10、在江南,在阿炳流浪了一次又一次的土地上,我再一次跪拜在阿炳墓前,我为这样一个伟大的生命默哀,我被这样一个伟大的生命折服。
11、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是他失明前在一次月明之夜,带着二胡到惠山二泉亭,触景生情即兴创作出来的。这位个性刚强的阿炳在长夜茫茫的风尘中,还谱成了二胡名曲《听松》、《寒春风曲》;还有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舟》等。
12、我把阿炳的家庭身世和坎坷经历简单地讲述了一遍,并告诉储先生,除了这首乐曲,还听他拉过其他几首……谈话间,杨荫浏先生正好进来,他听到我们在谈阿炳,也插进来说,你们说的这个华彦钧(阿炳道名),也是我的琵琶先生,我11岁就向他学过琵琶,那时他只有十七八岁,但已经是无锡城里有名的音乐道士了;此人确实有才华,他双目失明后,我还曾向他讨教过梵音锣鼓。
13、1950年9月2日第一次为阿炳音乐录音,到当年的12月4日他因病去世,阿炳生命最后的三个月中有两件事,我至今难以忘记。
14、晚上七点半,杨荫浏和曹安和两位先生在三圣阁内静静恭候着阿炳的到来。阿炳刚进门,就大声喊:杨先生,杨先生久违久违,想煞我了!大家注意到在董催弟的搀扶下,阿炳身背琵琶,手执二胡,穿戴得很整齐,梳洗得干干净净,脸上也很有光彩。杨先生闻声出迎,手挽手把阿炳引入阁内,代他放好乐器,请他入座。小叙片刻后,阿炳问:怎么录法?我喊一二三后,你就像平时那样拉,从头到尾奏完一曲,中间不要说话。杨先生接着问:你先拉二胡还是先弹琵琶?
15、阿炳四十岁时,与寡妇董彩娣结合,出人相随,互敬互爱。董彩娣还带来一个十岁左右的女儿。从此,阿炳外出走街串巷有人搀扶,围场卖唱时也有人相帮。
16、后来,阿炳的邻家少年在就读的大学里偶然拉了一曲阿炳教他的曲子,被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教授听见了。于是,杨教授在那个邻家少年的牵线搭桥下,见到了阿炳。可那时的阿炳已经贫病交加,状态大不如从前了,所以录下《二泉映月》等几首曲子时,并非是阿炳拉得最好的时候。杨教授因为带的磁带不多,就只录下了几首,本想下次再来录的。可没过多久的下次,当他们再来时,阿炳和董彩娣都已经不在了。
17、《二泉映月》所深藏的悲凉凄清的意蕴,不仅为阿炳的同乡和国人所懂得,也为外国人所感悟和理解,显示了一种震动心灵的审美价值。曲子中不断重复的音段,既是作者自身凄苦的生存体验,又像是一次次对命运的叩问。
18、不久,阿炳染上了梅毒,没想到梅毒侵害了眼睛,导致他双目失明,也因此丧失了对道观的控制而流落街头。由于他双目失明,无法从事劳动,只能在街头卖艺,以此维持自己的生计。后来,族人不放心阿炳,便让寡妇董彩娣去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两人结婚不久,就分开了,后与寡妇催弟同居。抗日战争爆发时,阿炳编唱新闻《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鼓励国人抗击敌人。无锡沦陷后,他和催弟回到了催弟的老家避难。
19、《二泉映月》之所以一下子能震慑听众的心,在于它那迤逦的琴音,“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能很快将每位听者导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境地。
20、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二、盲人阿炳的故事
1、作品集︱大事记︱艺文志
2、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
3、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4、华彥钧21岁时,在师父临死前,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这私生子的身世给他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以至于后来他放任自流,过上了花天酒地、吃喝嫖赌的生活。华清和把雷尊殿传给了阿炳,那时雷尊殿的香火很旺,所以阿炳很有钱,又有才,就特别招那些风尘女子喜欢。
5、骄子国际全体师生热烈欢迎全国各地的老师、家长、学生们前来观摩学习!
6、1914年华清和去世,21岁的阿炳继承了“师傅”的衣钵,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这时候阿炳才知道,疼爱他的师傅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原来自己被蒙蔽了整整21年。
7、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据说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过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着说:“这是要跪着听的音乐。”这首曲子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誉。而创作这首曲子的却是无锡一个乞丐,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人称瞎子阿炳。
8、报名咨询热线:13067749668
9、人们评价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作为民间艺人,不仅能够用自己的双手,用音符来表达,还能借助音乐这种工具来感染其他人的心灵。
10、1933年,与寡妇催弟同居。他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家传的红木胡琴演奏《义勇军进行曲》。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催弟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
11、在那个年代,在大户人家中,一个年轻的寡妇,世俗怎么可能允许她偷汉子,生下孩子还带在身边呢?所以华彥钧一出生,华清和就想办法把他送到了乡下的亲戚家。吴阿芬则被族人逼迫,三年后自杀了。
12、1905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13、80多年前,无锡街道的上空常常飘扬着阿炳卖艺乞讨所奏响的琴声。他的即兴演奏,不仅成就了《二泉映月》这支自述式的悲歌,更主要的是它摆脱了那种赏玩式的心态,上升为一种与我同在的共命运感。对人世的关怀,对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难,使一些人很容易地把他和贝多芬相提并论。不是说人活着多么艰难,或者古人挂在嘴边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部心灵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我在阿炳音乐里常常感觉到的,在那一瞬间,就是能分清许多是非。我记忆里有过一段介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的文字,说他在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时流着眼泪告诉别人:“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14、1983年,阿炳迁葬惠山东麓、二泉之南,才算是安定下来。
15、无锡城中道观洞虚宫里雷尊殿的新任当家道士华彦钧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赌甚至吸食鸦片。荒唐的生活带来荒唐的结果:因为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丧失对道观的控制。流落街头后,族人安排江阴的农村寡妇董彩娣来照顾他。世事就是这样矛盾。痛苦绝望中的阿炳没有破罐子破摔。再往后的日子里,一个说唱时事,在街头卖艺,以“瞎子阿炳”闻名的创作型民间艺人新生了。
16、阿炳练习了几天后,开始录音。一共录制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一时间,阿炳名声大噪。
17、也许命运给阿炳的磨难,正是成就他那些动人心魄乐曲的缘由。这个华清和的私生子,生来就被剥夺了家庭慈爱的权利。当他的生母无奈地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抵抗世俗的歧视,这个孩子性格中一些隐秘的部分已经可见端倪。
18、无锡阿炳故居80多年前,无锡街道的上空常常飘扬着阿炳卖艺乞讨所奏响的琴声。不是说人活着多么艰难,或者古人挂在嘴边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部心灵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我在阿炳音乐里常常感觉到的,在那一瞬间,就是能分清许多是非。
19、年轻的阿炳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在父亲去世后,他开始放纵自己,他要任由这卑贱的生命自由地来去。
20、1914年,阿炳21岁。那一年,华清和病重在床榻,自觉时日无多,便告诉了阿炳的身世。他这才知道,原来一直疼爱自己的师傅,就是他的亲生父亲。
三、阿炳的故事100字
1、16级全浙QQ群:438384373
2、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
3、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4、这就是一种超越,正是这种超越,使《二泉映月》高于世俗之上,显得超凡脱俗。
5、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
6、(摘自《二泉映月》黑陶著新星出版社2010年9月版)
7、据说他生平唯一留存下来的影像,只有一张日伪统治无锡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相片里那个带着盲人眼镜,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顶破毡帽下面的面孔,透着生活的艰难和沧桑。也许命运给阿炳的磨难,正是成就他那些动人心魄乐曲的缘由。
8、1950年9月2日晚上,我亲历了世界名曲《二泉映月》的最初录音。当晚在录音现场共有8个人:阿炳、董催弟、杨荫浏、曹安和、无锡祝世匡、我本人、我爱人曹志伟、我岳丈曹培灵。
9、阿炳开始进入妓院,开始用鸦片麻痹自己痛苦的内心,他变卖了“雷尊殿”的房产、地产和大大小小的物件,直到父亲留给他的所有家当全部卖完。身无分文的阿炳突然觉得这世界如此的干净,他不再亏欠任何人,而任何人也不再亏欠他了。
10、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阿炳的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在外寄养几年的少年回归生父华清和的身边,他是叫着师傅来到当道士的父亲身旁。
11、阿炳原名叫华彦钧,1893年出生,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
12、第二件事情。大概在1950年11月中旬,杨荫浏先生从天津给我来信说,中央音乐学院院方已同意师生们的建议,决定邀请阿炳去音乐学院举行二胡、琵琶独奏音乐会。并且嘱咐我陪同阿炳老两口北上。当我拿着信,前去向阿炳报告这个好消息时,他已旧病复发,吐血不止。卧床不起的阿炳明白信中的内容后,两行眼泪,落在了这个几乎从来没有哭过的硬汉子的脸上,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他对我说的话:我恐怕去不了了,谢谢共产党,谢谢杨先生和你们对我的关心!
13、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无锡市,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1950年12月4日逝世。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1) 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14、同年12月,当两位教授再次来到阿炳家的时候,他们猛然看见门厅的正中间,放着阿炳挂着黑纱的遗像。他们忍不住就跪了下来,他们知道他们跪拜的是中国民间最杰出的一位音乐家,他用一把二胡,诠释了生命与音乐最深刻的内涵和不可分割的情愫。
15、17岁时,阿炳正式开始参加道教音乐的演奏。由于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故深受听众的喜爱,被誉为“小天师”。次年,他就成了无锡道教音乐界的演奏能手。父亲在去世前,告诉了他真正的身世,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得不到父亲的关爱,他也成了雷尊殿的新任当家道士。似乎是受了刺激,阿炳放任自流,与地痞无赖成了朋友,整天吃喝嫖赌,甚至是染上了鸦片。
16、阿炳是个私生子,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阿炳八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原本以为自己是个孤儿,直到21岁时,阿炳在华清和去世前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17、1893年8月17日(清光绪十九年)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华彦钧4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
18、1950年8月下旬,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回无锡过暑假。回来之后,要我马上与阿炳约定录音日期,并要我找一安静场所录音,以免杂音干扰。阿炳已经很久没摸乐器了,而且这时他自己家中已没有可用的乐器。我们帮他从无锡的中兴乐器店借来二胡,曹安和先生则借给阿炳琵琶,阿炳练了几天,以便录音时更有把握。我的岳丈曹培灵当时在无锡佛教协会主事,因此录音场所就定在公花园旁边、佛教协会所属的三圣阁内。
19、世界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到阿炳创作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后,也跪在了地上,他含泪说:这首乐曲是要跪着听的。这应该是对《二泉映月》最好的诠释吧,这也是对阿炳这一生最好的诠释。
20、我亲历了世界名曲《二泉映月》的最初录音
四、阿炳的故事英语缩写
1、1893年8月的一个黄昏,无锡城里一个姓秦的大户人家降生了一个男孩,秦家的所有人都知道,这是秦家二少奶奶和无锡城“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华清和的私生子。因为秦家的两个儿子先后去世,为了给秦家留后,秦家人将这件事悄悄地隐瞒了下来。
2、等录完这些道教音乐,黎松寿坚持请他们去录阿炳的乐曲。等阿炳拉完一曲,杨荫浏教授轻声问这曲子的名字,阿炳说没名字。杨教授说没名字不行,要想一个。
3、~谢谢你!请点右下角的小图标吧!
4、杨荫浏说这曲子好,还说他们正在收集民乐,要用刚从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这样好的民间音乐。黎松寿和杨教授约好,回到家乡一直等到9月份,杨荫浏和曹安和两位教授才来到无锡。这次他们带来的任务是录制无锡的道教音乐。
5、(人中之龙凤、音乐之骄子)
6、1901年,他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
7、从那时起,无锡街头就常常可以看见一个头挽发髻,身穿长衫的男子,他一手拿着二胡,一手拿着一个破旧的毡帽,他与二胡一起流浪,他与二胡一同哭泣。
8、阿炳的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据说他生平唯一留存下来的影像,只有一张日伪统治无锡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
9、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10、阿炳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最著名的曲目是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在他出入酒肆茶楼所用的节目单上,这首曲子一开始用的题目是《惠山二泉》。直到他临终的前半年,他才以创作者的身份向别人宣布,该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
11、自病自知,我手上功夫已不如从前,见笑了。阿炳摇头谦虚。杨先生表示要向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和全国音乐院校介绍,这首曲子一定会受到音乐界的重视和欢迎的,接着向阿炳询问:曲名叫什么?阿炳回答没有名字。杨先生坚持要有一个名字。想了很久,阿炳说:那就叫它《二泉印月》吧。杨荫浏和曹安和两位先生听了,都觉得这个曲名不错。
12、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
13、抗日战争胜利后,阿炳患上了非常严重的肺病,甚至卧床吐血,因此不能上街卖艺,只能在家修修胡琴,以此为生,生活非常艰难。无锡解放后不久,阿炳就在绝望中离世,享年57岁,被安葬在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但他的苦难还没有结束,1979年5月,他的墓葬遭到破坏,还是无锡市博物馆收留了他的遗骨。
14、从此,幽静的无锡街道上,就多了一个手拉二胡、眼戴墨镜的瞎子。每当行人路过,都会被他哀怨悠长的二胡声所吸引。没人知道他从哪里来,但都沉醉在他高超的技艺中,难以自拔。
15、我们一家都非常喜欢音乐,我父亲60岁还在学拉小提琴。我上小学时期,父亲就为我买了把高档次的老红木二胡让我练琴。因为在音乐上有共同语言,又住得近,因此我们一家和阿炳交往较多。阿炳晚年,我的做中医的舅舅陆同坤,我的哥哥黎松祥——当时是无锡普仁医院的胸科主任,都曾去看望诊治过阿炳的病。我跟阿炳之间,有20年左右的师友情、忘年交的历史。
16、1918年,父亲去世,华彦钧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开始吸食鸦片和嫖妓,后来患眼疾而导致双目失明,无力参加法事劳动,遂以街头卖艺为生。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
17、至高的评价,永远的纪念。一生苦难的阿炳如有在天之灵的话,当能得到最好的安慰。
18、但正打算录,阿炳最得意的《梅花三弄》时。1950年12月4日,阿炳就病逝了,终年57岁。
19、能创作出《二泉映月》的阿炳,究竟经历过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通过第六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展演剧目《再见阿炳》来一探究竟吧!
20、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阿炳知道后,就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
五、二泉映月阿炳的故事
1、creativewritingworkshop
2、1978年,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访问,聆听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小泽掩面而泣,从坐着的椅子上跪了下去,他虔诚地说:“这种音乐应当跪着,坐着和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
3、料理好父亲的丧事后,阿炳开始接过父亲的衣钵,成为了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从此以后,阿炳开始沉浸在吃喝嫖赌的生活中,渐渐迷失了自我。
4、阿炳当年总叫我的乳名松官,而要我叫他阿炳。阿炳个子比我矮一点,我是一米七他在一米七二到一米七四之间。阿炳方面大耳,鼻正口方,头上有个用小辫子绾成的道士发髻。他脸色黄里透青,嘴唇上有几根八字胡须。阿炳最引人注目的是歪戴在鼻梁上的那副墨镜,墨镜的一条腿已经掉了,只好用条细绳圈套在耳朵上,于是整副眼镜就一高一低地挂在他的鼻梁上,让初次看到的人哑然失笑。
5、我和阿炳认识,直接原因是住得很近。我们家住无锡城里的图书馆路四号,与三十号阿炳所在的雷尊殿近在咫尺。上世纪20年代末,我和图书馆前的一群童年伙伴常去雷尊殿大殿上做游戏。到大殿对面阿炳矮平房内听他说新闻讲笑话的时候,阿炳已经双目失明,以上街卖唱维生。阿炳的矮平房有30平方米左右,屋内桌椅残缺不全,床是竹榻,灶是行灶,可以说家徒四壁。
6、原创京剧《再见阿炳》故事发生在日军侵华期间。双目失明的阿炳被赶出雷尊殿,途中救下了被迫殉葬的寡妇董催弟。催弟见阿炳行动不便,一直照顾其左右。随着日军侵占无锡,阿炳担心自己会连累催弟,便设计将催弟赶走。离开阿炳后,催弟去到别处帮工,直至主家逃难而走,催弟仍放心不下阿炳。催弟冒着战火回到无锡将阿炳救出,在逃难路上二人发现对方竟是小时青梅竹马的玩伴。在表明心迹后,二人结为连理,就此相伴一生。
7、世事就是这样矛盾。痛苦绝望中的阿炳没有破罐子破摔。再往后的日子里,一个说唱时事,在街头卖艺,以“瞎子阿炳”闻名的创作型民间艺人新生了。
8、启示如下:我们应该学习阿炳那种不畏强权,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卑不亢,精益求精,积极进取,持之以恒,乐观向上,不折不挠的品质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
9、一把中国二胡在加拿大力压4把大小提琴,全场震惊!
10、1950年12月4日,阿炳逝世,葬于“一和山房道士墓,后因文革遭到毁坏,新的阿炳墓,占地742平米,由墓墙和翼墙组成,像一个音乐台,阿炳墓前立着瞎子阿炳的铜像,阿炳墓的东南方向有一个类似道士斜卧的天然石,令人遐想
11、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度日如年。
12、这个华清和的私生子,生来就被剥夺了家庭慈爱的权利。当他的生母无奈地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抵抗世俗的歧视,这个孩子性格中一些隐秘的部分已经可见端倪。在外寄养几年的少年回归生父华清和的身边,他的眼光所见之处,也许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从资料中知道,他是叫着“师傅”来到当道士的父亲身旁。华清和自号雪梅,精通各种乐器。阿炳勤学苦练,不久就熟练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此刻阿炳还当自己只是个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儿。然而当他长到21岁时,阿炳突然在华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13、《二泉映月》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二胡名曲,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展示了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和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是中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几乎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4、让我们热泪盈眶,让我们心情激动,让我们在枯燥的学习之余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感,我也有一件令我意外的惊喜的事
15、阿炳原名叫华彦钧,1893年出生,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
16、内容来源: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
17、1950年12月4日民间音乐家阿炳病逝
18、1910年,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放完录音,阿炳问杨先生:还能不能重放?杨先生告诉他,照说明书上说,能连续放十万次也不失真。阿炳很是惊奇,天真地说,这台机器贵不贵?我也想买一台玩玩呢。
20、阿炳简介,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