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00句)

2023-04-12 08:11:24 0 59

一、朱熹

1、朱熹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

2、社口龟龄寺的后山上有一个叫做岚柄(今写作林柄)的村子。该村主姓章,村口宫庙供奉朱熹的神像和牌位。村民认为,当年朱子曾经到岚柄讲学授徒,甚至有的还说在此教了三年书。该村还流传许多关于朱熹的传奇故事。村中有两口水井,村里人说,因为是朱熹亲自选址开掘,所以终年不竭。这些传说虽然都查无实据,但却事出有因。据清光绪十年《福安县志·氏族》记载,章氏始祖唐时“避乱,由浦城徙居韩阳龟龄。其后分迁岚柄、利岔、白沙。”原来岚柄人是将自村当成了“龟龄第二”。

3、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

4、一个远在山野小镇的学者,就这样影响了一个国家几百年的文化。都说宋朝是文化的高峰,我服了。

5、朱熹自己最早的家在五夫镇郊的紫阳楼,现有“紫阳楼”的旧碑和一栋不够老旧的宅邸,旁有茂密而木香阵阵的香樟林,河畔一株号称朱熹手植樟树遮天蔽日,枝干直接伸过了小河,树心粲然一朵灵芝。

6、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李约瑟文集》):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自然学家。

7、仙岩书院藏书丰富,是瑞安最早的书院藏书楼。陈傅良《迁仙岩书院于屋西怀同志》诗云:“作屋皆三楹,藏书可万家”。叶适在陈傅良的墓志铭中也曾说:拥书如城,其乐欣欣。

8、朱熹的学术著作有很多,在哲学、经学、经济、政治、史学、文学、佛学、乐律、道学、伦理、逻辑乃至自然科学中都有专门的论述和涉及,如《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所著之书被元、明、清三朝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书,他的《四书集注》及朱子学的经学注释在元仁宗时就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明初所修的《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朱熹的著作是主要内容。朱熹也是颇具文学修养的理学家,但是他对前人多有抨击,尤其是对唐宋古文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的发展。

9、朱熹的义父一直以来都是对他很好,并没有因为他是养子而对他有半分见外的地方,还专门为朱熹母子又添置了几间新房子,还时刻教导朱熹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此期间他还拜自己父亲当年的三位好友为师。

10、本书是知名学者、宋史专家虞云国教授的最新力作,分为大势追踪、人物留真、文化掠影、朝代纵论四辑。著者大笔勾勒两宋大势,生动摹写人物影像,深入解读文化现象,高屋建瓴地纵论通贯宋代的大论题,带领读者走近两宋兴亡盛衰的历史现场,堪称《细说宋朝》之后又一部雅俗共赏之作。

11、在朱熹十四岁的那年,他的父亲就因为心中积压已久的郁闷在一场疾病之中去世了。他的父亲在临死之前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尚且年幼的朱熹了,于是他把他亲手托付给自己的好友刘子羽,刘子羽是朱熹父亲早年在朝廷之中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两人都支持抗金。

12、岩边瀑雪寒侵梦,涧底笙箫冷韵腔。

13、可是朱熹却是突然间问自己的父亲说天地的外面到底又是什么事物了,父亲不能回答,这一问也是让他的父亲很吃惊,觉得他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

14、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学术和教育活动,71岁的人生有四十多年在讲学和著述中度过,并与福安有着不解的情缘。

15、且喜懒残煨芋熟,不妨久话共秋缸。

16、宋宁宗本有八子,但均不幸夭折,于是立沂王的儿子赵竑为太子,但赵竑对当时权臣奸相史弥远的专政极为不满,为此,史弥远废赵竑太子之位,改立赵昀为皇位继承人。宁宗去世后,在史弥远的挟持之下,赵昀继位,是为理宗。宋理宗继帝位之后,史弥远派人逼赵竑自缢。赵竑死后,宋理宗时常忧心忡忡,“惑于鬼神之理”,以为赵竑为含冤而自缢,死后变为厉鬼,夜间出来扰乱作祟。叶味道读出了理宗的心事,用“阴阳二气聚散”的原理来解释“鬼神”现象,劝说道:“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有死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有不得其死而郁结不散者,其变也。故圣人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正所以教民亲爱,参赞化育……”理宗皇帝由此受到启发,除却了心魔。

17、朱熹笑着说:“盐从海来,姜长于山中,有山有海,是尽了大礼了!”书童又接着说:“可是相公这么郑重的请求他,他却连手稿都不看一下。”

18、➤锁定“两个健康”!温州10个单位负责人踏上“考场”,现场接受“阅卷”

19、朱熹(115—1200.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20、书童仍然有些不满,说:“可是您大老远来看他,客人出门他却不来送一送。”朱熹笑着说:“他送到草堂门口,就已尽礼了。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做学问的人,每分钟时间都很宝贵啊。”

二、朱熹的故事

1、(上款预售)(虞云国教授上款+签名本)《从中州到钱塘:虞云国说宋朝》(精装)

2、朱熹(1130—1200),字元晦,晚年自称晦庵,江西婺原人。三十一岁时正式拜李侗为师,李侗是程颐的三传弟子。他通过李侗继承了程颐的思想并加以发展,使“程朱理学”成为儒学的主流。朱熹生于福建,并长期在当地从事学术活动,其思想被称为“闽学”。朱熹是孔子以后我国封建社会最博学的学者,也是孔子以后我国封建时代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学大师。他在传统儒学思想中,熔铸佛家、道家思想,建立起庞大而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在所有的理学家中成就最大,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的著作,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是最重要的,他著的《四书集注》,被明清两朝指定为知识分子必读的教科书;他的注解,被明清两朝规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

3、朱熹将自己前阵子写好的手稿拿出来,递给郑樵,并请求郑樵给予指正。郑樵恭敬的接过手稿,将其放在桌上,然后点燃了一支香。香烟袅袅,屋内顿时一阵芬芳。

4、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

5、....................✁....................

6、朱熹还认为教育的关键在“读书”,“朱子读书法”主张“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循序渐进”指学习要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次序;“熟读精思”指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7、在《朱子语类大全》中,朱熹对徐容有较直接的批评:“居甫、敬之是一种病,都缘是弱,仁父亦如此”。据史料载,朱子《池州语录》第二十四卷由徐容记录整理而成,其内容为徐容与朱熹的问答要旨。

8、陈埴后转益多师,投朱熹门下潜心学习程朱理学。他不仅认真聆听老师教诲,还仔细研究二程语录。他敢于质疑,不盲目崇拜,学习中对于不同的见解,都敢于直接提出,以当面咨询或书信来往的方式向朱熹求解。《朱子语录》里记载了不少陈埴与朱熹的这种问答式的教学交流;而在后人编纂的朱熹文集中,也收有朱熹答陈埴疑问的书信。陈埴与朱熹的关系密切,清代学者朱彝尊的《经义考》中载,他是朱熹“传《易》、授《诗》的弟子”。

9、据明万历《闽书·方域志》载,朱夫子曾在龟仙山(仙岫山)受到乡民的饭食款待,夫子因而乘兴手书一联回赠,联曰:“水云深处神仙府,禾稻丰时富庶家。”

10、“庆元党禁”解除后,宋理宗下旨差叶味道主管三省架阁文字。继而迁宗学谕,为宗室子弟讲学授课。在一次君臣轮对中,叶味道进谏理宗皇帝以勤政务学为本。“无一言不开导引翼,求切于君身;旁引折旋,推致于治道”。理宗对叶味道在此次轮对中的谏言颇为赞赏。史载叶味道死后,理宗皇帝“震悼”之,捐出内帑银帛,以办理叶味道丧事。

11、朱熹学生黄囗在(《朱子行状》):道之正统,待人而传……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12、仙岩书院当时有名到什么程度呢?

13、据学者考证,朱熹的温籍弟子,除文中朱熹临终时最后一次问学问病的三位及徐容外,还有戴蒙、叶任道(叶味道弟)、蔡璵、周僴、黄显子、蒋叔蒙、沈僴、林善补、林武、包定、钱谥之(子升)、钱木之(子山)、张扬卿、陈芝等18人。有这么多的温州弟子,朱熹乾道9年来温,无论访友、讲学、收集文献,都是便宜之事。

14、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因是自己不能时时监督儿子读书,便让他到千里之外拜师求学。想让自己的儿子更好的发展,希望儿子读更多的书,懂得更多的知识。朱熹早料到儿子会这样一问,就给儿子看一篇提前写好的文章《训子从学帖》。朱熹告诫儿子主要是“勤”、“谨”二字,这与朱熹把格物解释为“即物穷理”,“致知”是格物的结果是相通的。“即物穷理”就是在事物上去了解的道理,主要途径是多读书和观察、思考事物,其目的是了解事物的“所以然”和“所当然”。朱熹后来为了教导孙儿,还写了《朱子教训》,并让后人传承下去,是古代哲人教育名篇。

15、朱熹还亲手在书院里种下了五棵苦槠树,隐含了孟子所谓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寓意。如今,这五棵苦槠树依然蓬蓬勃勃地生长着,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无尽的鞭策。

16、这就可以不向豪民高利贷粮,若发生小饥,息利可以减半,若发生大饥、则可免除利息。当然设立社仓的最大好处可以防止农民暴动。为此,朱熹于公元1171年在其家乡首创“五夫社仓”,作为试点,并上疏朝廷,建议按其办法在全国范围推行。

17、燕享乡闾与亲族。商山高躅不可攀,

18、虞云国,浙江慈溪人,生于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宋代历史与文献的研究。撰有《宋代台谏制度研究》《细说宋朝》《南宋行暮》《南渡君臣》等专著;学术论文结集为《两宋历史文化丛稿》《学史帚稿》;编撰《程应镠先生编年事辑》;主编《宋代文化史大辞典》《中国文化史年表》;整理标校《文献通考·四裔考》等宋元古籍十余种。近年文史随笔编为《敬畏历史》《放言有忌》《从陈桥到厓山》《书砦梁山泊》《三声楼读记》《水浒寻宋》《宫花寂寞红》《立雪散记》等。

19、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

20、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三、朱熹名言

1、朱熹的儿子是春季插班生

2、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都是枉顾人类生存权利的地狱咆哮,已经与孔子当初的“仁德”思想背道而驰。

3、月白洞门花落尽,天华表鹤气飞双。

4、台州有一所学校著名的民办学校,名叫桐江书院,号称“江南第一书院”,朱熹曾经亲自将儿子送到此地就读。

5、他又请求朝廷以“六百斛赈济”,这才平息了饥民的暴动。由此,朱熹便想出了建立“社仓”的办法,并建议朝廷广为推行,作为解决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的口粮问题的机构。他规定“社仓”的任务,是在青黄不接之时贷谷给农民,一般取息20%。

6、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52岁时,才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第一次出现。之后,朱熹仍呕心沥血修改《四书集注》,临终前一天朱熹还在修改《大学章句》。朱熹将《四书》定为封建士子修身的准则,《四书》构成了朱熹的一个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

7、八百多年不变的粮仓,足见它建筑得多么合理。朱熹当年经历过饥荒,他见识过灾民的破坏性和走投无路,因此恳求官府建立社仓,每年在青黄不接时贷给农民,秋收后多还一些粮充利息,逢灾年便免息贷粮。社仓后来果然在几次大灾中救人无数。

8、这又要从方干说起。方干与仙居人孙郃是好朋友。“尝过郃里,爱其山水佳秀,挈家寓焉,后世子孙遂家于此”。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说,孙郃家乡仙居的山水让方干留恋不已,他就带着家眷侨寓到皤滩板桥。但事实上,方干最后隐居在会稽,死后,宰相张文蔚上奏朝廷赐进士。后来,直到方干的第八代孙才真正回到方干曾经侨寓的地方,并定居于此。因此,方干的第八代孙,也就是方斵的父亲方英先生才是今仙居山下、板桥两村方氏村民的始祖。

9、瑞安书院盛于明清,清末逐渐废止。原为藏书修业之所,后以讲学、考课为主,兼藏书和祭祀,分官办、私办或地方捐资兴办。据《瑞安市教育志》记载,瑞安自宋至清,主要书院(塾)有35座之多。其中在瑞安县城中的,又以筼筜书屋、菉竹书院、玉尺书院、心兰书社(书院)等最为著名。

10、扔开拐杖出门儿童看了发笑,这难道就是从前匍匐而行的老翁?”道人拿了朱熹手书的诗章,就离去了。没几天,朱熹足疾重新发作,且比没针灸前更厉害了。

11、灵武匹马还京师,伊人驹谷犹遐思,

12、阿爹望汝耀门闾,勉旃勉旃勤读书。

13、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1)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14、陈埴嘉定甲戌年(1214)考上进士,做过几任官员,他历经宋孝宗、光宗、宁宗和理宗四朝,经历着这一时期南宋的几件大事。如禁道学、庆元党禁、开禧北伐等,对他学术的形成也有所影响。绍定年间,陈埴在明道书院讲学,从学者数百人,一时声名远播,人称潜室先生。陈埴后来还在温州的“南湖塾”讲过学。光绪《永嘉县志》载“南湖塾,在城南茶院寺东”,陈傅良、叶适等人均于此讲过学。

15、呵呵,周朝人说“匠人营国”那是指营造国都,现代意义上的“营国”指的就是朱熹了吧,为国人的身心营造一块挡风遮雨的地方。

16、公元1167年秋天,福建崇安发生大水灾,朝廷派他前往视察灾情,他曾遍访于崇安各山谷之间。由于灾情严重,粮食无收,地方官不认真救济,到次年青黄不接之时,就在崇安发生了饥民暴动。这时,朱熹与知县诸葛廷瑞共同发起,要求地方豪富,用藏粟赈救饥民。

17、在像方斵、吴芾、王十朋、朱熹这些大伽的教育下,桐江书院名声鹊起,“四方之学士文人,负笈从游者尝踵相接”。一方面,桐江书院分担了朝廷培养科举人才的责任,促进当地科举取得突出的成就;另一方面,以其学术的独立性,使新兴的理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单就众多的门徒来看,的确相当多地培养了一批名士,如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黄宜、特科进士方刚,端平二年(1235年)特科进士方一新,景定三年(1262年)武科进士方初,咸淳元年(1265年)武科进士方裕等等都出自该书院。

18、潭头镇有一个叫大庄的古村,村前的溪河里有一块巨大的屿石叫做“洗心台”。旧县志上记载,宋朝时有一对林氏兄弟,为了争夺家产而反目为仇,后来经过乡亲们的劝导,终于翻然悔悟,就在这一块屿石上面设酒言和,表示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后来兄弟俩亲爱如初。村民传说屿石上的“洗心台”三个字是朱文公的笔迹。

19、临走之前,为了表示感谢,专门写了一副对联“云礽会梧竹,山斗盛文章”,赠给了郑樵。朱熹和书童出了门,书童就不满的对朱熹说:“那老头子看上去也不是什么贤人呢,对待相公也颇无礼了些。不说拿出好酒好菜,但也不能只拿一碟姜和一碟盐对付呀!”

20、鹊结柳梢惊寒蝉,鱼潜萍毯畏垂丝。

四、朱熹的史学思想

1、“虚心涵泳”指避免“先入为主”,要沉潜进去,反复推敲;“切己体察”指要将所学的东西付诸于实际行动,身体力行;“着紧用力”指抓紧时间学习,使“猛劲”;“居敬持志”指用心学习,坚持不懈直到达成合理的预期。他将“读书”比作“熬药”,“先用猛火煮,再用温火炖”。

2、方斵,何许人也?据郑公鲤《韦溪先生祠堂记》称,他字宗璞,号子木,又称韦溪先生。平生守志固坚,潜心六经,在宋高宗绍兴年间就已成名,“蔚为诸儒领袖”,时人也有称他为“东南学者表正之师”。他于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受特科进士,后终至嘉州文学。

3、译文: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4、甘棠的上东庵至今珍藏着一副古老的联板,上刻“留衣韩伯人如玉,解带苏公价值金”,落款是“朱公笔迹”“紫阳夫子流寓此庵原赠”。光绪十年《福安县志》卷三十二叙上东庵时提到此联,并称朱熹曾率杨复在此庵讲学,但没有明言联句系朱熹原赠。万历县志没有相关记述。

5、汝若问农事,晓烟春雨劳耕锄。

6、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号云谷老人、沧州病叟、遁翁,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尤溪,官至秘阁修撰。曾寓居建瓯、崇安,晚年定居建阳。

7、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8、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9、悬知野鹿欲衔花,面向桑榆全晚节。

10、遗墨传说和朱姓繁衍

11、据《新编朱子(晦庵)年谱》的记载:宋建炎四年(1130年)建州(闽北)多次发生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绍兴元年(1131年)朱熹两岁,春二月,朱熹之父朱松带着一家人离开原居住地尤溪县的南溪别墅前往闽东避乱。秋间辗转到长溪(时福安属长溪县),寓居龟龄寺。(见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合编《考亭紫阳朱氏总谱》,第4455页,2000年)为纪念朱松父子此行,福安人后在龟龄寺设立朱韦斋祠,祀朱松(明万历《福安县志》第二卷、第六卷)。朱松在长溪期间还拜谒了廉村薛令之故居,写下一首《题薛补阙故居》诗,表达对薛令之的敬意:

12、急忙派人去追寻道人,已不知道逃到那里去了。朱叹息道:“我不是想惩罚他,只是想追回赠的那首诗,唯恐他拿去招摇撞骗,误了别人的治疗。”

13、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14、由于此法对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不利,因而未能广为推行,只有极少地方,如福建建阳和浙江金华等地实行了这个措施。

15、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16、➤陈伟俊专题调研应急管理和水利工作:着力营造平安和谐稳定发展环境

17、另外,他对天文、地理、律历等许多自然科学,也都进行过广泛的研究。他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官员,他在努力维护那个制度的同时,也能体察民情,反对横征暴敛与为富不仁者,敢于同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不法行为作斗争。

18、《朱熹》主要写了朱子之思想、活动、友辈之交游、朱子之道统观念、朱子后继与韩日欧美之朱子学等,《朱熹》是一部由陈荣捷所著书籍,由《朱子文集》、《朱子语类》等朱子本人著作立论。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是“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19、木钟学派“墨守师说”,以阐发程朱理学为主,同时也吸收其他学派一些思想,形成自己学派的特色。学派主要著作有:陈埴《木钟集》、《禹贡辩》、《洪范解》,叶味道《四书说》、《大学讲义》、《祭法宗庙庙享效社外传》。

20、➤“与世界握手‘ILoveWenzhou’”启动,快来和外国朋友打卡温州之美

五、朱熹诗文选译

1、不过,儒家的另一学派“心学”却提出了不同观点,代表人物是明代的王阳明,他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即“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之别。总的来说,朱熹是教育家,王阳明是军事家,双方更有侧重。

2、在清代大儒孙衣言撰的《瓯海轶闻》里在“永嘉学术”目下,有“朱子之传”,其中陈埴名列温州地区传播朱子之学第一名。

3、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4、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5、当地人把我们带到凤凰巷,三个小门立在尽头的两面墙上,中间的门上有“五夫社仓”四字,左侧门呈直角开在另一面两层高的墙上,右侧门开在中门的同侧,门前有一口方井。井外侧一步有一道明晃晃的黄色大条石,和青色的地面形成反差。这是干什么的?当地人问,我们答不上来。当地人得意地说:这口井是消防用水,黄石有反光,用来夜晚显示位置的。我们一阵惊叹。当地人说,这口井还有内容,里面半人高处有台阶,可以站人,水位低时,站在里面打水。

6、朱熹继承了二程将“理”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的思想,同时他还吸收了张载关于气的学说,认为宇宙之内有理有气。他认为宇宙之中的一切都充满了一个普遍流行和无所适而不在的“理”,理生成天地,成就万物的特性,展现出来就是“三纲五常”。自然、社会和伦理道德领域,都体现了“理”的流行。在这个基础之上,朱熹提出了“太极”的概念,认为“太极”是“理”的总体,是“理”的最高体现。这个观点使他进一步完善了理一元论的世界观。

7、朱子(1130—1200),名熹。徽州(今江西)婺源人。中国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因他生于福建,他所建立的学派称为“闽学”。在宇宙观上,朱熹认为理为世界本原,理生于万物而存在。对理、气的关系,他提出“理气相依”、“理在气中”的思想。在认识这个“理”时,他认为人人心中有“已知之理”,但需要通过再认识事物才能达到。朱熹把自己的理学推及社会和道德领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带有禁欲主义色彩。朱熹的理学给一直以正统自居的儒学带来了又一次兴盛,被元、明、清各代奉为官方哲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8、在地方官的任期内,朱熹也做了一些如赈济灾荒、鼓励生产等安定民生的有益工作,在封建社会的官员中,不失为一位正直有为的人。

9、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10、朱熹也善书法,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

11、朱熹自幼跟随父亲朱松及武夷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审习字,尝学曹孟德书,后攻钟繇楷书及颜真卿行草,一生临池不辍,书法笔墨雄赡,超逸绝伦。自古以来,传世墨迹,虽是断简残编,都被奉如至宝加以珍藏。

12、木钟学派中的主要作品《木钟集》,经明弘治年间瑞安知县高宾重刊流传,高宾评价该书为“载道之器”,点明在传承宋理学思想中所起的作用。

13、另外,他对天文、地理、律历等许多自然科学,也都进行过广泛的研究。他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官员,他在努力维护那个制度的同时,也能体察民情,反对横征暴敛与为富不仁者,敢于同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不法行为作斗争。

14、那么,既然方斵是建德人的后裔,为什么定居在台州仙居,还要在仙居当地建造学校呢?

15、进到五夫镇,溪边廊下,两个青年女子挥着一人高的草药在冲洗,当地人说这儿也是柳永故里,就是那个宋朝被皇上喝令去填词的柳永?那年月,凡有水井处,皆能咏柳词,当地人说:是。宋朝最有腔调的词人在此镇竟然找不到痕迹,到处是朱熹的朱子巷、跟朱子有关的过街楼名和朱子的兴贤书院。

16、正说着,草丛里飞出了一只五彩雄鸡,主仆两人不禁转头看去。正看见郑樵还站在门前,手里还拿着一本书。朱熹转头对书童说:“你看,他还在门口站着,送客不忘读书,真是个贤人啊。”

17、应该说他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宣传封建正统思想,从客观上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阶层的,所以才被历朝历代所追捧。我们看待一种思想学说切不可脱离当时的社会实践,要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待。在封建社会,朱熹的学说是进步的,特别是他提出的“孝”,在当今社会仍有其进步的意义。

18、叶味道(1167~1237),初讳贺孙,以字行,更字知道。少刻志好古学,师事朱熹。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调鄂州教授。嘉熙元年(1237),卒于任上,享年71岁,皇帝赠谥号“文修”。著有《易会通》、《大学讲义》、《四书说》、《祭法》、《寺庙朝崇郊社外传》、《经道口奏》、《故事讲义》等。

19、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20、满目玻璃夜静时,天心水面两相宜。

上一篇:年会歌曲(100句)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