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孟子说
1、解释: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2、人心不养,就会“逾矩”
3、国家通过法治与孝道,恩威并施地对臣民进行管理。孔夫子认为:一个人在家不孝,在外必不能忠君。所以,“孝”是维系古代国家管理的重中之重。
4、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5、要成功就要靠自己的努力,要懂得吃苦才能成功,如果坐在那里不上进不努力是不会成功的。成功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不行动就会成功的。
6、释义:用召唤大夫的旗帜去召唤猎场小吏,猎场小吏死也不敢去;用召唤士人的旗帜去召唤老百姓,老百姓难道敢去吗?何况用召唤不贤之人的礼节去召唤贤人呢?想同贤人见面,却不按照规矩礼节,就好像要请他进来却关闭着大门。义好比是大路,礼好比是大门。只有君子能从这一条大路行走,由这处大门出进。
7、那么,“气”是什么?孟子认为,人有身体与心智。身体的内容是“气”,而心智打定的主意是“志”;志是气的统帅。因此,培养浩然之气的关键在于“志”,在于打定主意要对“气”做什么,亦即要用“直”来培养,并且用“义”与“道”来配合。
8、(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9、终于有人说了:“不唯书,不唯上。”
10、只要明白道义何在,又能时时反省,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久之,自然坦荡荡而不动心了。
11、释义: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12、因此孟子认为:这是为了替他的家族延续香火,虽然没有事先“告知”,也不能说他不孝。而且孟子原话中的“三”字,在古汉语中是虚数,其实就是“很多”的意思。
13、“无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思是:
14、如何理解呢?为什么这两句话能够成为我们衡量一个人修养和境界的标准呢?也就是说,对于个人而言,这句话所诠解的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呢?
15、“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表达的是作者要求为政者要以承担天下苍生的疾苦为己任,关注天下人民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本义就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也同时寄托着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额,就个人观点是基本没有关联,因为一个是针对为政者的,一个则是在阐述自己的思想。
16、这句话告诫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照镜子,帮助他人,关照他人,敬重他人,那么同样的,你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关照,得到别人的敬重。
17、舜是上古“五帝”之他和尧帝并称为后世贤明君主的典范。可是他却有一大“污点”,那就是背着父母娶妻。
18、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19、这么说,并不是否认传统,而是强调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也要清除掉传统之中不好的成分。这就是孟子说“威武不能屈”的真正意思。
20、zcsrmtzx@1com
二、孟子说的劳心者治劳力者治于人
1、由此可见,浩然之气是把身体血气借由道德修行而提升转化为精神能量。这种修行,需要由心着手。
2、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3、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要有坚定的信念,不为荣华富贵所诱惑,不为贫贱困苦所改变,不为威胁暴力所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起大丈夫。文天祥聚兵抗元,兵败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光武帝刘秀刘秀想把守寡的姐姐嫁给大臣宋弘,宋弘已有妻室,他对光武帝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刘秀只好放弃。管宁和华歆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4、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6、当然,汉代学者赵歧的“后代”说,流传甚广,人们普遍予以接受,但偏离愿意。我觉得应从历史发展和社会环境的角度考虑,还是具有合理性的。在古代,生产力低下,医疗科技不发达,生活水平不高,寿命不是很长,人口的繁衍能力很低,人均寿命不过三十多到五十岁,“人生七十古来稀”,没有后代,的确无法延续种族,更无法尽到孝敬父母的责任。所以,鉴于约定俗成的观念,不妨把这种观点加进去。
7、其实看完孟子的五不孝,我们会发现他总结得不是十分清晰。大致的意思就是说,有不良嗜好,不能奉养父母的人就是不孝顺的;自己行为不端,给父母招来祸事就是不孝顺的;自私、偏心,喜欢自己老婆超过父母亲的,就是不孝顺的。
8、(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孟子
9、(注音):jìnxìnshūbùrúwúshū
10、孟子说,人有三乐,其中第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1、了解孟子的地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明白孟子究竟有何思想。我们来看看孟子是如何“养心”的。想“不动心”先“养勇”公孙丑是孟子的学生,他曾请教说:“先生如果担任齐国的卿相,可以实行自己的主张,那么即使由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是不足为奇的。如此一来,会不会动心呢?”(《孟子·公孙丑上》)
12、于是有人认为,“读书无用”“读书越多越糊涂”。这种论调当然不值一驳。依我看,那些“书呆子”的悲剧不在于书读得太多,而是读得太死、兴趣太窄。这正应了孟子的那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3、(12)仁者无敌。——孟子
14、正确答案:C“君子有三乐”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因此C项正确。
15、再看“义”,则是指在具体情况下既适当又正当的作为。它需要对相关的人与事,有清楚的认识与正确的判断;它也需要经验与智慧,以及勇敢的抉择。
16、道理并不深奥,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关键是要有行动的热情。如果人人都有这种行动的热情,许多人际之间的矛盾纠葛就会没有了,许多事情就要好办得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提高了。
17、用今天的话来说,“直”就是真诚,做人处事没有复杂的念头,保持单纯而正向的动机,不欺暗室,也不自欺欺人,可以公其心于天下。长期如此,则言行表现自然充满力量,足以感动别人。
18、孟子的四端说指的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他认为,一切人的本性之中都有这“四端”,如果充分扩充,“四端”就会变成四种“四德”,也就是儒家一再强调的仁、义、礼、智。孟子认为,这“四德”是人生来就有的,并不是外力所赐予的,所以人性本来就是善的。这些德性,如果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起来,就好像种子自己长成树一样。他还认为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他得出结论:没有四端,就不能成为人。
19、原句: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20、周三7:4512:0016:20
三、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1、为什么要在拉满弓上确立目标,为什么要必以规矩?不在拉满弓上下功夫一定学不好射箭。严要求才能出高手,才能出精品。平时多流汗才能用时不流泪。
2、孟子将离娄、公输子、师旷之明之聪与尧舜之贤进行类比。将规矩、六律与仁政进行类比。将成方圆、正五音与平治天下进行类比,讲的是制定和施行法律制度、方针政策的道理,进而引出下文,强调遵先王之法,行先王之道;然后列举假托的圣人怎么样运用和拓展规矩、六律、仁政的。
3、孟子这段话,成为二十世纪中叶理论界讨论“共同人性”。‘共同美”的主要依据之一。
4、耳对于声音,都有相同的听觉。
5、在中国古代,帝王都是以“仁、孝”来治理天下。忠孝仁义,孝排在了第二位。所以,“忠”其实就是对国家的“孝”,“孝”是对家族的“忠”。
6、非善非恶、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与宇宙同在,与万物同表,宏大至天地,细微至发梢。你有我有大家有,这个叫做“本心”。但是说得太玄虚了,一般人理解不到,更体悟不了,所以才加上仁义礼智信等诸多界定词,盖四端七情皆是其功用,而又不止于此。
7、释义:浩生不害问:“乐正子是什么样的人?”孟子说:“乐正子是好善的人、做到‘善’的人。”
8、经典的应用案例有:尉寮看秦始皇的眼珠子,曹操看司马懿鹰顾狼视,蔡京同志能大白天对着太阳看,都是眼珠子的问题。孟子真有见识。扩展资料孟子早在几千年前就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意思就是:心志正直,眼睛就明亮有光泽,心志邪恶,眼睛就会暗淡有阴影。所以,当你观察一个人时,再也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眼睛更好的了。
9、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0、很多人往往把这两句话简单地理解成”有钱了,就不能淫乱;在武力面前不能屈服“,这当然不是孟子想要诠释的真正意思,因为孟子这个人其实还是有相大的抱负的,据说他当年也是很有成就的,各国的皇帝跟他的关系都不错,曾有资料记载,他每次出行,背后都跟着几十辆车,可见他的排场有多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他的思想绝不是简简单单,毫无内涵。
11、重播:文化生活频道周二21:25
12、了解孟子的地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明白孟子究竟有何思想。我们来看看孟子是如何“养心”的。
13、第三不孝就是民间认为最严重的一条——无后。无后,是指没有儿子。中国人最讲究宗祧继承。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祀祖先,必须由家族中的男人主持。没有儿子,就会“断了香火”。就等于是断子绝孙。
14、(示例):历史可信吗?我们只能说:大体可信。如果说完全不可信,那就成了虚无主义。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古训,还是有道理的。
15、释义:反思自身,能做到诚实有信,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尽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办事,就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16、这种解释与孔子的另一句话分不开,即:“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无后”不能当作没有后代来讲,而应该解释为: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很自然的,孟子所说的“无后”就是要求晚辈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17、释义: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的,但就像登天一样,似乎高不可攀。为什么不使它成为可以攀及的因而叫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呢?”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羿绝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要射的样子。他恰到好处地做出样子,有能力学习的人便跟着他做。”
18、解释: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19、周四周日:08:0012:1816:35
20、所以,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大。舜娶妻的时候没有禀告父母,是没有尽到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但与禀告了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为舜娶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所以,孟子宽恕理解了舜帝。
四、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人和强调了什么
1、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这三件快乐的事,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
2、在现代社会,想要提升生活品质,从商比从政更容易;不当官,也还可以去做生意,甚至还可以靠稿费来糊口。但是,这些在古代是行不通的。
3、孟子对于儒家学说的诠释可以说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是政治上,在几千年前那种封建年代,能够大胆提出“民贵君轻”这样的理念,就可以看出他的前瞻性和政治觉悟。统治者毕竟是少数,但是人民的数量是庞大的,能够管理这么大的人群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他们。
4、口对于滋味,都有相同的嗜好。
5、(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6、释义: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7、一般而言儒家的仁爱是一种“爱有差等”,因为儒家的仁爱的环境是社会处于一个有序的秩序之中,“礼乐有序”。
8、这一条比较好理解,因为女子要体现“孝”,就应该给父母更好的生活。“亲老”恋家,可以理解为待在家里“啃老”。
9、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10、其次是选贤才,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再贤明的君主,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也需要有贤臣辅佐,不然就算你有再好的思想和政策都难以落实到实处。孟子希望君主能充分尊重和信任贤能之才,做到用人不疑。但孟子的选贤主要集中于“世臣”与“亲臣”之间,就是这些贤能者要累世为官,与君王也是故交,可以是亲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也要德行兼备,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辅佐君王。
11、君子有三乐,包括包括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2、这是一段典型的劝人互爱互敬的文字,在论述中又强调了个人修养中的反躬自省。读起来,使人感到与西方基督教的精神有相通之处。
13、(5)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
14、东汉学者赵歧为《孟子》作注:根据自己对儒家理论的研习与理解,自创了“三大不孝”。大意是:其曲意顺从父母,陷亲于不义;其家中贫穷,不谋求当官发财;其不娶妻,没有儿子主持祭祀。
15、释义:没有礼法道义,上下的关系就会混乱。
16、这种“不动心”,必须沉得住气,所以,孟子接着谈到如何“养勇”。
17、《孟子·告子上19》中孟子说“后羿教人射箭一定在拉满弓上提出目标要求,跟羿学射箭的人也一定在拉满弓上努力。技艺高超的工匠一定按中规中矩的要求教导人,学习的人也一定按中规中矩的要求去做”,谈的就是守规矩的问题。守规矩也是要付出努力的,拉满弓很累,按规矩做很约束人。
18、这种气可以“塞于天地之间”,又是怎么回事?气是身体的内容,也是有形质的宇宙万物的共同因素。所谓“浩然之气”,是把人的生命力发挥到极致,抵达与万物相通的地步。孟子在另一处说:“真正的君子,经过之处都会感化百姓,心中所存则是神妙莫测,造化之功与天地一起运转。”(《孟子·尽心上》)这两处皆谈及“天地”,其意在描述君子在“任何时空”中,都可以从容自在,意即“嚣嚣”(悠然自得),所谓“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孟子·尽心上》)。
19、父亲没有说出同意迁葬的话就死去了,儿子如果这样做,就是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是不孝。可是天下人都认为他不迁葬才是不孝!
20、三乐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五、孟子说君子有三乐
1、孟子提出的四心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之间有着逻辑上的递进关系,人先有不忍人的恻隐之心,而后依次生出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分别对应人的四种品德,即仁、义、礼、智。
2、首先,法先王,就是要求当政者要效法历代圣明君王的言行、制度。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者历来对尧舜禹等古代圣贤君王都抱有很深的敬意,言传身教,对弟子谆谆教导。但是推崇尧舜之道,对于施政者来说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毕竟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制度可能已经不合适,所以不能墨守成规的生搬。
3、《孟子》里面,其实有提到了什么是不孝。孟子本人归纳的“五不孝”,大意是:懒惰,不能养家;嗜酒、嗜赌,不能事父母;爱占便宜,偏心妻子,不顾父母;放纵欲望,为父母招来刑戮之祸;好勇斗狠,连累到父母亲。
4、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出自《大学·第十一章》
5、首播:文化生活频道周一18:40
6、放到现代来说,在父母年迈、家庭比较贫困的情况下,做子女的如果不好好工作,若不能让父母过上不愁吃穿的生活,那必然是一种不孝顺的表现。
7、这段话源自《孟子・告子上》,原文如下:
8、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将叫匡章,他的父母失和,父亲杀死了母亲,埋在马厩下面。后来,匡章当上了将军,齐威王劝他把母亲从马厩里面迁出来,找一片坟地安葬,他却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没有得到父亲的同意。
9、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下列哪项不在其“三乐”之列?(C)A.父母俱存,兄弟无故B.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C.乡人无不称其善也D.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10、孔子关于孝的论述,也很糊涂。《论语》中提到,曾子有一次被父亲打得很严重,昏了过去。醒过来他还跑到家中唱歌,暗示父亲自己的身体没大问题。
11、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12、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出自《大学·第十章》
13、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出自《大学·第一章》
14、《论语》是后人对孔子言行的记录,里面关于他对“孝”的阐述,是不全面,不成体系的。有人因此批评赵歧的“三不孝”违背了孔、孟的“孝道”的思想,其实大可不必。
15、赏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6、“无羞耻之心,非人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对自己或者别人的坏处感到羞耻和厌恶的心,不能算是人。
17、译文:父母都健在,兄弟无故,一个快乐的。仰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两种音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的,三个快乐的。
18、事在人为,“不为”是指不去追求,不去做。并不是指“一定要做成”。封侯拜相、封妻荫子,是封建时代文人的最高精神追求。
19、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怨恨,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仰头对天不觉得内疚,低头对人不觉得惭愧,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20、我们理解孟子的这句话,应注重的是如何尽好孝道。孔子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的本质在于德,来源于教化。无论哪个时代,传扬孝道,培养孝心,都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