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100句)

2023-04-07 10:26:40 0 59

一、对偶

1、对偶修辞手法构成及表达效果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1)构成特点:“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对仗工整;“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其中“描绘”对应“传播”,“城乡风物”“时代精神”均为偏正结构、名词性质,对仗工整;可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思相关,上下两句构成一组对偶。

4、(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5、对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联的早期定式模式的出现而对偶句,则是对联的初期模式的萌芽,可以说,对仗是律诗的表现形式的一个提升,律诗中间那两个对仗句,是诗的凝炼所在,是诗体的核心价值所在不能想象,一首律诗中间缺少那两句对仗之后的诗体会是多么的难以有凝聚力。

6、七言律诗一共八句,分四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它们分别是: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7、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8、反对:前后两个句子的意思相反的对偶句子叫反对。

9、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10、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11、句法,就是语句的构成方法,例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等,一副对联中,上联有几个字或短语构成的,一共几个音节,短语类型如何,下联要一一对应。

12、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1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订阅我们的精彩人生

14、云带钟声穿林去,月移塔影过江来。

15、(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16、(2)语言上追求凝练典雅,比如“抔却一手黄土,献上一束黄花,叙罢几句闲谈”,再如“回望来时之路,议起英雄之人,重提奋斗之事”等,用词洗练,节奏鲜明,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映衬,增强了语言的感人效果。

17、对仗指(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18、下面一副对联,下联顺序已打乱,请根据上联语句特点,结合对偶有关知识,调整下联。

19、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20、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二、对偶和对仗的区别是什么

1、简言之:可以把凸函数的勒让德变换类比于Schwartz函数的傅里叶变换。

2、B.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3、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4、事实上,原问题和对偶问题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分角度进行研究,它们最终优化的本质通常是一样的。

5、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6、(答案)(1)该对偶句以分号为界分为上下两联,各有六小句,相互对应,句式基本一致,字数相同,结构非常整齐,符合对偶特点。

7、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

8、应用于散文或其它文章中,大多是词或词组(短语)的对偶,也有句子的对偶,但较少见。

9、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例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用刀刻东西,刻一阵子就放下,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能被刻穿。(“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是反对。)

10、正对即上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反对即上下句在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串对即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对偶与排比不同:对偶只有一对,排比至少三个;对偶的语句字数要相等,排比字数可以不相等。

11、自从孟德尔主义兴起之初就有一些生物学家(Riddle和Chiid)援引了看来是足够份量的证据反对基因的颗粒学说

12、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对偶的主要方式有正对、反对、串对

1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14、所谓词性,就是词语的类别性质,如动词、名词、形容词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

15、(20山东,4分)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16、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17、对仗是对偶形式的进一步发展,语文运用时间上也晚于对偶,一般认为是魏晋后的骈文及至唐代形成的格律诗的语文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后来又相继为词曲创作和对联撰写所采用。

18、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只要朋友互相知心,即使分离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海内”,四海之内,古代指全中国。“比邻”,近邻。)

19、上下联平仄要相调,末字要平仄相合(这点高考一般不涉及)

20、对仗如果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上下句内容相同,又称为“并肩对”,并没有对意思有推进。而如果像“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样,既对仗,又有意思的推进,我们称之为“流水对”。这是从对仗内容上来分的。

三、对偶问题转换详细过程

1、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突出青少年要有理想,志向高远,并为之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2、(答案)(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红

3、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4、C.相互映衬喧闹无比连绵不断汁醇味正

5、傅里叶变换最开始的物理意义是把信号用各种频率的正弦余弦(sin,cos)波来表示。数学上,傅里叶变换就是函数在另外一组正交基下的展开。函数还是同一个函数,只是换了一组基来表示,所以函数的Frouiertransform(如果能做傅里叶变换的话)能够忠实地刻画原函数。有些性质,傅里叶变换之后,在频率空间下看得更清楚。比如函数光滑性,就可以用傅里叶系数幂次的求和性来刻画。

6、同时律诗中对仗联的位置不同,也有不同的讲法。一般情况下,颌联、颈联对仗,这是正格。如果放宽了颌联不对仗,只有颈联对仗,这种叫做“蜂腰对”,就像蜜蜂的腰一样,形不形象?如果首联对仗,颌联不对仗,颈联又对,叫做“偷春对”。就好像春天偷偷地早来了,所以提前到首联去对仗了。

7、下联: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9字)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9、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10、A、一忽儿间,映出天光的波影,湖水妆容淡抹明丽起来;阵阵荷香,异常清朗的空气,混合成夏日早晨特有的气息。

11、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1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13、对偶式两句对偶,平行递进。例如《四和十》:四是十是十;要想说对舌头碰牙齿;要想说对舌头别伸直;要想说对四和多多练习十和四。对偶式的绕口令最有名的是民间流传的绕口联。例如: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上则绕口联同音异义,颇为绕口,实属巧对妙联。求自在不自在,知自在自然自在;悟如来想如来,非如来如是如来。上联下联各列出四个"自在"和"如来",而四次出现的含义各不相同,耐人寻味。

14、铁公祠内的小沧浪,是大明湖最为秀丽的所在。亭、榭、桥、池相映,湖光山色共生,弱柳风荷,曲廊幽径,()令游人如入画中,徘徊不去。

15、这一节使用勒让德变换,是为了和傅里叶变换在修辞上对偶。

16、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17、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

18、内容上,点面结合,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突出了大明湖的水城相依、荷柳相伴的美景。

19、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20、对偶句有整齐凝练的特点,请据此对文中划线的句子所用的对偶进行简要分析。

四、对偶句

1、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2、上联:檐下蜘蛛一腔丝意(方位名词、名词、数量词、名词)

3、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4、(1)形式上: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顿挫感强和音乐美。

5、物体的运动轨迹是空间的一条曲线.时间时的位置是,那么速度就是,加速度是二阶导数.记物体的质量为.那么动能是,势能是的函数.简单的势能例子是.Lagrangian.Leastactionprinciple是说物体的轨迹是下面最小化问题的解

6、串对偶的意思是紧密连贯的,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在唐诗宋词中,流传下来许多唯美、经典的对偶诗句,今天,就跟着诗词君来读一读这些优秀的对偶词句吧!

8、柳絮飞舞如虚无缥缈的梦境,丝丝细雨落下如同我的忧愁。

9、即“相串成对”,有如流水顺承而下,因此又叫流水对。它的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因此,意思是紧密连贯的。例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便可下达襄阳,再向洛阳进发。

10、C、一忽儿间,映出天光的波影,妆容淡抹明丽起来的湖水;阵阵荷香,异常清朗的空气,混合成夏日早晨特有的气息。

11、对仗也可以重字,包括现在的对联也可以重字,但是这个重字只能在各自的半片中出现,不能在上下句中同时出现同一个重字。

12、这里是所有满足边界条件的曲线组成的集合。边界条件可以是起始的位置and,也可以是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对此优化问题求变分,就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

13、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14、那么对于途径小明同学想要在有限的生产资源约束下,最大化自身的利润。这就是原问题。

15、量子世界里的相互作用:点粒子的世界线(左)或由弦理论的闭弦所扫出的世界面(右)。

16、引入Lagrangian,最简单的例子是动能和势能之差,最小化Lagrangian得到的方程就是牛顿第二定律。这种推导力学方程的方式称之为拉格朗日力学。其中关键是写出Lagrangian,主要工具是变分。

17、(1)基本特点不同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2)侧重点不同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3)兼类现象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上说是对比,就形式上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18、②表达效果: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

19、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20、对偶是一个修辞手法,主要是利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对偶的修辞手法具有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文学特征,可以使得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五、对偶广告词赏析

1、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2、集合对偶律:A并B的补集=A的补集交B的补集;A交B的补集=A的补集并B的补集。集合简称集,是数学中一个基本概念,也是集合论的主要研究对象。集合论的基本理论创立于19世纪,关于集合的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在朴素集合论(最原始的集合论)中的定义,即集合是“确定的一堆东西”,集合里的“东西”则称为元素。现代的集合一般被定义为:由一个或多个确定的元素所构成的整体。

3、(2)表达效果: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

4、对偶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方式。它是用两个字数相等、语义相关和结构相类的语句或语言单位并列起来,对称地表达相反、相对或相关的意思。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表现形式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5、(解析)既考考生对联常识,也考了对仗和词性的相关知识,但难度不大。对仗最主要的词性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结构对结构(主谓、动宾、定中等)可知:“墙头”可与“水面”和“楼上”(名词性偏正结构短语)相对,“雨细”只能与“风回”(主谓结构)对仗,做选A。

6、A、形形色色络绎不断风姿绰约风韵犹存

7、C.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8、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9、(答案)斩断长江千里水

10、小园里芍药花含情脉脉,花瓣上饱噙着隔夜的雨珠儿,蔷薇花伸出了嫩枝,是那么地娇慵无力。

11、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12、把Lagrangian看做是速度的函数(暂时忽略其他变量).对应的勒让德变化是

13、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14、(1)(答案)D

15、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接着就有了费马的leastactionprinciple(最小作用原理),拉格朗日把它写成一个优化问题。

16、(解析)首先要对这五个句子的外部顺序进行调整,即调整为: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红雨树边,此间有尧天舜日。其次,上联“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为顶针修辞格,故下联也应作如下调整: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舜日。最后,根据对联的特点,作进一步调整。

17、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

18、运用对偶时,一要注意内容形式的统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对称而任意拼凑。二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头重脚轻,互相包容或概念重复等现象。

19、这一段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尤为令人称道。从这段文章中,不难看到“于、之、而”等虚词在对仗的上下句相同位置上重复使用的现象。但在格律诗中,到了中唐格律诗走向成熟以后,诗中对仗句就很少有这类上下句相同位置上重复用同一个字的情况了。

20、对仗在六朝至唐宋的骈文中,对上下句中的虚字重复并不避忌,而在格律诗中,避免雷同就较为严格了。初唐诗人王勃,写下了传世骈文名篇《滕王阁序》,其中的对仗句十分精彩。现抄录文中的一段于下: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