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词中的明月意象
1、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如刘缓《新月》:“仙宫云箔卷,露出玉帘钩。”
3、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泌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4、这时候觉得笔锋转的不突兀了,望月思人,可是为什么偏要回忆扬州月夜呢?故地总是有太多的故事在那里,三分明月,扬州月便占了二分,可见诗人对其月色的赞美,不管是月下长谈,月下独酌或是对饮,《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里“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月光之下的对饮还要唱歌。这是两个男人在月下。男子与女子的花前月下,如《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月光下幽会。或者是《寄扬州韩绰判官》里“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韩大官人过得有多潇洒,可以在扬州的二十四桥,教歌女吹箫,月光下的你是那么的好看,是什么歌来的。
5、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6、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
7、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8、虞美人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
9、月是物质的,月是空间的,月还是文化的。从月水的浸润和滋养伸展下,诗人与那巨大深远的宇宙空间感边塞这独特性风景线不期而遇,一拍即合了!诗人“愿随孤月影”为的是什么?就是那与月光相抚相慰的一空纤尘不染的边塞的空间意识。
10、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如此,人物代代无究已,诗人从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
1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动中寓静,把半夜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12、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3、学会在阅读诗词之后,以意象为切入点分析其他诗人的诗词。
14、1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15、这两个被中华民族赋予特殊意义的意象,融合在这首《静夜思》中,流传千年,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
16、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17、在中国的诗歌文学中,月亮以它特有的朦胧越过岁月的门槛从古悬挂至今。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物,它积淀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体现着中国文学独特的精神风貌。
18、10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
19、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20、欧阳修《渔家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
二、表现明月意象的诗
1、“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再如苏轼《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杜牧《寄沈褒秀才》:“仙枝茂时金镜晓,洛波飞处玉容高。”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2、源于大自然对人的影响而积淀下来,内涵是哀愁凄厉。这种悲愁常与思乡、怀人或迁谪的痛苦相联系。如杜甫《九日》:“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国霜前白雁来。”王昌龄《卢溪别人》:“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愁猿。”刘禹锡《竹枝词》:“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孟浩然《登万岁楼》:“天寒雁度堪垂泪,日落猿啼欲断肠。”
3、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月在古代诗词意境的构造上广泛而多样。分析和探讨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对全面认识和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多样化艺术风格和鲜明个性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4、释义:楼如白玉,楼外垂柳摇曳,正是暮春时节。
5、渲染清幽,烘托悠闲
6、徐再思《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7、不仅是徐凝,杜牧也描绘过扬州的明月,《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月光之下人如玉,杜牧与其是问候故友,不如说是回顾自己的扬州生涯,可惜,时光似水不复返。
8、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
9、简要分析下列诗中明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
10、(2)“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11、月本无情,人却有情,月遂有情。
12、图源: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13、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同样含有飘零之意。
14、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15、古人对月有种偏爱,诗词中,月出现很多,
16、玉成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17、(2)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18、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青松》)
19、落花:哀伤忧愁情感的触发。
20、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白居易《过元家履信宅》)
三、含有明月意象的古诗词
1、(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如唐代郭绍兰《寄夫》:“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冯延巳·《蝶恋花》:“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张可久·《塞鸿秋·春情》:“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曹雪芹《红楼梦》:“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等,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
2、月亮是诗人抒情达意争相选取的一种意象。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
3、如《入朝洛堤步月》、 《江亭夜月送别》、 《关山月》、 《望月怀远》、 《古朗月行》》、 《拜新月》、 《把酒问月》、《月下独酌》、《月夜》、 《月夜忆舍弟》、
4、因“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桀骜不驯、刚毅的本性)
6、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7、顾问: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陈朝蔚
8、在西方,提到意象这个词,人们就会联想到庞德,他最著名的作品,要属《在地铁站内》:“Theapparitionofthesefacesinthecrowd(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Petalsonawet,blackbough(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20世纪初以美国诗人庞德和英国诗人托马斯·休姆为代表的一部分作家、评论家在法国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含蓄性、形象性影响下,兴起反对抽象说教,反对陈旧题材与表现形式的诗歌运动。1912年,庞德首次采用了意象派名称。
9、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二;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
10、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细雨绵绵,愁也弥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
1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2、(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如辛弃疾《满江红·中秋》:
13、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14、教学难点:对例句的分析。
15、释义: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16、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17、深情梦境: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梦随风万里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秋云无觅处。颓然醉醒: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绿酒新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夕阳江上: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旷野小桥: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秋尽江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春江夜色:野旷天低树,江清夜近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幽谷夜色: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荒馆羁旅: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18、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19、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20、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四、古代诗歌中的明月意象
1、(诗词微塾)“诗中三昧”之押韵
2、春末夏初,油桐花开,白色油桐风中纷飞,缤纷似雪,故油桐花有“五月雪”的美称。我印象中古诗词里好象没有相关描写(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不过你自己可以联想发挥一下。
3、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明月蕴涵思乡之愁。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的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的异常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明月是情感的寄托。如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5、古河渚79m4q4:你好。(明月):清风、明月、近水、遥山、寄托了旧时文人的无限情思,失意、眷恋、思恋、别离、悠闲。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有明月、山关,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由此,关山、明月。便生词令《关山月》。使诗人做出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诗词。梁章钜为苏州沧浪亭写的集句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这是一副巧妙的集句联,上联见欧阳修长诗《沧浪亭》,下联见苏舜钦诗《过苏州》。虽是集句,读起来却是一副佳联,上下契合,天衣无缝。上联,清风明月是无价之宝,意境是那样雅淡、疏朗;下联,远山近水都是有情之物,
6、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两汉:佚名《明月皎夜光》
7、抒发分别、思念的离愁
8、审核|曹莉(机关四小)
9、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是诗人哀思的借托,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10、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
11、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还有许多中国古代文学家将他们面对明月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付诸词句,代代相传至今。中秋将至,让我们伴着秋光赏一轮月、吟一首诗,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命力。
13、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当时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是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西厢记》:“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抒发的也是离别的伤感。
14、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15、(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张炎《高阳台》:“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16、“月”可以造意境。月这一意象的出现往往自带着一种含蓄优雅的境界,单只读“海上生明月”这一句,我们便能进到一个充满空间感和时间感的心理场景之中;有时月无需露面也可营造一个充盈着月色的空间,“庭下如积水空明”让读者一下就走进月色之中,给人一种空灵之感。
17、代表隐居的地方。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8、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故乡的月亮真的最亮吗?相信大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是的,诗人把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融进这月夜里。“今夜露白”“故乡月明”表面看似平静写景,实则字字忆弟,句句有情啊!
19、《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qú,劳苦)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20、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
五、含有明月意象的诗句
1、最让人有感触的明月,当数中秋夜,因为那是欢聚的日子。白居易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写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去年的月色有多明朗,今年的月色就有多凄凉,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醒之极,在逆境中,人才容易找到本真。
2、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3、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4、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5、明月在诗人笔下,虽也常表现为自然月的属性,但更多的时候却被赋予了丰富而深邃的象征意义。因此,明月被诗人高度人格化,赋予其以人的思想感情。也由此而反映出诗人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古代诗词中月的象征意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笔者就此略作阐说。
6、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张养浩《山坡羊》秦朝宫殿灰飞烟灭,让人生悲。)
7、在古诗词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8、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
9、一丛深花色,十户中人赋。(白居易《秦中吟·买花》)
10、看徐凝的这首诗,同时想起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回忆了江南的美景美酒,美人以及美人的歌舞,此诗忆的是扬州,回忆的诗,"萧娘"与"桃叶"均指美女,诗人在思念一美女子,首先想到分别的场景,可是后二句从分别场景便直接到了写扬州的月亮,究竟为什么要这样转换?找了很多有月的意象的诗,像《望月怀远》、《月夜》以及孟郊的诗。
11、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2、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3、南唐词人李煜在亡国后写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多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本该是美景,然而在词人眼中,这些却成了他不堪回首的记忆。词人身居囚屋,望着明月,触景生情,夜不能寐,愁绪万千。
14、杜甫《夔州歌》:“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
15、“柳”谐音“留”,常作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
16、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17、下榻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
18、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19、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
20、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