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详细解释(100句)

2023-04-02 08:50:52 0 59

一、24节气详细解释

1、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2、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秋季的开始。

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对应着: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大寒、小寒

4、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5、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6、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7、在芒种前后,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阴雨,雨量增多,气温升高,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十分闷热,各种物品容易发霉,一般人称这段时间为霉雨季节。由于此时天气越来越热,蚊虫孳生,容易传染疾病,故5月有“百毒之月”之称。此节气正逢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前后,家家户户在门楣悬挂菖蒲,藉以避邪驱毒。

8、《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雨水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9、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10、立秋、处暑、露水、秋分、寒露、霜降

11、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2、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13、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4、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15、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16、每年11月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开始下雪,通常雪量较小,并且夜冻昼化。不过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的话,也会下大雪。

17、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18、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19、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寒冷的冬天来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20、处暑:处是终止、躲藏之意。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快要“躲藏”。

二、24节气意思解释

1、白露:处暑后气温降低很快,虽不很低,但夜间温度已达到成露的条件,因此,露水凝结得较多,较重,呈现白露;

2、大暑立秋,阳极气盛。形虚动风。血燥发热,遇湿则淫。

3、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4、小满芒种,郁从心生。丹田积病。勿劳心神,津布气行。

5、立秋:立秋,表示自此进入了秋季。它是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6、惊蛰:蛰是藏的意思。动物钻到土里冬眠过冬叫做入蛰,至第二年回春后再钻出土来活动,古时人们认为是被雷声震醒的,故称惊蛰。从惊蛰日开始,可以听到雷声,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被雷声震醒,出土活动。

7、其中,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是: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8、立夏:夏季的开始。公历5月05-07日交节。

9、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而是立春。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08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08年2月4日。

10、促春遘(gòu)时雨,

11、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所以开春以后应多吃甘甜之味,以补益脾胃之气,如红枣、豆浆、山药、红薯、土豆、蘑菇、花生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饮食一些当季蔬菜,如:萝卜、芥菜、豌豆苗等,可祛散阴寒、散发五脏之气。

12、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13、小满:小满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

14、二十四节气是智慧的中国古代老百姓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的细心观察,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相邻两个节气间隔15度,每15度为一个节气。

15、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16、象征气温变化(5个)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17、雨水为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指干旱期已经过去,降雨开始逐渐增多。

18、请在屏幕下方点一下在看感谢支持

19、在古时农耕时代,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关于谷雨节的来历,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这一天,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20、芒种:斗指己;太阳黄经为75°。公历6月05-07日交节。芒种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

三、24节气详细解释英文版

1、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2、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 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 ,冬小大寒。

3、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快要“躲藏”起来了;

4、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5、中气和节气相间的排列:从春分起十二个中气分别是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和雨水,分属于十二个以地支排列的月份。春分后的节气是清明,其后的节气依次是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立春和惊蛰。

6、(二十四节气详解连载)冬季六节之一二\赵廷伟

7、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8、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白露节气的含义是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指令。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白露节气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是秋季由热转凉的转折点。白露时节,秋风在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这种干燥的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白露的气候特点就是干燥。白露节气过后,北方冷空气不断增强,时而南下,导致气温下降,白天和晚上的温差日益增大,这种昼夜温差的环境下,很有利于农作物中的营养物质向籽粒运送和积累,促使农作物迅速成熟。

9、反映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4个)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10、“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11、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公历3月05-07日交节。

12、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所以称作小满;

1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到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春争日,夏争时”,这“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

14、万象迎气始,应见柳条新,

15、阴历与阳历都各有缺陷,而且是一个至今无法完善的缺陷。

16、惊蛰:蛰是藏的意思,生物钻到土里冬眠过冬叫入蛰。它们在第二年回春后再钻出土来活动,古时认为是被雷声震醒的,所以叫惊蛰。从惊蛰日开始,可以听到雷声,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被雷声震醒,出土活动;

17、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因而称之为大寒。

18、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二十四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

19、《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三爻动,乾变为兑,兑为鱼。三在下卦之上,故曰陟;在上卦之下,故曰负。坤纯阴,故为冰。一说乾为陟,伏坤为载,故曰负。乾为冰。”

20、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四、有关24节气的解读

1、东北农民流行节气的顺口溜:

2、寒露: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古人将寒露作为寒气渐生的表征。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

3、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阳历范畴。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现在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

4、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公历10月08-09日交节。寒露是干支历戌月的起始。

5、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公历8月22-24日交节。

6、24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农历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7、《象》:“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8、冬至:也叫冬节、短至。表明严寒的冬天正式来到,北方最短的白昼也已来到。冬至的时间一般在公历12月21日左右,此时太阳黄经为270度。民间有句话叫:“冬至后十天,阳历过新年。”“新年”这里指元旦,是相较于旧历春节的说法。

9、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10、小雪:意味开始下雪。

11、芒种:斗指己;太阳黄经为75°。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公历6月05-07日交节。

12、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13、立秋又称“交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14、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分别是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5、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

16、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在古代,民间有立夏称体重、吃蛋、饮茶等习俗。

17、黄经240°255°270°285°300°315°330°345°

18、反映降水量(7个)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19、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大暑”意指非常热,相比小暑,此时已经很热了,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最热的时期。

20、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而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五、24节气解释含义

1、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2、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朋友圈

3、我们现在普遍知道的是太阳和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不停地公转和自转,通常把地球绕太阳的轨道称为黄道,而二十四节气正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首先,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从这里出发,每前进15度就为一个节气,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清明、谷雨、立夏等等。待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4、春分:春分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等。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5、雨水开始增多,谷物开始生长。主消化的小肠在这个时候也开始活跃起来了。所以我们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来灸小肠的部位(肚脐下腹)。同时多吃五谷杂粮养护肠道脾胃。治疗上热症清利下焦,而寒症以温补为宜。注意血寒和肾寒的病人不要灸小肠。

6、“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立冬节气,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进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所以谚语说“立冬补冬,补嘴空”。

7、(二十四节气详解连载)秋季六节之三四\赵廷伟

8、小雪:小雪是冬季第二个节气,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这时节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时节的气候特征。“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渐增,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

9、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10、因此中气在农历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有将近一天的推迟,如此继续,必将有的月份的中气正好落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而下个月则没有中气,中气将移至再下一个月的月初。

11、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12、小雪:意味开始下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13、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356984html

14、夏至:斗指乙;太阳黄经为90°。炎热的夏天来临。公历6月21-22日交节。

15、24节气释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

16、冬至: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17、小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民谚:“小寒时处二三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

18、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扩展资料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19、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时为小寒。对于中国而言,这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是最低的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是低于小寒的。民间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

20、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太阳到了北边太阳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北回归线)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