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轼积极入世的诗句
1、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2、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3、乐事回头一笑空。——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4、苏轼也是我最喜欢的人,因为他有知识分子的担当,同时在苦难中有一份潇洒的彻悟,懂一个人需要岁月,我想我会越来越喜欢他。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人,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吧
5、真正的安顿,是内心的安顿。心若没有了归宿,到哪里都是流浪。
6、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7、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8、这首赠给参寥的词,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抒写出世的玄想,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整首词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却又执着于友情,读来毫无颓唐、消极之感,但觉气势恢宏,荡气回肠。
9、禅是梵文“禅那”的音译,在梵文中的本意是“静虑”,通过瑜珈禅坐的方式澄心静虑,返观自身,去除爱恨纠葛,截断贪嗔痴念,从而消除一切外界加诸的影响,以人的本心去悟到世间万物的真理,去掌握无处不在的佛性真如。
10、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1、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12、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受伤柔肠婉曲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蒙混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无情叫起。
13、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14、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15、人这一辈子,有些事是出乎意料的,有些事是情理之中的,有些事是难以控制的,但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别忘了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得失了无忧,来去都随缘。
16、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清欢”,确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17、这首词写自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和大家一起出行游玩,中途遇到大雨,同伴狼狈躲雨,却只有苏轼不以为意。
18、关键词:苏轼;诗词;儒道释思想
19、千里随行,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毅然气节不改,苏轼问她如何做到的呢?
20、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二、苏轼出世入世的诗句
1、(8)徐定辉,冉阳.武陵学术(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
2、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3、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4、有时候,我们所得非所见,所见非所感,所感非事实。
5、超尘拔俗、潇洒闲逸的清旷风格
6、(3)张天莉:《司空图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0年
7、司空图平生著述颇丰,若以其在诗中所吟不伪的话,则流传下来的甚微。从司空图现存的文章来看,他一生中至少撰写过两部文集:《一鸣集》、《绝麟集》,一部家牒密史,另有一部采集时人佳作编纂而成的《擢英集》。其中以《一鸣集》最为著名,而其它二集及家谱,晚唐五代以来的旧籍均无记载。今存《司空表圣诗集》,《司空表圣文集》。
8、人世间,你我皆是过客,古人、今人,都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只有月亮才是永恒存在的。因此,李白在诗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代〕
10、生活艰辛光明,你我一路相伴
1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12、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表现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已的情感不为人知的烦恼。作者的一生虽历经坎坷,仍执着人生,可是却总被“无情”所恼。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13、因为同是贬谪,张怀民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交往密切。苏轼为之起名以后,还写了这首词称赞亭子附近的优美风景,并表达了对张怀民这种气度的钦佩。词中用了庄周、宋玉、孟子的典故,结尾两句写出了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气概:
14、他的父祖两代领的都是肥缺,官运亨通,因而他在青少年时期,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15、元丰二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例行公事上表一封,却被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说他“包藏祸心”、“对皇帝不忠”,因而被御史台逮捕,坐牢103天,几近濒临被砍头的境地。此乃苏轼遇到的生平第一祸事,历经险境,九死一生,史称“乌台诗案”。出狱之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低微,苏轼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这个别号便是此时所取。
16、这首诗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1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18、每时每刻把这种情绪摆在心里,写在脸上,毫无意义。因为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你我总得经历。
19、然而没过多久,他又被调往密州。他来到密州时,密州正处在“蝗旱相仍,盗贼渐炽”的紧张局势里。一年后,他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重修城北旧台,命名为“超然台”。
20、《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三、陶渊明积极入世的诗句
1、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2、译句: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在苏轼以前,宋代的词作多写男女之情、离别愁绪,怨妇之思,好似靡靡之音。但是苏轼的词却冲破了这个束缚,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辛弃疾赞:“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4、此身飘摇无处寻,此心安处是吾乡。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译句: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6、他抬头望月时再无“乘风归去”的雅兴,明月已成“缺月”,起舞再无清影,化作一缕“缥缈孤鸿影”,心中苦闷无法排遣,只得叹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正是佛老思想与儒家入世思想的斗争,出世与入世成为苏轼心中一个巨大的矛盾,向前已无路可走,而自小树立的儒家志向又教他不可退缩,该当如何呢?苏轼心中已隐有抉择——“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7、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②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8、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9、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11、这首词是苏轼被贬密州太守时所作,面对人生的挫折,苏轼表现出超然的心态:何必愁眉不展呢,天涯何处无芳草啊!
12、看破人生路,万事转头空。
13、谢邀请!以出世的态度入世正是我心之所向也!这句话也一直影响着我。我理解如下出世入世首先是人生态度!不管是谁说的,都是看你以什么样的心境和行为在这滚滚红尘、俗世客栈过完这一生。文豪大家苏东坡老先生此言,可以说他人生开悟了,看开了世事无常,体会到了真正人生哲理,此言不虚,很好!不愧为大家思想!我认为所谓的出世和入世,通俗的来讲就是在两个范畴内的活动,出世是包括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个人素养修为等活动。多属于精神范畴活动。入世体现在油盐酱醋,日常生活中,存在于有关金钱、经济、商业、从政为官等方面,属于世俗范畴活动。
14、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猎》宋朝:苏轼
15、(监利媳妇)童年的回忆
16、苏轼在这首词里借景抒情,词的浪漫不输李白,词的情真意切,不输婉约派词人。多才多艺的东坡先生,让这么多人欣赏、喜欢、崇拜,名不虚传。
17、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18、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19、苏轼内心渴望自由,但是本身却受到重重束缚,他生活在矛盾的世界,情感的矛盾在很多诗词中也有体现。这首词的上片,最后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完美地体现了诗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情感纠葛。相比孤独高寒的月宫,人间的生活更让人向往。他更希望在人间,在月色下,清风里,舞动衣袖,翩翩起舞。
20、学问渊博,志向远大的一代文豪沦落到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的地步,可谓失意之极,面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赤壁夜景,感情丰富,多愁善感的苏东坡,怎能不思绪万千,郁郁忧愁起来呢?《前赤壁赋》的主客问答,实际上是当时苏轼内心思想斗争的真实写照。
四、苏轼积极入世的态度
1、劫后余生以后,虽然苏轼的内心忿懑而痛苦。但他的作品却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这首词作于黄州之贬的第2年,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九月。李白有诗云:
2、从影响上来看,他的诗品二十四则,采用形象化的手法和诗歌的形式,总结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特别是王(维)孟(浩然)诗派创作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探讨了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问题,赢得了后人很高的评价。《二十四诗品》在开创文艺批评形式方面有广泛影响。模仿之作,清代有袁枚《续诗品》、顾翰《补诗品》,还有马荣祖的《文颂》、许奉恩的《文品》、魏谦升的《二十四赋品》、郭麐的《词品》等。
3、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4、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5、司空图论诗发展殷璠、皎然之说,注重含蓄蕴藉的韵味与清远醇美的意境,提倡"咸酸之外"的"味外之旨"和"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韵外之致";讲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他推崇王维、韦应物"趣味澄夐"的诗风,而批评元稹、白居易为"力勍而气孱"。他也赞美过李白、杜甫之作与韩愈歌诗的气势奔腾,"物状奇变",但并不专主一格。《与李生论诗书》中曾自引其得意诗句,有得于早春、山中、江南、塞下、丧乱、道宫、夏景、佛寺、郊园、乐府、寂寞、惬适等,大都属于抒写闲情逸趣而偏于静美的。他的部分作品如《秋思》、《喜王驾小仪重阳相访》、《狂题》、《偶书》、《河湟有感》等,也流露了他别有伤心怀抱。
6、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
7、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他被贬到黄州。这件事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在他却能身处困境而老当益壮,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8、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通:蒙)——《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朝:苏轼
9、(5)张岗:《论皎然、司空图诗论思想倾向与审美趣味的一致性及形成原因》(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年05期
10、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11、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12、总有一天峰回路转,一切都会好起来,平淡日子才是真。
13、苏轼在密州时,写过几首著名的词,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密州出猎》等,最有名的就是写于熙宁九年(1076)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了。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不久被被御史台的吏卒解往京师,经历了一场生死危机:乌台诗案。
1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春景》
15、司空图的诗,大多抒发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内容非常淡泊。他还写诗表白:”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着不平。”
16、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17、苏轼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这从他豁达、开脱的性格,超然物外的处世方式便能看出来。苏轼虽然仕途坎坷曲折,但是他一直怀有积极入世的态度。因此,他虽然欣赏陶渊明,也向往隐居田园的生活,但是他不会选择逃避。
18、水调歌头①(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⑥
19、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20、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五、苏轼的入世思想
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2、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3、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平山堂》
4、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5、该词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在这首词中,苏轼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立志为国建功立业,守护边疆的志向,不仅是他儒家入世理想的宣言,也成为宋词豪放派的开山之作。
6、今夜,人间是家人团聚的中秋夜,不知道月中是什么节日?黄庭坚曾说,苏轼和李白一样,也是谪仙。两个人相似之处在于都有浪漫的一面。苏轼大胆想象自己乘风而上,来到月宫。他又害怕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雕梁画栋,气宇非凡,却因为离地面太远,而寒冷异常。这里的高处不胜寒,不仅指环境的寒冷,还有孤独、寂寞的含义。现在,这句诗常被人们引申为居高位之人的孤独感。
7、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8、(监利荣耀)网市玻铝,永不止息的生命之歌
9、因为朝廷有小人作祟,苏轼就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苏轼又一次成了被打击的对象,这一次,苏轼被贬谪到了惠州,后来,又因为苏轼字字瞻,于是,苏轼被贬谪到了儋州。
10、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11、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1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13、人间的悲欢离合,自古就有,难以避免。正如月亮,初一是弦月,十五为满月,年年如此。真实的人生就是这样吧。别有忧愁暗恨生,而苏轼把离愁写得唯美浪漫,与众不同,因为他的共情能力非比寻常,所以每一位读者都会被深深打动。
14、④樽:酒器。翠眉:用黛螺描画过的眉。颦:皱眉。宋代官吏宴饮,多有官伎歌舞侑酒,这里表面是劝歌伎不要悲伤,实际上是劝慰友人不必哀愁。
15、人生境界也是如此。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就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但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
16、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17、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18、少年的苏轼过的还是比较顺畅的,他从小就受到父亲文化气息的熏陶,他的文学天赋异禀,在苏轼21岁的时候,他随父亲,弟弟进京赶考,兄弟二人一举获得进士的头衔,同时,苏轼还得到了大文豪欧阳修的器重。
19、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20、这是一首写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品评,苏轼笔下的西湖有着光色流转却又朦胧迷离的景象,是咏西湖的千古绝唱。苏轼把对山水的热爱蕴藏其中——亲近自然,享受自然,这既可以看成是传统知识分子对于山水美景的热爱,也可以窥见老庄道法自然的思想已深深地印烙在了苏轼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