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典故抒情的诗句(100句)

2023-01-19 09:04:47 0 59

一、借典故抒情的诗句

1、《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哲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2、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诗歌中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4、(提示: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5、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6、“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9、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10、译文:泪眼汪汪问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语,纷乱的,零零落落一点一点飞到秋千外。

11、除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这个典故之外,还有牛郎织女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个典故,表示脉脉柔情如水一般。

12、点染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3、扪心问声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问中带恨,发泄了被人曲意有家难归的深切的悲哀。有问无答,因为诗人不愿说出来,显得很含蕴。一个“叹”字所传出的是千思百回的思绪,和回顾茫然的神态,准确而又传神。

14、出自宋代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5、(016)文言实词:通假字

16、特点:借物抒情要求我们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目标:平时多留心身边事物,用多角度观察生活。善于捕捉实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想法。运用多种手法状写事物,或进行介绍说明,或以物喻人,或咏物寄意,或以物忆事多角度训练,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17、古典诗歌阅读鉴赏

1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9、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20、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

二、借典故抒情是什么意思

1、点击↑↑↑哈童上海升学↑↑↑关注

2、品妙处: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委婉含蓄,情思深刻;增强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3、(答案)“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吴刚砍树典故。吴刚的大刀竟被折断,表达了其归心之切。题目是“八月十五夜月”,吴刚是被罚在月宫中砍树的罪人,满目飞明月的时候,自然就会看到想到月宫中的人,用典自然贴切。

4、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5、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6、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7、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8、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9、莫道中朝第一人: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0、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1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2、3)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13、(006)近三年高考文言翻译特殊句式考题汇编

14、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15、(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16、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聚焦两首诗中采薇用典句。借助典故溯源法,可以发现教材中两首诗对采薇所作释义的细微之别。

17、接舆髡首,桑扈蠃行出处:《涉江》“接舆髡首兮,桑扈蠃行”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即《论语》里的“楚狂接舆”,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桑扈,古代隐士,即《庄子》里的子桑户,含义:接舆剪去头发,桑扈裸体走路。他们的异常行为表示不与统治者合作。四面楚歌出处:《垓下之围》《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含义: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图穷匕现出处:《荆轲刺秦王》《史记刺客列传》“秦王谓轲曰:‘起,

18、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

19、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0、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三、古诗中借用典故抒发情感的诗句

1、每天阅读上海地区丨入园丨幼升小丨小升初丨择校丨教育丨户口丨政策丨资料

2、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3、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4、作者周斌重庆南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语文备课组组长,17年教龄,带出过多位重庆高考状元。

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合。

6、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7、古诗中的常见的考法多为“通过典故理解作者的情感”,诸如:下面两首诗中的典故分别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一起通过几道题目来总结一下——

8、2)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9、例1:“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10、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11、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13、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思乡、念亲、怀友、离别、送友、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14、(答案)本联写作者“脱下官服,换来隐士们所居商山处的酒,独自笑吟《离骚》中的诗句”,用了秦末唐秉等四学者隐居商山、屈原被放逐写出《离骚》的典故,表达被贬愁绪中自我排遣、寻求旷达洒脱并享受隐士生活的心境,含蓄深沉,耐人寻味。东坡《江城子》中亦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冯唐持符节到云中郡对魏尚赦罪复职之典,表达自己希望被重用之意。这同样反映了用典在古诗词中传达诗人情感,使诗意深厚含蓄、深远隽永的作用。

15、(提示: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16、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同学们领悟之后,熟练地运用到写作中,绝对可以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斩获高分!

17、(1)李诗一二句以汴水长流与隋宫化尘作鲜明对比,生发出繁华易逝、历史永恒的感慨。三四句写当年隋炀帝南游时沿堤栽种的柳树随风飘荡之景,暗点出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也表达了诗人的忧国愁绪。皮诗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表面似为隋炀帝翻案,而第三句的不成立的假设,使得对隋炀帝的批判显得更为严正。

18、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19、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20、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四、借比喻抒情的诗句

1、在同学们学习诗词歌赋的过程里,常会遇到一些典故。某一个词语反复出现在不同的诗句、课文里,究竟有什么特别的涵义呢?

2、析境义:综合作者写本首诗处境、个人经历、社会大背景来分析诗人引用此典故所要表达的情感。

3、例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4、含蓄是不把自己的意思明白的说出来,而是采用婉曲、象征、比拟、隐语、用典等手段间接地表现出来。古人所谓“语尽意未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些都说明了含蓄的性质与特征。

5、出自唐代温庭筠的《南歌子词二首》

6、黄鹤楼中用神话传说起笔在回到现实描写鹤去楼空的景象的一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7、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8、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9、投稿邮箱:1978227900@qq.com

10、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11、答案示例:“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12、总结:两人都提到了”六国灭亡之事“,但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

1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聚焦两首诗中孙权用典句。辛弃疾正用典故,陆游反其意而用之,是为反用典故。

14、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5、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如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了喜爱菊花的原因,抒发了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讴歌和赞美之情。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失意和苦闷之情。

16、这些夸张是诗人用来抒发真挚的感情的,诗句所表达的虽然不是生活的真实,确是艺术的真实,所以能获得广大读者的接受和赞赏。

17、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18、就是采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其诗闪烁出艺术的光芒。王之涣为了强调关外的荒凉,在《凉州词》中也采用了夸张的手法,说:

19、(018)文言文常考文化常识汇总

20、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

五、借典故抒情的作用

1、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解析)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4、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5、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6、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7、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8、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出处:《促织》《神仙传》,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含义: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9、(3)第三步: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析内涵)

10、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11、刑天舞干戚出处:《山海经海外西经》,含义: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野。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

12、明用: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的指出是何人何事

13、译文: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14、择校|升学|教育|政策|资料

15、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16、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7、译文: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18、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19、咏物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0、(015)文言实词:词类活用复习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