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物描写秋天烘托伤感的诗词
1、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很大。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
4、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李峤《中秋月二首》
5、▶一副小眼镜的自述!(转给孩子)
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诗词世界,中国最大的诗意平台!
8、具体、形象、鲜明、生动,富有真实感。
9、行客。西园有分,断柳凄花,似曾相识。西风破屐。林下路,水边石。念寒蛩残梦,归鸿心事,那听江村夜笛。看雪飞、苹底芦梢,未如鬓白。
10、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11、秋风从触觉上给人以萧瑟的感受,落叶则在视觉上给人萧瑟的感受,激起人们的悲凉情绪。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被贬斥后在巴蜀作客时,客中逢秋,见万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遂写了一首《山中》:
12、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3、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14、榕树底下我伤心,独自一人,知向谁边?晓来百念皆空去,抬头望月月光寒。——《中秋夜陇州徐常侍座中咏月》无可
15、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门致此身。
16、“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太平御览》卷二十四),“榈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陶渊明《酬刘柴桑》)。落叶,是秋天的名片,是诗人寄托悲伤情感的载体。早在宋玉之前的屈原,就将秋风、落叶,作为渲染环境、烘托悲伤气氛的意象:
17、美术展览|艺术推广|文化传播|公共教育
18、前两句借“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来渲染怡人风光,表现愉悦之情。在这里,“江碧”“鸟白”“山青”“花红”是怡人风光的具体表现形态,它们虽然各自独立,但都从属于“怡人风光”。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渲染中,托体(描写对象)与主体(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从属关系,托体是主体的具体表现,主体是托体的抽象概括。
19、元和初年,韩愈的门生皇甫湜在对策中触犯了宰相,牵连到其舅王涯。元和三年,王涯被贬为州司马,是年秋,复徙袁州。韩愈与王涯是同年进士,兼有与皇甫湜之谊,因而写《祖席》二首相送。一首云“得前字”,一首云“得秋字”,分别以“前”字、“秋”字为韵。此选后一首韩愈送别同年进士王涯外迁的一首诗。诗人活用典故,叙述友情和劝勉友人不要以暂时的荣辱升降为念,要好好地保重身体、保持开朗的心怀,深情厚谊溢于言外。
20、璇闺窈窕秋夜长,绣户徘徊秋月光。
二、秋天写景的古诗
1、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2、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3、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达到极点。
4、释义: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游云。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怀想起东晋谢尚将军。我也能够吟哦袁宏的咏史诗,可惜没有那识贤的将军倾听。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
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8、宋词君: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体说来,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9、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10、宋词君:全词上片怀旧,以景语开篇,下片伤离,以景语结情,景语情语,丽雅工致,情韵兼胜;层层铺叙,步步迫近,委曲婉转,凄切动人。从此词可以看出:少游词以“情韵兼胜”而为世人传诵。他的“情韵兼胜”的艺术风格是在景物描写中展现的。少游的词作,写景而情在其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善于融情入景,既显豁,又含蓄,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这首《满庭芳》,即鲜明地体现了秦词的艺术特色。
11、③类比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而对比是比较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
12、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3、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词人的伤感情怀。
14、本逐征鸿去,还随落叶来。
15、(出处):王勃的《山中》
1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7、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18、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9、但是,马上就要跌入寒冬了。秋天的盛景如此短暂,草木凋零得迫不及待……逝水带走的不只是落叶,还有流光。人生的匆急之感,最容易在秋天激发。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悲秋”。
20、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三、搜集其他描写秋天景物的古诗词
1、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名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2、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3、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4、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
5、回头再看例“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从属关系,“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是肃杀苍凉秋天的属类,肃杀苍凉藉“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而存在。
6、(释义):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7、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8、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9、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0、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1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2、原文: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13、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刘彻《秋风辞》
14、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秋夕望月》张九龄
15、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16、渲染、烘托、衬托、类比和对比的区别及用法
17、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18、白话文释义: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19、素娥尝药去,乌鹊绕枝惊。——《海上生明月》朱华
20、宋词君:柳永这首《少年游》词,前阕全从景象写起,而悲慨尽在言外;后阕则以“归云”为喻象,写一切期望之落空,最后三句以悲叹自己之落拓无成作结。全词情景相生,虚实互应,是一首极能表现柳永一生之悲剧而艺术造诣又极高的好词。
四、关于描写秋天景物的古诗
1、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2、对比和衬托: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3、暮蝉不可听,落叶不堪闻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共瘦万里悲秋常作客两行斜雁碧天长,晚秋风景倍凄凉.秋风秋雨愁煞人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4、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5、“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深秋,生命的流逝变得尤为明显,人们在秋天容易产生伤感忧郁的情绪,俗称“悲秋”。秋天对于文人而言,见到草木摇落,雁归花谢,便不禁悲从中来,千古悲秋之调从未断绝。不过除了悲秋,也有人从秋天获得欣慰。他们或喜淡远的秋景色,或从秋天找到契合于自身的某种精神。来,一起看看那些古代著名诗人笔下的“秋”吧。
6、读了这些诗词,你有没有发现,秋天果然是个容易引发悲愁的季节。“悲秋”一词自不言说。古代的诗人、词人们,或因亲友离别而不舍,或因胸中雅韵而抒情,或因仕途失意而感怀,无不将我们引入他们创作时的情境,与其产生感情层面的共鸣。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正宜读诗,更为奇妙的是,心有诗意不悲秋。你,还等什么呢?
7、一气:指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一气”运行的结果。
8、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9、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10、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11、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1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3、①比喻,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地表现考生奋笔疾书的场景。
14、综上所述:“借景抒情”往往是“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15、菊花应未满,请待诗人开。
16、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秋野五首》 唐·杜甫
17、|严鼎中学语文荣誉出品|
18、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中心。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着托体,那么所要表达的中心就是主体。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19、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2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描写秋天景物的古诗句
1、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中秋月二首》李峤
2、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3、(赏析):明确地说穿了诗人复杂纷乱的心情。“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句意,又同本于宋玉《九辩》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用以指萧瑟天气,也以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所以说“逢”。“逢”者,愁绪又加上挫折之谓,暗示出“心绪”并非只是个人的失意。“秋声”即谓北风,其声肃杀,所以“不可闻”。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愁绪更纷乱,心情更悲伤。这就清楚地表明了前二句所蕴含的复杂心情的性质和倾向。
4、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中间两大段用赋体的传统铺陈手法,渲染秋天的肃杀和万物的凋零,抒写对人事忧劳的悲感,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又转喻祸根在人,发挥了清心寡欲的老庄哲学,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7、秋夜里的月光,就像是一盏银色烛光,把画着图案的彩色屏风照得透露出一股凉意。宫女手里拿着轻丝做成的小圆扇,追扑着满天飞舞的萤火虫……一个孤独寂寞、向往爱情的宫女形象跃然纸上,她应是豆蔻年华的怀春少女,美丽娇羞。这样的女子,我见犹怜。
8、这首七言律诗,作于皇佑二年(1050年)。当时王安石从临川去钱塘,途经弋阳,宿驿站中,秋声扰攘,悲从中来,作此一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加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9、山大华特卧龙学校办学指导思想
10、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11、落叶流风向玉台,夜寒秋思洞房开。
12、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13、那么,怎样把握渲染和烘托的区别呢?
14、《秋声赋》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15、在这首五言绝句中,诗人刻画了送别过程中的传情细节,景色清淡凄凉,款款地流泻出依依惜别的深情。因古诗文中多写南浦之别,“南浦”因而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16、释义:秋风吹冷,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伫立夕阳下,往事追忆茫茫。
17、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8、(出处):张翰的《思吴江歌》
19、一钩残月挂在天空,月色昏昏,漏声滴答,黑夜正长;一盏油灯,忽明忽暗,寂寂地照着我的床。多病的身子,最早感觉到风霜的寒意;做梦回到家乡,梦中不知道远隔千山万水,道路漫漫。披衣而坐,纷扰的世事乱人心胸,禁不住慷慨高歌;起床徘徊,俯仰天地,只见到一片孤寂凄凉。那凄切的鸣蝉声传入耳中,使我的心更乱;它紧抱着萧疏的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已经半黄。
20、景与情的关系: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