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诗句
1、您还读过哪些意境相似的诗词?
2、我理解的意思是有关于自己的事情自己会被迷惑使而看不透彻,而旁观这件事的人则能看清。例如像恋爱,你谈的男女朋友人品不好,但由于是你的男女朋友是你的恋人,自然会忽略他的人品,但你身边的朋友就能看清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4、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6、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7、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
8、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9、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0、苏轼(1037年~1101年),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宋四家”之一。
11、《登飞来峰》宋代:王安石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1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意思的诗句有
13、同理,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比如我久住在一个城市里面,出门看见一条街就想到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酒店,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银行;看见了一座房子就想到它是某个朋友的住宅,或是某个总长的衙门。这样的“由盘而之钟”,我的注意力就迁到旁的事物上去,不能专心致志地看这条街或是这座房子究竟像个什么样子。在崭新的环境中,我还没有认识事物的实用的意义,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工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而不是到某银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标,一座房子还只是某颜色某线形的组合而不是私家住宅或是总长衙门,所以我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
14、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15、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作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16、爱国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破碎风飘絮,生世浮沉雨打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送别诗句: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1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
18、个人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诗句当属苏轼《题西林壁》中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次为《菜根谭》中,议事者身在事外,依析厉害之情。任事者身在事中,当决厉害之虑。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表达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
20、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诗句
1、所谓旁观者清,就是事外之人,因为与事情无关,所以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的发展与处理,都是一清二白的了解。因而说“旁观者清”。
2、这就是俗话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因为是一个旁观者,用第三者的眼光来看待一件事,然后就会特别清醒特别理智的,可以把这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利和弊都分得清清楚楚,所以观点明确。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有一句诗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这首诗是《题西林壁》,全诗如下:
6、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他们一看到瓜就想它是可以摘来吃的,一看到漂亮的女子就起性欲的冲动。他们完全是占有欲的奴隶。花长在园里何尝不可以供欣赏?他们却欢喜把它摘下来,挂在自己的襟上或是插在自己的瓶里。
7、出自《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原文:
8、策杖白云岑,云深不知处。恍见云中君,白云乡里住。举手弄竹云,招我登云路。漫漫云路长,愿乘黄鹤驭。黄鹤不复回,白云自来去。宋代诗人苏轼《题西林壁》的那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当局者迷“语出宋·辛弃疾《恋绣衾·无题》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0、诗中就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含义在里面。最能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自然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了。
11、当局者和旁观者,原指下棋的和看棋的人。后用以比喻当事人和旁观的人。当事人看问题反而糊涂,旁观的人由于客观,却看得清楚。《新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观必审(清楚之意)。”
12、长夜偏冷添被儿。枕头儿、移了又移。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来、当局者迷。
13、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
14、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语说:“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本来是很酸辛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我小时在乡下住,早晨看到的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晚上看到的也还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觉得它们真是单调无味,现在回忆起来,却不免有些留恋。
15、《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扣门。
16、表达“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意思的诗句:
17、含有这个道理的诗是宋朝大文学家,词人,诗苏轼的《题西林壁》
18、在崭新的环境中,我还没有认识事物的实用的意义,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工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而不是到某银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标,一座房子还只是某颜色某线形的组合,而不是私家住宅或是总长衙门,所以我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
19、一个海边的农夫逢人称赞他的门前海景时,便很羞涩地回过头来指着屋后一园菜说:“门前虽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这一园菜却还不差。”许多人如果不知道周鼎汉瓶是很值钱的古董,我相信他们宁愿要一个不易打烂的铁锅或瓷罐,不愿要那些不能煮饭藏菜的破铜破铁。这些人都是不能在艺术品或自然美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20、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三、题西林壁描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诗句
1、《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当局者因为利益攸关,怀有私心,预设立场,故被私心蒙蔽,不能看清原委。旁观者因无私利纠葛,故能公正客观,清醒自在。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5、赏析:此诗反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此诗的“理”是“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
6、从侧面看庐山岭连绵起伏,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7、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8、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相应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9、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0、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1、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12、有一句谚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3、如今只恨因缘浅,也不曾、抵死恨伊。合手下、安排了,那筵席、须有散时。
14、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我平时又欢喜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盖的世界和更深夜静的月景。本来是习见不以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见得很美丽。
15、有几件事使我觉得很有趣味,不知道你有同感没有?
16、表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诗句是《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7、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18、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常觉到农人的生活真是理想的生活,可是农人自己在烈日寒风之中耕作时所尝到的况味,绝不似陶渊明所描写的那样闲逸。
19、老师说的那句是正确的。因为表达的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看不到庐山本来的样子。是因为自己在这座山中。
20、“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应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全文)《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词解):(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出处):《东坡七集》
四、形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诗句
1、《宋史·陈宓传》中有一句话:固执己见。这已成为一句汉语成语,意思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在我们的身边,固执己见的人比较常见,就拿时下防范网络诈骗来说,因固执己见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大有人在。现在的网络诈骗花样不断翻新,手段越来越狡猾,诸如贷款诈骗、引诱兼职刷单诈骗、冒充熟人诈骗、虚假购物诈骗、冒充购物客服退款诈骗、购买游戏装备诈骗、低价引诱诈骗、运用APP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杀猪盘”骗局等等,让人防不胜防。
2、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3、再就上面的实例说,树的倒影何以比正身美呢?它的正身是实用世界中的一片段,它和人发生过许多实用的关系。人一看见它,不免想到它在实用上的意义,发生许多实际生活的联想。它是避风息凉的或是架屋烧火的东西。在散步时我们没有这些需要,所以就觉得它没有趣味。倒影是隔着一个世界的,是幻境的,是与实际人生无直接关联的。我们一看到它,就立刻注意到它的轮廓、线纹和颜色,好比看一幅图画一样。这是形象的直觉,所以是美感的经验。总而言之,正身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倒影和实际人生有距离,美的差别即起于此。
4、出自《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局,指棋局。意思是当事人容易糊涂,而局外人往往清楚。
5、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7、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8、我的寓所后面有一条小河通莱茵河。我在晚间常到那里散步一次,走成了习惯,总是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走东岸时我觉得西岸的景物比东岸的美;走西岸时适得其反,东岸的景物又比西岸的美。对岸的草木房屋固然比较这边的美,但是它们又不如河里的倒影。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我平时又欢喜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盖的世界和更深夜静的月景。本来是习见不以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见得很美丽。
9、当局者是指下棋的人;旁观者是指看棋的人;清是清楚,明白的意思。
10、即庐山西林寺:因为、近处。侧,旁观者清、低处看庐山:北宋作者。注释西林。直译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不相同:当局者迷:侧面:苏轼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基本信息作品,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高处:指的是庐山:题西林壁体裁,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不识庐山真面目,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此山。缘:七言绝句年代。各不同,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说明了一个道理,从远处
11、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眉,虽然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在生长在西湖或峨眉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眉实在也不过如此。
12、答案: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佚名《迢迢牵牛星》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13、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14、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15、全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6、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17、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18、宋·辛弃疾《恋绣衾·无题》:“我自是笑别人的,却元来当局者迷。用法主谓式;作主语、宾语;指当事人糊涂。示例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关于工作与学习五》:“希望我们大家互相勉励……~,旁观者清,我们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反义词旁观者清。灯谜棋散不知人世换。意思迷:糊涂,迷惑。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出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19、袁子才尝刻一方“钱塘苏小是乡亲”的印,看他的口吻是多么自豪!但是钱塘苏小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伟人?她原来不过是南朝的一个妓女。和这个妓女同时的人,谁肯攀她做“乡亲”呢?当时的人受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能把这些人物的行为从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圈套中划出来,当作美丽的意象来观赏。
20、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五、题西林壁表达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诗句
1、举个例子来说:当你走在一个200人的队伍里,如果要求像部队行军那样整齐划你是看不到这个队伍整不整齐,看不到有没有人走错,但如果你跳出这个队伍的圈子,站在外围去看,一下就能看清楚有谁走错,有谁不整齐。所以说,很多事情自已在里面是看不清的,必须跳出这个圈子,从另一个高度和角度去看,这就是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诗中就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含义在里面。最能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自然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了。
3、要保持头脑清醒,心地清明,必须做一个旁观者,譬如宇航员从外太空才能看清地球全貌。要对现实世界人生做一旁观者,必须归命阿弥陀佛,心寄极乐净土。
4、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屈。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
5、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7、《题西林壁》宋代:苏轼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侧面看庐山岭连绵起伏,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8、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
9、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意思相近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的意思是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出处:后晋·刘昫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10、苏轼(sūshì)(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1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应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全文)《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词解):(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出处):《东坡七集》
12、同理,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比如我久住在一个城市里面,出门看见一条街就想到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酒店,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银行;看见了一座房子就想到它是某个朋友的住宅,或是某个总长的衙门。这样的“由盘而之钟”,我的注意力就迁到旁的事物上去,不能专心致志地看这条街或是这座房子究竟像个什么样子。
1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出自诗句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15、——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16、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认知水平低、做事过于情绪化,就会导致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所以说,人们应该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不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开阔胸怀,明晰事理,注意克服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免得误大事、吃大亏。
17、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8、赏析:诗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可以说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另一种表述方式: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站在高处,从全局出发。
19、在大伙的努力劝说下,她最终同意不再坚持汇款,跟丈夫回了家,避免了更大的经济损失。这是典型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类似例子曾经在我们身边发生过,现在依然正在不断上演。人们应该深刻汲取教训,千万不要屡屡上当受骗。
20、“天上不会掉馅饼,这很明显是电信诈骗分子的行骗手段,千万不能信啊。”民警苦口婆心劝说,让她不要相信骗子的花言巧语。可是刘姓女子根本不相信民警的话,还一再表示,自己要换一家不管闲事的银行网点汇款。民警又给她讲了工作中遇到的不少类似案例,还找来她的丈夫一起劝说。她的丈夫告诉民警,他前一天劝说了妻子一晚上,可她就是不肯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