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的论语
1、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卫国,孔子夫人亓官氏去世。
2、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3、③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与孔子家语中这则故事相近的,还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5、孔子说:“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6、默默存思所见所闻,认真学习不厌烦,教导别人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呢?
7、孔子说:“聪明的人爱水,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爱运动,仁德的人爱沉静。聪明人活得快乐,仁德之人长寿。”
8、⑥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9、他的一些弟子将他的分散的言论编成集子,名为《论语》。 孔子是一位“儒”,是“儒家”创建人。前一章 提到,刘歆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10、千古奇作《素书》:说透人生4种境界
11、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可能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开展“启发式”教学的最早言论。
12、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七十岁,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这一年,孔子最爱的弟子颜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伤,感慨到昔日曾跟随自己从陈国到蔡国去的学生,此时却都不在身边受教了。
13、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
14、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15、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16、①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7、 祝各位天天快乐!
18、真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想让别人了解自己,高看自己,有一点点收获就开始炫耀。有人担心别人觉得自己水平差,于是想方设法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须不知这种表现,反而说明他水平差。
19、014白岩松:不要拿别人的标准定义自己的人生
20、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派师讨伐鲁国,孔子弟子冉求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六十八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至此结束。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季康子欲施行田赋,孔子反对。对冉有说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君子的行为,应该用他的礼数来判断。施舍的时候,会从重付出;做事的时候,会中庸而行之;死的时候,会对自己薄葬。
二、孔子的论语教会了我们什么
1、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
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位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 《论语》中有最严格的自我教养的言论。
4、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划的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心诚意?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5、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
6、创作年代约公元前540年—公元前400年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7、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为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与朋友来往,信守承诺了吗?传授学生的道理,有印证学习吗?”
8、量子科技将是人类的终极科学!
9、④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0、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11、大意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2、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13、(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14、不是孔子写的。它是四书五经之为儒家经典名著之一。它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谈行事的著作,并非孔子所写。全书共20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西汉末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并参考《齐论》编出定本,号为《张侯论》。东汉末,郑玄以该本为依据,参考《齐论》、《古论》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东汉末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朱熹将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关于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内容主要是在《大学》、《中庸》、《孟子》,而《论语》中不涉及。
15、可以联想到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者: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诚心为你解答,给个好评吧亲,谢谢啦
16、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德行,应该是最高等了!但人们已经很久没有这种道德了。”
17、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专门苛求别人。
18、《论语》的核心精神是仁。
19、若其人生活,和书本文字隔离不太远,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时工夫,应可读论语一篇。整部论语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朗计,两年应可读论语五遍。自二十到应可读论语一百遍。
2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三、孔子的论语名言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给孩子们一束照亮文学的光。
3、(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4、孔子是明确反对对于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名利地位的,《论语》有相关的记载,这里摘录如下: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5、难怪历代统治者把孔子抬到了吓人的地步,原来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护身符!
6、我们中国,时至今日,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多呢,还是无敬畏之心的人多呢?我们对于自然、生死,有多少敬畏?我们对于法律、道德,有多少敬畏?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有多少敬畏?
7、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8、《论语•为政》记述了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老师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做好你想说的,之后再把它说出来。)
9、 颜渊 从前有句话说“盗跖颜渊”,颜渊是好人的代表 子路,还有曾子和颜回。
10、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11、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回到卫国,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12、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3、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14、013在中国混岂能不了解这20条人性法则
15、我们经常说,要三省吾身,是哪三省呢?
16、子罕第九(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17、最明智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8、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篇》
19、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20、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四、孔子的论语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1、《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们现在经常简单认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坏人。《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首先是指出身上的区别,出身大宗的人,也就是天子、国君、家君的嫡出直系子女,他们都属于君子。而庶出的、旁支的就属于小宗之人,简称小人。从出身方面来看,只有贵族才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平民百姓和奴隶们是没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但是《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基本上不是指他们的出身,小人出身,甚至君子和小人出身以外的平民百姓甚至奴隶,如果他们通过一定方式混入了上流社会,成为社会管理者,他们也就跻身君子之列了。
2、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岁,称自己这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
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5、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稳重沉静、永恒不变。仁者宽厚如山,安于义理,不容易为外在事物动摇自己的初衷。流水多变,柔能克刚,恰如智者聪明灵动,思想活跃,动作迅速。受孔子影响,此后历代君子喜欢流连山水之间,修身修心,求仁则稳如泰山,求智则心如止水。
6、④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7、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8、特别会说话八面玲珑的人,很聪明,但很少有仁德。这类人,不会让自己吃亏的,做普通朋友还不错,但不可深交,他也不会跟你深交。
9、解读:当老师的,常鼓励学生要上进,但自己也不能自满,应努力追求自身的完美,给学生一个表率。
10、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11、《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12、《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13、乡党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14、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
15、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
16、孔子说:“我在教学时一视同仁,不区分学生的类别。”
17、(周五)故事连载|猫星
18、信己可以成圣贤,故一心修行。
19、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20、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五、孔子的论语中提到了天命
1、照传统说法、他有几千个学生,其中有几十人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
2、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迟钝,而工作要勤劳敏捷。”
3、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4、再从《论语》中关于孔子的传说来看,他从来没有任何打算,要亲自为后代著作什么东西。还没有听说当时有私人著作的事。
5、解读:温故而知新说明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晚来见自己。于是叹息说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孔子流下了眼泪,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8、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③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0、⑤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爱人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含:①倡导:“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②劝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①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3、通读此文,您有何看法?欢迎与我们互动!
14、解读:教育的时机很重要,弟子真心向学,到了急得抓耳挠腮的地步,稍一点拨,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5、《孔子家语》曾记载一则故事。有一次,孔子到齐国去,途中听到哭声,孔子听到哭声,声音悲哀,却非丧亲之痛。孔子上前去问个究竟。原来那人名叫丘吾子,发现自己丢了三样东西,后悔莫及。孔子便问丘吾子丢了什么。于是丘吾子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
16、015十条助你达到内心平和的建议
17、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18、看了汗颜,我们经常讨论哪里的东西好吃,成天琢磨的是买个大房子装修得舒服一点,做事时只怕自己吃亏,平时喜欢说大话,对那些真正有修行的人,还经常讥讽轻慢......这些和孔子倡导的刚好相反!
19、河图洛书:上古星图,宇宙魔方
20、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