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诗歌四首
1、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2、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3、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
4、初一|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知识点
5、⑴、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6、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8、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9、——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10、其实,这样的解释是多余的。第二页的注解4解释也有不妥之处。注解4解释为:夜郎西,泛指遥远的西南边地。其是,夜郎这个词就能泛指遥远的西南边地,夜郎西,是指比遥远的西南边地还要遥远的地方。
1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2、应该是四首绝句。汪精卫最负盛名的诗作,是当年在狱中写成的《被逮口占四绝》:“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姹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这一组诗壮怀激烈,又被称为《慷慨篇》。其中尤以第三首脍炙人口,以燕侠荆轲及楚囚钟仪自许,直欲“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其晓畅刚毅、练达天成,作为就义诗,可谓冠绝古今。。
13、我来解答推荐回答诗歌内容分类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14、D.《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其词牌名,秋思是其题目,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15、备注:年级+家长/学生/老师
16、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17、⑴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
18、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1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0、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1、⑴第1句:写,“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季节的一种气氛。
2、澹澹(dàn)萧瑟(xiāo)(sè)
3、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4、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孕星辰的宏阔(或壮丽)景象。
5、③朗读背诵,联想想像,理解诗意。品味意境,体会感情。
6、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7、——(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8、(暑期积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不愁不会翻译古文了!
9、⑵《天净沙•秋思》作者,是代著名作家、家。他与、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
10、哪句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可以作为点睛之笔?
11、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12、这首诗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清代沈德潜评论这首诗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说它新,就新在诗人想象奇特上。诗人和王昌龄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向他倾诉自己的关怀,但明月当空,千里可共,于是自然想到让明月把他的“愁心”带到夜郎去。这是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这项使命。在文学作品中,借明月来抒发怀人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如曹植诗《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比李白早些的张若虚诗《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但把明月看成能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在李白之前似乎还不曾有过。
13、黄昏时,归巢的乌鸦落在绕满枯藤的老树上。小桥下,流动着溪水,潺潺水声,清脆悦耳。旁边还坐落着几户人家,古旧的道路上,萧瑟的西风中,走着一匹孤寂的瘦马。
14、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妙处,请结合画线诗句分别加以赏析。
15、我国古代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可是起源于何时,由于缺少可靠的史料记载,却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就是收集在《诗经》里的300多首诗。
16、参考答案:写“杨花”“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喜欢悲哀凄惨地啼叫。这样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渲染出一种寂寞萧条的气氛,也为下文表现作者对故友被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做了铺垫。
17、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18、一致。“小桥流水人家”呈现的是一种清雅、安适的景象,衬托(反衬)出游子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19、王湾的诗追求壮美的意境,具有北方诗派的风格。但由于他“尝往来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本诗就是其中的名篇。
20、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三、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1、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作用?
4、这首小令前三句写了哪些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7、⑶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图,真切的表现出游子的之情。
8、考查对诗歌的赏析。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就体裁来说是“五言律诗”,不是“五言绝句”。故选D。
9、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10、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11、诗歌朗诵特别要注意朗读节奏,请用/画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2、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1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简要赏析。
14、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5、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16、(5)断肠人在天涯(形容悲伤到极点)
17、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名句——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18、水何(dàn)(xiāo)(sè)
1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引导学生体会“杨花”“子规”的深意,这是初中教学才有的任务。
20、《观沧海》:小学能达到第二任务“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而对第一任务“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则回避。可以看出:小学读诗重在感受和体验,初中读诗既感受体验,又理解辨析。
四、75首古诗大全
1、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2、《天净沙·秋思》:小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能体会到诗歌的基本氛围,但对于“组合富有特征的事物”这一艺术手法的把握则是初中的学习内容。
3、①《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6、下面的诗句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7、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A.有误,《观沧海》作者曹操,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9、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0、品味诗、词的特点。
11、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12、本课涉及哪些古代诗歌体裁?
13、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⑵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4、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1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16、马致远(约1251一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著作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等。
17、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18、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19、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现代诗词大全500首
1、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2、《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3、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思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所以,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5、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6、本题考查学生描述画面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尽量细致生动。这句话是写黄鹤楼前鹦鹉洲的景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树”与“草”以及表现其特点的字词,重点理解“历历”“萋萋”两词的意思,描述画面内容。
7、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8、(20甘肃张掖市·七年级期末)赏析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9、二要实现稍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教学目标,主要内容有:初步了解一些文体知识,训练初步的欣赏能力,理解作品中的某些意象的文化内涵(如“杨花”“子规”)等。
10、诗作中诗人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听说友人被贬时的惆怅与同情,并给予友人关切与安慰。
11、——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12、学习《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13、(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14、“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15、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16、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7、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18、⑶第4句:从表达上看,运用了;从修辞手法看,运用,寄情与月,托月传情,写得深切,动人心脾。
19、(提醒)如果你是语文教师,想和全国各地的语文同行尽情交流,如果你想获取更多语文教学考试资料,请加入我们。
20、“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恬淡美景,用在此处却成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更反衬出断肠人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