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写大唐盛世的优美句子
1、师:哦。那从色彩角度看呢?当我们说“树叶”的时候……
2、师:(显示)请看课文,先听课文。
3、(师改正之后的框式图如下)
4、生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夜看扬州市》,是唐代诗人王建的诗作。这首诗写扬州夜市的繁盛景况,富有生活气息,又充满时代感。
6、(问题三)文中如何表现李、杨感情的坚贞和执着?
7、师:你比罗大经想得还多。但有些牵强,有点儿“无限上纲”,过度理解。“百年”可以指一生,也可以指暮年,这是一层。“多病”,这是一层。“独”是一层,是和张李四咱们哥几个一块登台吗?是上去大呼小叫的,咱们一块儿喝两瓶吗?不是。是独自一人。另外,登上的是个一米高的小土堆儿吗?如果是一米高的小土堆儿,往下看能看见什么?能看见“渚清沙白”吗?能感到“风急天高”吗?大家都有登高的经历,登得越高才感觉到耳边的风声越急啊。长白山天池我登上过好几回,上去后那个风啊,呼呼的,真是“风急天高”那样。登在高台上,这也是一层意思。
8、杜甫,描写大唐盛世的诗是《忆昔》两首,其一:
9、第一问考查描写了什么景象,要指出写到了哪些景物,具体描绘画面内容,并指出画面的特点。
10、她是电影里的核心人物。马嵬坡兵变之后三十年,她在众人的回忆里亮相,回眸一笑,倾国倾城。
11、想当年开元盛世时,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社会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没有寇盗横行,路无豺虎,旅途平安,随时可以出门远行,自然不必选什么好日子。
12、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13、师:这番话表现出孙权善劝。他对吕蒙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昭然可见。
14、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而渲染则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如贺铸的《青玉案》中“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的手法很多,其中
15、邮箱:henanjiaoyu@1com
16、师:这是遥想亲人登高的,也算。
17、借古讽今(喻今)与用典抒情
18、按总分、总分总、先分后总的顺序
19、师:是这样。当年孔子就感叹道,“逝者如斯夫”;曹操也有“人生几何,对酒当歌”的伤感;我们的毛泽东主席“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时不我待。当我们面对苍穹,自然会有一种渺小和孤独的感觉。我们学过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和苏轼《赤壁赋》。因为人生短暂,王羲之十分苦痛,苏轼无奈和旷达,杜甫更有一种直面现实,以一种悲悯之心来对抗现实的苦痛,而让我们仰慕!也正为这样,杜甫从“诗史”,走向了“诗圣”。具体表现为?
20、旭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心情是轻松愉快的。然而,飞过晴空的大雁却让诗人想到自己此时正羁旅在外,于是心中忍不住涌上一丝离愁别绪:大雁带去的家书,何时才能到达我的家乡洛阳呢?
二、描写大唐盛世繁华的句子
1、生2:回主公,我军中事务繁多。
2、上次陈华老师在教授《记承天夜游》时也曾巧设比较,这让我印象深刻,也深受启发。于是我在教学当中也做了大胆的尝试,通过比较,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如教《春望》时分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紧扣一个“深”字,提问“深”字有何用意,给人怎样的感觉?学生能理解,也能表达出“人烟稀少,满目凄凉”。于是我顺势提问“遭逢战乱的长安城是如此荒芜破败,曾经的大唐盛世又是怎样的呢?”我随机引入杜甫的《忆昔二首》中“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反映了大唐盛世繁荣景象的诗句,稍作讲解后,这今昔比较,带给学生强烈的冲击感,一会为唐朝的繁荣富庶而惊叹,一会又因战争带来的衰败零落而叹息,情感变得细腻,思维变得活跃。
3、师:指国家的病,扯得有点儿远。如果你非得说这“病”有两层意思,我想除了指身体上的病,还可以指——
4、把握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的技巧
5、闪烁的夜灯,流向远方;
6、长安的大道连着各种小街小巷,水牛和白马,香木车子在街上来来往往。王公贵族的车子纵横在贵族家外,络绎不绝。有雕着龙的华美车盖,车盖上的凤嘴挂着流苏的车子从早到晚穿行于长安。飘摇着的虫丝有百尺长,都绕在树上,一群娇小的鸟儿朝着花啼叫。
7、师:很好!还有补充吗?
8、师:我们听一下我国著名朗诵家焦晃是怎么读的。看看他的处理和你的有什么异同。
9、(这个小练笔据我的经验,下课完成的话,基本上学生不能从课堂上得到任何支撑。)
10、宫中思念:物是人非,以乐景衬哀情。
11、总结文中描写杨贵妃的美的句子:
12、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3、徐老师愿意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摸索,尝试啃写作课程这块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硬骨头”,值得我学习,课程中的教学也是可圈可点。
14、师:还有没有补充?你们更赞成哪一种?
15、生:乃:于时。始:开始。及:到了…的时候。与:和。过:到;到达。论:讨论。议:议事。今:现在。大:非常。惊:惊奇。复:再。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对吕蒙亲昵的称呼;在吴下时的没有文学的阿蒙。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刮目:擦擦眼睛。即:就。何:为什么。
16、教师要课堂上“懒”一点,就必须在备课时下足功夫。教师的强大应该在课前的准备中,深入研读文本,研究学情,要心中有丘壑,但是课堂中却有又深藏不漏,看似柔弱,实质“运筹帷幄”。兰老师说“上课时老师要弱一点。”是呀,教师若过于强大,学生的光芒就会被遮掩;而教师弱一点,学生的成就感就会强一点。课堂上有些问题如果教师“懒”一点,也许学生就会积极去思考,不要什么都替学生做了,要让学生们去思考,去交流。
17、周末的例行电影时间,因为同档期实在没什么好片,毫无悬念地选了《妖猫传》。
18、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骊山上宫殿楼阁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分明。
19、师:同学们,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只要勤奋学习,定能成功。希望同学们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20、本词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上阕叙述了李广的事迹,下阕写作者自己的感慨。词人借李广的故事,申诉自己无端落职、赋闲家居的不平,表达了对当权派倾轧忠良的不满,同时抒写自己虽遭打击而意志不衰的壮士情怀,是典型的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之作。
三、关于大唐盛世的描写
1、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2、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3、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4、生:杜甫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他虽然身处苦难,但是却一直为民生呐喊!
5、只是,那个大唐早就湮没于历史中,只留下我们这些后人,在故纸的尘埃里扑腾,试图复原一场属于盛世的幻梦。
6、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便于接受;
7、拟人是指将人的习性特点行为动作拟用在物体上。拟物是把某一物体当作另一物来写,有两种情况,一是把人拟成物,一是把物拟成另一物。
8、指向人物→衬托人物的性格或节操。
9、生:而且“树叶”是树木的一部分,所以说用“落木”也是正确的。以整体来代树叶,更能体现出厚重感。
10、生:我想我们每一个都会遇到困难,或者说苦难。我们要以一直现实而顽强的精神去面对苦难。杜甫一生的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有的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是他不仅坚韧的活着,还用自己诗句描写了那个时代,表现一个伟大诗人的崇高境界。
11、生5:劝有效果了,达到目的了。
12、生组2: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3、要想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当然要借助常规方法,如审标题、联作者、找诗眼、借注释、知类别等。但临场时最主要而有效的方法是品“情语”。
14、方法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
15、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16、国内第一次以纪录片方式把汉、魏晋、唐、宋、明清、当下作为每集节点,从历史的跨度探究解读,呈现中国千百年来独特的园林文化,从精神上探寻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园林里的中国与美学人文价值、生活方式、审美情趣。
17、师:请第一组回答,首联中用了几个意象,你认为哪一个最让你感动?
18、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19、(20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20、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四、赞美大唐盛世句子
1、分析景物的作用,离不开对景物内在关联性(因果链)的把握。对这一类题目,应把握好以下步骤:
2、师:好,今天留一个作业,回去把《登高》这首诗用白话改写成一首诗或一篇短文。
3、这首律诗的韵脚都是什么?
4、(说明:此为孙立权老师平时上课的实录,授课班级为东师附中2010级2班)
5、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6、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7、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进士,曾任校书郎、左拾遗、刑部尚书等。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8、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9、再次解题:如何理解“恨”的含义?
10、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11、生组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12、生:当我们说树叶的时候,一般是指春夏那种绿色的。
13、风流英武,雄才大略,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亲手缔造大唐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开元盛世(中国历史上有三大盛世: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也遭遇了唐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难——安史之乱。从此以后大唐王朝江河日下,一蹶不振。
14、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15、生:杜甫的痛苦,实际上也是百姓的痛苦。可以说,杜甫与老百姓感同身受。
16、生:我觉得这个录音里面字音没有误,但是感情不充分,比如“不可不学”有感叹号,但是没有读清晰。
17、尝试做一个“懒”老师,不要忙着去拔苗助长。希望在以后的课堂里,我能够真正地放慢自己的心态,做一个聪明的引路人!
18、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
19、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20、在李白和杜甫出现之前,其实已经有很多无名诗人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在历史上寂寂无名,然而他们的诗作却如天上的日月一样光耀千古,青史流芳。其中,有些诗作和初唐的历史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产生了某种微妙的关联。
五、大唐盛世的唯美句子
1、生:“百年多病独登台”,多病,孱弱的身躯;百年,意味年过半百,还在外奔波,生活极度艰难。
2、释义:想当年开元盛世时,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
3、师:除了鲜明的时代背景、细节,还有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41:07)
4、洛阳的景观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热风拂面,行走在唐人间,萧睿眼望着体味着这盛唐洛阳的繁华喧嚣,心头没来由地一喜,又是一叹:洛阳,是当时的世界名城,丝绸之路的东端,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然而,这座名城又无数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两军对垒的战场,宏伟的宫殿,繁华的市区,几度化为丘墟,又几度繁盛。
5、师:好,很好。杜甫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这些普通的词语,普通的意象,经他一安排,一流动,就营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意境,极其雄浑阔大的意境,其他诗人达不到的意境,或曰境界。那他就成功了。
6、生:非吴下阿蒙,说明和之前不一样了。
7、《霓裳羽衣曲》又称《霓裳羽衣舞》,是中国历史上音乐舞蹈艺术中的极品,彰显大唐盛世,却又因“安史之乱”而成为亡国之音。关于这首乐曲的来源,传言甚广。我来给大家提供最为精彩的解读。
8、师:好!再让我们一起品味颔联。在颔联中体现杜甫的处境和遭遇的意象应该是?
9、意思是九重的皇宫打开了金红宫门,万国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1、学生讨论明确: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12、这样的设定应该是导演刻意为之,她本来就是作为一个象征出现。
13、我因官阶低微,情愿回乡种地做一个在外隐居的小臣。
14、(师范读尾句,缓慢,“浊”字拉长)
15、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16、生:吕蒙,他的感情是自豪得意。他把自己成为了读书人,很自豪。加上鲁肃的赞赏,他就开始得意了。
17、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18、第一句是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结合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两句颇为相似的话语,进行比较。这着实高明,一方面分析出这两人对待移山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帮助学生提升品析语言的能力。如“君”和“汝”,关注称呼。“残年余力”连“山之一毛”都不能毁掉,无情地揭露他的年老体衰,老而无为。“曾”和“不”的连用加强否定语气,“其”容易被忽略的无实义虚词加强了嘲讽的语气,“且”是况且的意思,其妻是在赞成移山决定的基础上提出疑问。同为反问句,用词也极其相似,但背后所传达的情感态度截然不同。
19、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20、可惜,对于期望借此扛起东方玄幻的大旗、一举翻身的导演陈凯歌,它显然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