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关系的诗句(100句)

2023-02-20 09:51:22 0 59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诗句

1、唐代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代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3、我们与自然,组成世界。人类、有思想、有智慧、有情感;自然,是草木、是动物、是山水。同是生命,同为彼此的环境、和谐才能共生,共生才有未来。“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主张、是召唤、是姿态,是一种以生态文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智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根本。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为了生存需要和社会发展,向自然界索取并积极地探索自然,人类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及人类所使用的各类物质产品,无一不是来自自然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对自然界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获取能力、支配能力和使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希望可以帮到你。

4、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5、摘要:“鲁候养鸟”是《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中,庄子讲到了两种不同的养鸟方式:“以己养养鸟”和“以鸟养养鸟”,并通过这两种不同的养鸟方式建立起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模式。“以己养养鸟”所建立起来的是人与自然的同一关系,人们认为自然与自己完全一致,把自己的所喜所好应用于自然万物。在这种关系模式中,人们对于自然所做的一切出于善良意志,但是由于抹杀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差异性,所以自己的善良行为反而违反了自然的本性,从而导致了对于自然的严重破坏。为了防止造成对自然的破坏,就必须回到“以鸟养养鸟”所构建的人与自然的差异性关系中来,抛弃我的主观好恶,从自然的本性出发,按照自然的本性与自然相处。只有这样,自然才会生机蓬勃,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

6、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富有哲理意蕴。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道法自然”。在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称作天人合和谐美丽的生态、和谐互爱的社会、和谐愉悦的身心都是天人合一的状态。

7、这位仁兄真是好运,我这里刚好有,哈哈.孔子:“土敝则草木不长”荀子:“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树成荫而众鸟息焉”“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得地则生,失地则死”“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易传·说卦传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

8、《诗经》里的植物“荇菜”

9、在西藏的时候,我对阳光特别敏感。为什么呢?我后来想,没有为什么。

10、臧棣还有一首《青蒿简史》,更体现出一种综合性。“混入重击之下粘稠的糯米后”一句,隐含着一个厨房的场域,揭示了人类最基本的劳动之即食物加工。在这首诗里,臧棣“以口感为溯源点”,点明了植物、味觉、人类与诗歌的多重关系:

11、诗评家,诗人。浙江省长兴县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诗歌研究与文化哲学研究,著有《浙江先锋诗人14家》、《我对诗歌所知甚少》、《纸上的飞翔》(诗集)等文学研究和创作专著。

12、兰斯顿·休斯自传《大海》

13、“微妙的前提/也还是要保留一点的”,既在说植物/食物,也在说诗。从大自然到厨房,从“轻轻一掐”到具体的口感,在一次次出神的转移中,臧棣不动声色地完成了“诗之一辩”,最终,从植物身上看到了人自身。

14、这是人与自然通过品尝——“舌尖上跳舞”——而成的双向提升,互为成全。在大自然的祛魅过程中,现代社会中“疾患之人”获得了佛性救赎,“足以从深渊,或者黑暗中走出”,自信和光明把人类从人自身提取出来,化入了与万物神秘的联系之中。

15、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

16、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7、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18、微风掠过,雕塑会轻鸣,奏出对环保诗化的想象。

19、以上反思解释了臧棣诗里的“天使”和“魔鬼”。二者在他笔下频频登台,其实是源于对人的存在的紧张。而那娓娓的语调告诉我们:有时也并非紧张,只是对人类这一物种的身份思考,轻捷,灵敏,甚至带着点即兴的欢快。

20、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二、古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1、兰斯顿·休斯第一部诗集《疲倦的布鲁斯》

2、亲切的口语,夸奖的语调,溢于言表的喜悦,像一幅速写勾勒出“绿萝”蓬勃雅静的活力与个性,情趣盎然的描述中隐在地绘制了一双大地的眼睛,在眺望的线条和回眸的水墨里,在时间的深邃与历史的广阔中,人类从一株绿萝肉身照见了自身。

3、《游山西村》中表明人与农家关系亲密的诗句是: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4、几年前我出过一场车祸。之后的三年,我呆在一个院子里,除了喝茶和发呆,什么也不做;有时我思考一个问题:人可不可以按心生活。

5、——从鲁侯养鸟看人与自然关系

6、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7、因而他的装置总是远离商品化。

8、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9、11月22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应邀访问我院,并作“英国环境意识的诞生——自然诗歌中的环境与环境保护”主题讲座。讲座由王桃花教授主持。

10、以排油烟管为形,暗喻净化空气的无机工业材料

11、一种真实的安慰:就仿佛

12、译文: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13、山水的清音,蕴含着古人深沉的思索。拢山海于笔端,收天地于眼底,情之所发、笔之所至,处处跳荡着大自然蓬勃盎然的生机。诗人将情感和人格转化到自然之中,写出的不光是客观的美景,还有丰富的心灵与自然的人性。

14、其实从“己”的内涵里也可以看出这种同一关系。在古人用于记录年号和日期的“天干地支”中,“己”处于天干的第六位,也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所以《说文解字》里解释“己”为:“中宫也。象万物辟藏诎形也。己承戊,象人腹。凡己之属皆从己。”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进一步解释说:“己引申之义为人己。言己以别于人者。己在中。人在外。”可见,“己”含有“中心”“中央”之意。

15、从字面义揣摩,臧棣最新诗集《诗歌植物学》书名显示了一组基本关系:诗歌与植物。或许,臧棣早就为自己设立了一个“小目标”:用诗歌的形式书写植物,构建一套具有说服力的“诗歌植物学”。千万不要小看了“小目标”,它隐藏着很大的写作欲望:植物,本可以被画出来,被拍下来,被科学语言准确地定义出来,臧棣偏偏要走最难走的路——用诗歌来复刻并重塑植物的肖像。与“诗歌政治学”“诗歌社会学”“诗歌历史学”等体型宏大、面目抽象的远亲相比,“诗歌植物学”似乎更细致,也更具体。至少,用诗歌书写植物,已透露出状物的可能。

16、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7、该书选择唐代诗人李白、杜甫与宋代词人苏轼、辛弃疾进行重点介绍。同时,该书对唐诗和宋词的艺术渊源、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影响进行了解说,并择要介绍了其他重要的唐代诗人与宋代词人。

18、单看这本书的目录,就像在看一部植物百科全书,在这份个人化的知识谱系中,有大量植物我闻所未闻。但当我好奇地查询百度百科时,又发现有不少是我见过的,只是不知道名字而已。在这篇文章里,为了更好地举证,我打算尽量选择那些常见的植物来说明臧棣诗歌的状物特征。

19、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特色,几乎每一首描写自然的诗词,都是一幅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

20、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三、人与自然的名句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张教授生动活泼地介绍了英国诗歌中的环境意识,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既激发学生们对诗歌的阅读兴趣,还增强了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

3、我写的诗与自然蛮多,但绝对不喜欢那种去到哪儿就写一首自然诗,表达“到此一游”的行为,这种作品和作者我都不喜欢。

4、状物:一种植物诗写方式

5、大寒·读诗|严冬将尽,静侯春来

6、喜欢本文,请点“在看”

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8、诗人转向了形而上的思索,从植物写到人自身。结合整段内容来看,第三段起始处本是一个转折,若硬转的话,极有可能与前文发生突兀的断裂。而臧棣只用“退一步”三字,就将充满风险的“转折”化为不动声色的“平稳过渡”。与此同时,时间线从“此时”拉向“过去”:“回想起来,年轻时你读不太懂/斯宾诺莎,近乎一种幸福。”诗歌在此处戛然而止,状物、沉思、感怀……多种元素在诗里自在流淌。

9、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数“天人合一”,这不仅是儒家的思想表达,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表达。儒家关于人与人关系思想的表达,我觉得有很多,比如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又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都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思想。

10、“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写水之静谧;“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写水之仙源。

11、我把人分为心和意两部分。心即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是多维的,从不同的角度看一座山,看到的也不会是一样。虽然我们回不到故乡,但仍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角度,与自然达到真正的融合。

12、我认为如果写一首诗,写的过程中有一些动物、植物,这并不能算是自然诗。我所认为的自然诗,应该是表达对自然的一种关注,关系,一种感性的认识。

1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4、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5、——读臧棣最新诗集《诗歌植物学》

16、既然“鲁侯养鸟”这则寓言是作为论据证明以上两个故事。那么,这几个故事必然有相通之处。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相通之处在于:当不同主体的是非观相异时,人们往往会以否定他者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颜渊以尧舜之道否定齐侯,齐侯不能接受而意欲杀了颜渊;扁子以“至人”之德行否定孙休,孙休不能理解而更加困惑;鲁侯“以己养”否定海鸟的生活方式,海鸟不能适应致抑郁而终。由此,庄子揭示了“鸟死”的原因——人皆“自是而非他”。“自是”则以“己”为标准建立与他者的同一关系,“非他”则否认他者的独特性与合理性。

17、点击上方蓝字“人文小苑”,与我们一同学习!

18、明代画家董其昌有语: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往上溯源,我国最早诗歌集《诗经》,即诞生于自然界的劳作生产;汉魏六朝时期,诗人们通过山水自然体悟宇宙人生哲理,产生玄言诗;后有谢灵运创立山水田园诗。而文艺创作讲求的“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无不表达着诗歌与自然的血肉关系。

19、“鲁侯养鸟”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庄子·至乐》以及《庄子·达生》中:“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20、然而,现实中的自然强加于非裔民族的负能量,其源头并非来自自然本身,而是来自使自然异化的力量。在休斯的诗歌中,自然的异化在本质上表现为自然的客体化和工具化,即自然在被操纵、改造的过程中走向非自然化;其目的在于将自然客体化,使之丧失自然本性而沦为工具,而客体化和工具化的自然只能臣服于强权,成为强权的奴隶和帮凶。休斯的诗歌通过展现自然的客体化和工具化,抽丝剥茧,揭示出自然异化背后的强权。

四、人与自然关系的诗句名言

1、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抓稳了表面特征,就得往深处走了——要突出植物的神韵和气质,赋予其新的意志,并塑造一种“物—人—诗”的诗歌共同体。以新作《茉莉花简史》为例,且看状物的几个层面:初看茉莉花,最直接的观感是颜色,“宽松的云,是它穿过的/一件最合身的素衣”。随着距离的拉近,诗人有感于花香,并发出“清秀是清秀的代价”之叹,准确地拿捏住了茉莉花的气质。再往后是意识的漫游,继而又折回具体的状物:“露出它的小白牙”、“别的植物/都不会有它这样碧绿的肩胛骨”。然后,诗人的思绪再次出游,回到过去,写到自己的母亲,并以此作结。在整首诗里,状物与叙述交叠出现,更见独特性。

3、作为国内公共艺术领域的引领力量,罗浮紫公共艺术(PurpleRoofPublicArt)自2006年在上海创立至今,旗下融创意咨询、展览策划、制作交流等相关产业为一体的艺术综合营运机构。经多年经营,已建构由公共艺术项目策划、非营利艺术空间MAOSPACE、自主衍生品牌A.R.T.INSTITUTION艺术共和、紫顶艺术工坊四大综合性艺术服务平台体系,全面实现成为城市公共艺术的360°执行者。

4、唐诗中人与自然相融合,首先表现在把自然“人性化”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些脍炙人口的田园诗、山水诗集中体现了这一特征。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描写的秋雨后的空山,沐浴在松林间的清辉,石头上缓缓流淌的清泉,竹林里浣纱归来少女的嬉笑,在莲叶间轻快穿行的鱼舟,彼此组成了一幅清丽明快、和谐生动的生活场景。在这里,空山、秋雨、明月、清泉不再是距人千里之外、与人格格不入的僵死生硬的自然物;浣纱捕鱼人的劳动也不见艰辛,山川日月与人的活动默契而成为生活相连的部分。诗人的眼中是温馨生动,富有人情味的自然景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5、答: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诗如下:

6、古典诗词中的山水意象色彩纷呈、意义深远,是宇宙生命美妙的自然呈现,是山川草木、日月风云借诗人妙笔而获致的美的律动。古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有限的物象有了无限的意韵,品味其独特的审美意蕴,感悟诗词中所昭示的深刻道理,使人领悟到传统文化之深之博之美,使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理性认识和励志生命的人文品性。

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视觉与听觉的审美盛宴;“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嗅觉的直观体验。

8、/里/有/束/光眼/里/有/片/

9、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 竹怜新雨后, 山爱夕阳时. 湖上 徐元杰 风日晴和人意好, 夕阳箫鼓几船归.

10、接下来便是对颜色的书写。“依然保持着/心灵的颜色”化用了移情手法,给植物以主观性和能动性。“一直艳黄到像是/突然被揪住了小辫子”,正式点出了连翘的颜色(“艳黄”),也兼写其形——连翘的每一根枝条都开满了小黄花,确实像“小辫子”,而这句更妙在“被揪住了小辫子”,将“小辫子”以被动句式呈现,亦是双关法。状物至此,若延续“实”的路子状下去,诗其实只是在承担说明文的功能。诗人及时刹车,给出“世界的空旷/比人间的空虚还盛大”两句,将诗歌开到了“虚”的赛道上,赶快抒发当下的感悟。

11、《山居秋暝》(唐)王 维

12、由于需要特殊的专业知识和超常的技术,

13、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4、这是一组集中书写自然感性的诗,情趣盎然,灵光四溢,是普里什文自然生态主义诗写的汉语回声。它以与家人相处的温和、幽默语调,在精致、光洁的修辞隐喻的起承转合中带着读者徜徉在大自然鸟语花香的怀抱之中,满眼皆尽少年的清香与青春的生机。

15、好象没有什关系,因为听不懂啊。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人要保护自然,自然定会回馈人类山青水秀的

16、就这样,诗歌对连翘的外观描摹,分成两个段落来进行。每一段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避免了实与实挤在一团、过于板结之弊,也绕过了虚与虚相靠、过于缥缈而缺乏说服力之险。全诗叙述有条有理,呼吸自如,节律依依。

1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8、而这种对自然规律的演示及其内在艺术性的

19、休斯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自然题材诗歌勾画了一个二战期间及其结束之初美国非裔民族从南方乡村到北方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展现了自然作为一种体制化的社会存在。就美国社会而言,二战时期非裔向城市移民有着诸多现实原因;但就休斯而言,非裔民众向城市流动是一种逃离,是一种源于他们对南方自然心怀恐惧的精神逃离。在休斯的诗歌中,美国南方的自然对于非裔而言是苦难与不幸,是南方种族主义与资本主义操纵和扭曲的异化自然。在《蓝色的牛轭湖》(“BlueBayou”)中,黑人被迫长时间劳作,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到头来经济上几无所获,生活中妻子被白人夺走,他自己也被处以私刑:

20、“置于哪里,都无愧于你的名儿,绿着便使劲地绿。绿得动人,绿得诱人。没有苛求,只要能适时予以水,你便绿给人看,经得狂野。一点点伸开藤蔓,一点一点,直到伸展成一挂挂让人为之一振的惊喜”

五、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诗句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3、自然的界定是什么?山水是自然,城市也是自然。所以我认为,诗歌写作应是阶段性的,比如现代人不可能去写唐诗。

4、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5、人可以对自然进行适度的开发和保护,从中获取经济效益,让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也就是说“以开发带动保护,以保护促进开发”,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6、臧棣还以个体话语撬开植物迷宫的大门,贡献出一份奇异的诗意:它有生活的温度,又秉持着罕见的高洁。有意思的是,还夹带了新诗素来所缺少的游戏性,像一套出神入化的太极拳,自由、从容、深邃,成熟中透出一抹难得的天真。当然,臧棣还保留了他诗里一惯的配方:神秘。在神秘的注视下,所有的植物都变成了精灵,举着语言的火把,让我们在惊叹之余不得不承认:我们能拆解的,永远只是诗的一部分;而诗的至高韵味,确实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7、诗歌第二段:“细长的枝条上,每个空隙/都没有浪费,缀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黄花瓣;如果现场没被破坏,/每一次,绽放都无限接近解脱,/而代价并非凋谢即死亡。”诗人绕回“实”,继续描摹道:“细长的枝条上,每个空隙/都没有浪费,缀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黄花瓣。”有了如此细致的说明,连翘的外在形象已经够丰满了,诗人没有半点犹豫,又把书写开向了虚的赛道。这一结构,与第一段相同。

8、欢迎你在文末留言,与大家分享你的思考吧!

9、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诗如下:

10、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11、为散文诗作家、理论家提供最新创作和研究成果,向公众推介优秀散文诗人及作品。主要栏目有:大家访谈、精品点评、重温经典、名家新作、来稿选萃、新锐空间、爱情散板、且行且吟、诗坛动态、中心资讯等。

12、长按关注“当代先锋诗人北回归线”

13、当人是观察者时,诗人不仅看到植物的特性,还通过这面沉默的反光镜,进一步揭示出人的特性及存在的真相。《鼠尾草简史》理这样写道:

14、(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5、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16、我站着,光着头,任凭暴雨倾下。

17、巨大的孤独敲击着我的心,

18、自然是人类认识自身的永恒母题。海子曾将诗人分为“热爱生命中自我”的诗人和“热爱风景中灵魂”的诗人,他在《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中告诫人们,“必须克服诗歌的世纪病——对于表象和修辞的热爱,必须克服诗歌中对于修辞的追求,对于视觉的官能感觉的刺激,对于细切的琐碎的描绘。”这也许隐含着对波德莱尔以降现代技术主义诗学取向的批评,但是,作为语言艺术皇冠上的钻石,在面临日趋繁复的现代性必须通过极端个人化呈现难题之时,诗人将如何实现语言的创新?诗人的“一手经验”怎样获得,如何个人化地予以语言凸现?这不仅是散文诗的困境,也是整个现代诗歌的困境,永恒地橫亘在每一个诗人面前。

19、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20、正如《绚烂入门》一诗所揭橥,“我们从前有一个绰号叫盲人”,植物,让臧棣领会到人这一物种在自然中的局限性。写于疫情后(2020年6月13日)的《灰藜简史》中有这样的感叹: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