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塞这首诗的资料(100句)

2023-02-16 07:54:30 0 59

一、关于出塞这首诗的资料

1、王昌龄跟随着军队的足迹,领略了边疆的大好风光,也见识了战争的残酷。在边疆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豪气干云的诗篇,成为当时诗坛耀眼的巨星。

2、教学准备:微课、课件。

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画面,体会守关将士们坚守边塞的“悲苦”与保家卫国的“壮志”。

4、(2)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5、现在你们默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6、可是当时朝廷腐败,不能启用良将,他们只能失望地呐喊:(齐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7、出塞诗指描写塞外(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情景、战事、军民生活的诗歌。“塞”指长城要塞,如玉门关、雁门关、山海关等边关。著名的出塞诗有王昌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出塞》;王翰《凉州词》;李白《关山月》;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等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8、“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9、D.“飞将”指的是西汉名将李广

10、楼上的错了,粘贴不一定对哟!应该是:我查了书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世世代代千千万万的将士,这抵御外敌而壮烈牺牲,可歌可泣.而朝廷只要招贤使能,只要有像李广将军这样的良将,那胡马休想度过阴山,国家也能边关太平.百姓安居.

11、龙城飞将,正是汉朝名将“飞将军李广”。(有读者可能觉得是卫青,其实不是)

12、(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不教”是什么意思?

13、①板书课题,提醒观察教师书写“塞”。

1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出塞》。

15、终于在最后一次要审问他的时候,愤而自刎...

16、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边关”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17、(1)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

18、教学难点:体会守关将士们坚守边塞的“悲苦”与保家卫国的“壮志”。

19、《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有一定的主观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间接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0、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出塞这首诗的简介

1、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2、边战不断,国无良将,多少家园被毁、多少战士和平民百姓付出生命的代价!于是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来解脱人民的困苦。这不禁让我想到,国家不能弱,弱了就要被他国欺负,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印记比比皆是,当年八国联军进京爆发鸦片战争,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日本人打进中国,八年抗战民不聊生……国家不强,人民不幸,哪有幸福生活啊!

3、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一说山西太原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之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4、zuò zhě:wánɡ chānɡ línɡ

5、所以,“龙城飞将”本来是有的,但是...被朝廷自己逼死了啊!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关于《出塞》这首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7、图文编辑:刘辰莹李津婵赵倧博

8、(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9、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0、(预设:思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11、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副板书)

12、查找有关人物和历史事件资料。

13、请欣赏我们学校的《品茶论诗谈古今》音乐剧。

14、师:亲爱的同学们,诗人在诗中呼唤李广,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1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读)

16、然后,关键问题来了,李广,怎么死的?!

1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塞

18、如此华丽丽的阵容,只为搭建公正靠谱的平台,让热爱古诗词的你来大展伸手!

19、在战争中,我们需要杰出的将领,强悍的军队,此时诗人王昌龄想起了谁?

20、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三、出塞这首古诗的资料

1、“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要塞)“出塞”是什么意思?(到边疆戍守边关)

2、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3、(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4、师:同学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5、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6、《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也是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主要是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士兵们的信心。

7、王昌龄出塞古诗赏析

8、(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9、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10、(2)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

11、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12、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13、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三”。

14、这首诗讲述了兵士们共同的愿望:在一个英勇机智的将军领导下,保卫祖国,不让敌人侵入国境。

15、王昌龄出塞古诗带拼音版

16、(3)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板书:悲壮)

17、——[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18、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19、(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20、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四、《出塞》这首诗的内容

1、合作联系:ylgb@cnr.cn

2、《出塞》是从感叹无人保卫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来写战争。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感叹的是边战不断,国无良将。

3、如果有像李广这样骁勇善战的将军立马阵前,

4、那他们人呢,驻守边关的人呢?

5、记得有一次,诗社老师带我们去茶艺室品功夫茶,有的同学觉得茶有苦味,不如饮料好喝,有些不乐意。老师笑笑没作声。当老师介绍“韩信点兵”、“关公巡城”等泡茶手法时,有的同学表示不理解:既然品茶是一件优雅的事情,为什么和打仗联系起来了呢?老师说:“孩子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今天我们为什么能坐在这里悠然品茶?古往今来,有多少将士保家卫国有家难回,有的甚至战死沙场啊!”随即吟诗一首“秦时明月汉时关……”老师又说:“饮水思源,先苦后甜,你们回去好好琢磨琢磨吧!”随后又为我们推荐了很多关于《出塞》的吟诵、吟唱音频资料,还有用手语演绎诗意的视频呢!

6、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7、这节课上,我的课堂评价形式过于单也不够简洁。在迁移学法,拓展学习其他边塞诗时,由于紧张而忘记总结学法,贸然就拓展,课堂衔接不够自然,需要我耐心磨练。

8、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9、李广是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军,人称飞将军,不仅武艺高强,行兵布阵也很厉害,匈奴对他是闻风丧胆,由他驻守的边关,匈奴多年不敢来侵犯。(PPT指名学生读)

10、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长安是东方文明的千年古都,世界的中心,唐天子是天可汗,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

11、简介《出塞》的诗题,了解边塞诗。(微课)

1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3、出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引导学生交流理解。

14、指名读诗,随机正音。

15、(4)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这首诗。(齐读)

16、出塞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了诗人希望任人唯贤,早日平息边塞战事,让百姓早日过上安定的生活意愿。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17、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18、所以诗人王昌龄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齐读)——PPT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9、在出塞这首诗中体现空间跨度的词是万里。《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全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翻译: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让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扩展资料: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20、出塞古诗的意思诗意

五、出塞这首诗的中心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2、《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3、你们读的真有感情,那你能背下来么?

4、(1)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

5、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这里的历史感,包含着正义性,是对边塞护卫汉文明的功绩的赞美。

6、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久征未归的同情。

7、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8、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课件出示12)

9、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10、——(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11、诗人今昔对比地说,明月啊,你曾照过秦汉时代的边关,那是胜利的边关;今天明月依旧,可边关战争一直不断,使得征人远戎万里,不能回家。如果有李广那样的名将率兵守关,决不会让敌人越过阴山来侵扰!

1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14、③长征:远程跋涉讨伐入侵的敌人。

15、这首诗看起来就是说希望国家能人才济济,这样就能抵御外来侵略了,似乎没有暗藏什么玄机。

16、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17、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8、唐朝的时候,道学非常兴盛,王昌龄二十岁出头的时候,也曾经对道学感兴趣。他跟着一位道长学习道学,学着学着,发现这根本不是他喜欢的事物啊。因为啊,道学是教人“无为”的思想,而此时的王昌龄,正是满腔热血,壮志待发的年龄,他最想建功立业,取得一番功名。

19、主办单位——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新华通讯社上海分社;

20、①出塞:古乐府曲名,内容多是将士的边塞生活。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