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唯美文案90句】

2023-11-24 09:05:45 0 59

一、论语十二章教案

1、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做事不可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2、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诲汝(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初2021届语文教研组

5、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6、(3)总结:孔子真正的魅力源于他高尚的人格以及坚韧的个性,他坚守理想,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弟子们在他去世后定居在他的墓地周围,后人们也因此将他视为“万世师表”。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感受他伟大的精神力量。

7、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

8、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9、(2)是知也(通“智”,聪明)

10、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1、导课:你对孔子了解多少?

12、“罔”就是陷阱,从篆文来看,人陷在罗网之中,没有一个缺口可以使自己逃出去,因此光学习不思考学习的意义,只能让自己被大量的知识缠绕起来,无法挣脱。

13、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西方曾经评选过世界十大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学家说过21世纪是儒家文明的世纪。

14、子曰:君子不器。(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

15、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别人的行为,还需要什么?(思考房屋的结构,地基等等内容)也就是说,学习需要领悟其中的精神。房屋是大家的栖身之所,因此古人如此造字,表现了“学”的重要性。领悟了新的精神就够了吗?在甲骨文中“习”写成在太阳之上鸟飞翔的样子。

16、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1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对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传统的解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优,朱熹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四个字“进学不已”,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解释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19、30—50岁,欲仕不能。

20、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二、论语十二章教案第一课时

1、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3、(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有骨气,有志向)

4、(15)博学而笃志(纯专一)

5、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6、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7、(8)孔子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会生气,那他就不会难过吗?面对重重打击,他又是如何坚守自己的志向?(列举相关语句)

8、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9、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10、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1、小结一:君子之德,修身养性:

12、(交流点拨)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13、第三课时:君子人格与诗教传统

14、(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1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6、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就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17、(交流点拨)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8、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19、必修下中的“侍坐”篇表达作者怎样的治国理念?(礼治)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初中论语十二章教案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4、如何理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

5、(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7、(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8、了解孔子其人及《论语》知识,明确《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

9、依据注释,梳理重点字词,补“浮云”:转瞬即逝、不切实际,虚无缥缈,不值一提,聚散无常,至轻至淡,过眼云烟。

10、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11、先谈对物质的态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1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其中。

13、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14、《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15、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6、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17、(6)孔子因得贤材而教而感到快乐,那么文中又是如何表现孔子对学生们的具体评价,并且如何表现孔子在追求道德过程中的快乐的?

18、学《诗》以从政治民。

19、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20、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四、论语十二章教案君子食无求饱

1、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2、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3、译:孔子以四项内容来教导学生:先代典籍、道德行事、忠诚、守信。

4、过渡:颜回作为孔子七十二贤之首是如此之贤德,那教他的老师——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自述心志的第八章。

5、拥有这些品质才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明确了这十二章论语虽然各自独立,其实是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就为下面教师给学生讲解孔子的“治学三境界”做好铺垫。

6、学《诗》以识人论世。

7、曾子(zēng)传(chuán)不习乎逾(yú)罔(wǎng)

8、(交流点拨)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9、②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根据《诗经》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政治作用,这是历史上对《诗经》的作用所进行的第一次明确而全面的理论概括,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许多理论家都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对诗歌创作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孔子强调“兴”“观”“群”“怨”,目的是“事父”“事君”,即为封建礼教、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有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10、本文中节选的许多名句都富有哲理,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等语句内涵深刻,充满智慧,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1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心欲,不逾矩。”

12、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1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14、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15、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6、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7、做人有以下准则:人不可无信,无信不立。人不可无礼,无礼显俗。人不可无德,无德不达。人不可无仁,无仁不义。人不可无义,无义无常。人不可无孝,无孝兽禽不如。

18、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19、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五、论语十二章教案三课时

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3、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标。

4、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5、这两章都写了生活状况与志趣追求,都写了内心的强大,开阔的心胸与坦然的心境。

6、(9)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7、译文: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8、汲取孔子思想精华,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9、(6)不逾矩(越过,超过)

10、《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