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禅房花木深的上一句
1、符合题目意思的成语只有一个:曲径通幽:释义:曲:弯曲;径:小路;幽:指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出处: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例句:或曲径通幽,吸取精华,或发现疑点,窥出纰漏;此乃思维进入多向性、多维性、多变性的可贵征兆。语法:主谓式;作定语、分句;含褒义。近义词:幽静山谷。反义词:繁华闹市。
2、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3、高楼百余尺,直上江水平。
4、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5、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
7、是曲径通幽处答案补充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8、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9、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10、护七远比我想象的要辛苦,除却斋堂、客堂、禅堂和水房的来回奔波,想要照顾好每位同参道友,最考验的还是一个人的细心程度。茶水的品类、水果的凉热以及茶点的搭配都要根据天气情况和大众喜好随时变化,稍一疏漏,都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或引发用功者身体上的不适。此外,我还每日抽出休息时间赶去禅堂坐早晚课香,晚间听师父开示《信心铭》。
11、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12、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
13、唐玄宗晚年穷兵黩武,积极推进“开边”政策,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给黎民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常建对此持批评态度,写下了《塞下曲四首》:
14、坐在禅凳上默念着“药山一句子”,不知何时一支香已燃尽,掌心温热无比,发出微微细汗,敷一敷眼睛,揉一揉腿,下座,行香,又开始下一支香……
15、运用师父开示的三种方法(持诵观音圣号;默照观心;参药山禅)来回调节,倒不觉整日静坐的日子枯燥难熬,加之平日习惯了盘坐,腿上也没受太大苦痛。第一个禅七竟安然度过了,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心中充满法喜。
16、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17、第一个七结束了,师父询问我用功情况,我如实回答,师父只说慢慢来,久坐必有禅。师父又问我接下来的两个七作何打算,我一念只沉浸在禅堂用功之中,早把自己要发心护七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此刻经师父一问,羞愧心顿生,忙说:“我希望能护一个七。”师父说:“好啊,第二个七就由你来照顾大家的茶水点心。”我亦欣然。
18、三七圆满之日,师父以一句药山禅师的“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来供养大众,告诫我们既要有高远的追求和清晰的正见,又要重视在生活中耐心陶冶人品。
19、▷唐僧与女儿国国王定情曲《女儿情》摊上事儿了!
20、清晨入古寺。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
二、禅房花木深的前一句
1、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3、曲径通幽处。出自《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作者简介: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2年)进士,与王昌龄同榜。曾任盱眙尉。仕途失意,后隐居于鄂州武昌(今属湖北)。题破山寺后禅院唐朝: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4、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5、mm0127m@1com
6、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7、清代文学家何文焕在《历代诗话》中赏评道:劈头劈脑喝出“清晨”两字,次句云“初日照高林”,接得有力。竹与花木,皆从“高林”带出,而映之以“初日”,虽欲不幽且深,不可得也。此际声闻、色象、种种销灭,惟有一寺,与入寺者同摄入光影中。佛性、人性、鸟性,无动不静,无静不故结言“万籁此俱寂”。昔人所以美旦气、快朝气来也。自始至尾,总是“清晨”两字,安得不为一篇尽善!
8、清晨入身这座古寺,正旭日临照着郁郁高耸的山林。曲折的小路把我引向幽静之地,花草树木深处隐现出青青的禅舍。山光明秀,正迎合鸟儿欢悦游飞的性情;深潭倒影,尤使人心境顿觉虚渺空灵。此时此地四周万物正值一片沉寂,只闻得阵阵钟磬之音悠然回旋。
9、禅房花木深上一句:曲径通幽处。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常建(朝代)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10、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通向幽寂之处,禅房的花木也深浓茂盛。诗人常建描写的是禅院景物的幽静,可以说是自然天籁。也暗含他的高洁志趣和归隐思想。
11、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12、天宝中年为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
13、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
14、山光悦鸟性。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15、“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在这样幽美宁静的环境里,天地似乎都一下子变得寂静下来了,只听到僧人们的钟磬之声,他进入了一片忘尘绝俗的心境,心头一片清净欢愉。
16、难怪《法华经》里说: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
17、有时候,也想学某位僧者,在红尘中禅定。晨起时,泡一壶清茗,点一炉熏香,在窗明几净的课堂静坐。看一盆文竹淡定心弦,一只鸟雀栖在窗边,不鸣叫,似在遥想某个远方的故知。待到茶凉却,香燃尽,我心绪一如初始,并未参得什么,但我深知,这个过程没有纷扰,不思尘念,就是一种禅定。
18、曲径通幽处。曲径:一作“竹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
19、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20、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
三、禅房花木深下一句
1、不独曹雪芹,据说大文豪欧阳修也极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的“意境”,爱到极处,甚至亲自到山寺去体验,想要依意再写一联,但苦思数次,依然不能得,“莫获一言”(《题青州山斋》),深知“造意”之难,也可见常建这两句写得精绝。
2、禅房花木深。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3、乐道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解放大道1208号新长江国际裙楼二层2室,三阳路轻轨站旁
4、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5、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6、常建,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与王昌龄同榜。曾任盱眙尉。仕途失意,后隐居于鄂州武昌(今属湖北)。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
7、人生最怕的就是分离,最痛心、最不舍的莫过于将离。十指相扣的手,缓缓地松开,深情相看的眼眸,瞬间就捕捉不到彼此的神韵;转身的刹那,连落泪都是无力的,这就是将离的无奈。我甚至很难想象,大朵的芍药花,开到鲜艳,开到极致,又如何会有这样一个悲情的名字。任何的情深,都会惊动光阴,记忆会酝酿出灾难,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悲喜自偿。
8、初日照高林,仅仅五个字,特别有画面感。一大早,太阳刚刚冒出头,静谧的山林沐浴在晨光之中,古寺掩映在森林深处,寺院遍披霞光,犹如佛光闪闪。“照”这个动词有特别灵动的意味。本来日出之前,山林静默,古寺静默,佛法静默,可是,日光一出来,万道霞光就像佛祖要说法,瞬间直抵万物众生,给众生驱赶心灵的黑暗,让众生的心里升起光明。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句是这首诗禅意所在。读者跟随诗人的脚步,踏入寺院,没走几步,就看到一条蜿蜒的小径,在路边树木的掩映之下,消失在路的尽头。这小路上,不见一人,平日寺院的师傅们可能会在此练习“经行”,专注于呼吸,慢慢感受当下的每一步,以此修炼平和的心境。
9、禅房花木深上一句:竹径通幽处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常建(朝代)唐代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10、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11、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12、沿着清幽的小路慢慢走去,却发现一处禅房,素朴清雅,门扉紧闭,经声如訇,不知道是哪一位师傅在做早课。禅房周围,野花盛开,十分繁茂,高低错落,姹紫嫣红。因为花木众多,禅房更像是花房。原来寺院还有这样一个静谧而美妙的所在!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秀丽的山林景色不光是人类喜欢,更是鸟儿的天堂。鸟儿展翅飞翔在大自然的怀抱,它们的翅膀掠过树顶,飞过山巅,从高处俯瞰山林之景,寺院之古,天性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是飞翔的鸟儿成就了美丽的山色,还是美丽的山色成就了自在的鸟儿。那一潭碧水,如一面明镜,人心的复杂仿佛可以被潭水洗净,洗尽铅华的人心,人性之美才如碧水一般,“善利万物而不争。”
13、禅房:僧侣诵经打坐的屋舍。
14、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诗文解释)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词语解释)禅房:僧侣的住房。万籁:各种声响。(诗文赏析)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15、记得年少时读过一句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那时候,对禅的向往,是一种超脱遁世之念。只觉远离万丈红尘,避开世俗纷扰,就是禅者之心。世间之人当居闹市之内,而僧者则该寄身于深山庙堂。若将之寻找,必然要穿过幽深的曲径,禅房隐藏于花木丛林处,不为俗世干扰。历来古刹庙宇,建在深山崖顶,是为了让僧者可以在大自然中静坐参禅,和清风白云一起修炼,与花木虫蚁共悟菩提。黄卷青灯是知己,晨钟暮鼓是良朋,唯有耐得住清贫和寂寞的人,才会深知人生苦乐。
16、(撰稿/编辑:耀贤;摄影:释圣聪,耀山,进刚)
17、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
18、▷用一句古诗词,总结你的20你选哪一句?
19、据说大文豪欧阳修极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当然是因为这两句胜在“意境”,爱到极处,甚至亲自到山寺去体验,想要依意再写一联,但苦思数次,依然不能得,“莫获一言”(《题青州山斋》),深知“造意”之难,可见常建这两句写得精绝。唐诗史上,多的是一首诗就扬名的诗人,比如张若虚,比如崔灏,常建有此诗,足可诗坛留名。
20、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四、禅房花木深,前一句
1、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
2、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3、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
4、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四并入选《唐诗三百首》。以下是原北京大学倪其心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5、万籁此俱寂。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这里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俱:一作“都”。
6、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7、就像此时的我,一个人,一杯茶,从深秋的晨晓,坐到午后。阳光从窗棂间轻洒进来,落在一卷翻开的线装书上,惊动了我一场没有做完的梦。梦回唐朝,千年前的长安城,是许多文人雅士共有的一个梦。秋雁文章,菊花心事,同样的光阴下,每个人过着属于自己不一样的人生。有些人,相隔千年,可以推心置腹;有些人,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同样是一本唐诗,不同的人,被不同的词句打动。情感是人性致命的弱点,你喜欢的人,也许平凡,却让你无法忘怀;你喜欢的句子,也许寻常,却让你爱不释手。
8、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9、意思: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出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载于《全唐诗》卷一四并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10、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11、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
12、诗题“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13、常建的诗构思巧妙,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善于在平易中入其胜境,诗中佳句不期而至,令人惊叹。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特别喜欢“竹(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一直想写出一样的诗句而不得,不禁感慨造意之难。
14、常建的传世经典作品并不多,这首诗意韵深厚,有王维、孟浩然的田园之风,把在寺院的游记写得如此深邃清寂,境界超远,今日读来,仍有古意在心头回荡。《红楼梦》第十七回,贾政带着他的幕僚和儿子宝玉,首次参观刚落成的大观园,主要是想考一考宝玉的才华。进入大观园,迎面就是一座假山,贾政让众人命名。众人所说无一和其意。贾政把目光转向宝玉。宝玉看到假山之上,小路蜿蜒曲折,颇为幽静,想起常见的这首诗说,不如就叫:曲径通幽。贾政的幕僚们大为赞赏,宝玉的才华让贾政十分有面子。常建几经宦海沉浮,不愿意有违自己的内心,弃官不做,隐居山水,不过是提前过上了”一卷书,一杯茶、一首诗,一份自在人生“的生活。
15、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16、出自《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17、初日照高林。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
18、来药山日久,早把寺院生活融入绵绵行住之中。每日去观音殿拜忏,到止观堂读书,独自在寮房受持早晚课诵,偶尔去斋堂帮忙做一两餐饭,或于院内洒扫庭除,都能生出无穷乐趣。唯有一处地方,是寺院极为重要但我却不大爱去的,那就是禅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