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孟子说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语译)金钱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一句,如满意,请采纳,哈哈!!
2、解释: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3、如果对照道家的庄子对人心的描写,可知孟子也是所见略同。
4、孟子:娘,我回来了。孟母:你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今天不上课吗?孟子:娘,我不想上学了。孟母:你为什么不想上学呢?孟子:娘,我觉得整天呆在学堂里,没有意思。(孟母听了,一句话也不说。她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断了。孟子吓呆了。)孟子:娘,布都快织好了,您为什么把它剪断呢?孟母:剪断的布还能接起来吗?孟子:当然不能接起来。孟母:剪断的布还有用吗?孟子:当然没用。孟母:娘把你送到学堂念书,想不到你却逃学了。剪断的布,是一块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孩子。(孟子低下头,眼泪不断地流出来。)孟子:娘,我错了,我一定改正。
5、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第37120210018号
6、孟子以善于论辩著称,他的善辩,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心理上的优势,孟子对自己要推行的政治主张十分自信,且很善于揣摩对手的心理;二是孟子在论辩中常大量运用讽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迂回进逼,使得对手无法招架和还击.
7、这种解释与孔子的另一句话分不开,即:“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无后”不能当作没有后代来讲,而应该解释为: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很自然的,孟子所说的“无后”就是要求晚辈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8、公孙丑是孟子的学生,他曾请教说:“先生如果担任齐国的卿相,可以实行自己的主张,那么即使由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是不足为奇的。如此一来,会不会动心呢?”(《孟子·公孙丑上》)
9、经典的应用案例有:尉寮看秦始皇的眼珠子,曹操看司马懿鹰顾狼视,蔡京同志能大白天对着太阳看,都是眼珠子的问题。孟子真有见识。扩展资料孟子早在几千年前就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意思就是:心志正直,眼睛就明亮有光泽,心志邪恶,眼睛就会暗淡有阴影。所以,当你观察一个人时,再也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眼睛更好的了。
10、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11、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怨恨,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仰头对天不觉得内疚,低头对人不觉得惭愧,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12、这体现了孝道在中华传统思想中的进步。孔子《孝经》上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就是说,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顺从听话、唯唯诺诺。到了孟子时代,儒家思想已经开始反思,对一些经典表述进行完善和升华。孟子认为,对父母不能一味顺从,如果一个孝子,不能指出父母的缺失之处,不能帮助父母改正缺点,这就是大不孝。
13、在古人的观念里,富指的是有钱,即有钱的人或者家庭称之为富,而贵指的则是皇亲国戚或者身居高位者,这一类才能称之为贵。在孟子的那个时代,能够富并不容易,能够贵更不容易,能富且贵更是少之又少。
14、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15、释义:浩生不害问:“乐正子是什么样的人?”孟子说:“乐正子是好善的人、做到‘善’的人。”
1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7、君子有三乐,包括包括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8、以:按,依,遵循,凭借。
19、原句: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20、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一个人,两个人之间的,而是整个社会的。中国历史发展至今产生了无数次的朝代更替,都是由于人们情绪的变化,一个人传染另一个人。而这样而产生的。所以如果要保持社会的安定,孟子就提倡保持一种稳定平常心。
二、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1、如他在《孟子·滕文公下》之中所讲的这两句话就是如此,即:
2、“无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思是:
3、(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4、《论语》是后人对孔子言行的记录,里面关于他对“孝”的阐述,是不全面,不成体系的。有人因此批评赵歧的“三不孝”违背了孔、孟的“孝道”的思想,其实大可不必。
5、有学者认为:赵歧是要穷人家的孩子去升官发财,否则就是不孝。那无异于说:穷苦人家的子女都不孝顺。扭曲了赵歧的本意。
6、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出自《大学·第一章》
7、要成功就要靠自己的努力,要懂得吃苦才能成功,如果坐在那里不上进不努力是不会成功的。成功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不行动就会成功的。
8、三乐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9、东汉学者赵歧为《孟子》作注:根据自己对儒家理论的研习与理解,自创了“三大不孝”。大意是:其曲意顺从父母,陷亲于不义;其家中贫穷,不谋求当官发财;其不娶妻,没有儿子主持祭祀。
10、你好!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11、第三不孝就是民间认为最严重的一条——无后。无后,是指没有儿子。中国人最讲究宗祧继承。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祀祖先,必须由家族中的男人主持。没有儿子,就会“断了香火”。就等于是断子绝孙。
12、孟子对于儒家学说的诠释可以说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是政治上,在几千年前那种封建年代,能够大胆提出“民贵君轻”这样的理念,就可以看出他的前瞻性和政治觉悟。统治者毕竟是少数,但是人民的数量是庞大的,能够管理这么大的人群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他们。
13、(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
14、释义:孟子说:“嫂子淹入水中不伸手去救,简直就是豺狼。所谓男女授受不亲,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嫂子淹入水中,伸手去救,是一种权宜变通之计。”
15、国家通过法治与孝道,恩威并施地对臣民进行管理。孔夫子认为:一个人在家不孝,在外必不能忠君。所以,“孝”是维系古代国家管理的重中之重。
16、我们会不会产生疑问呢?孟子一会说“不孝有三”,一会又说“不孝者五”,这不是前后矛盾吗?一点不矛盾。“不孝有三”之“三”应该是多指,而不是特指。
17、(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
18、一般而言儒家的仁爱是一种“爱有差等”,因为儒家的仁爱的环境是社会处于一个有序的秩序之中,“礼乐有序”。
19、释义: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20、孟子指出君子第一个乐趣就是家庭平安,家中的父母亲人都健在,在儒家思想观念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也是其它事业的基础,所以家庭平安是君子的第一乐。
三、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1、(出自):语出《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呜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2、这段话源自《孟子・告子上》,原文如下:
3、解释: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4、解释: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
5、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正大光明,眼睛就是明亮,心中不正大光明,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
6、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7、古人常说的君子有三乐,是指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出自战国孟子《孟子·尽心上》。原文: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没有怨恨,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8、最早注释这句话的,是汉代学者赵岐,他在《十三经注疏》中说,“于德于礼有不孝者三。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9、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10、(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11、只要明白道义何在,又能时时反省,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久之,自然坦荡荡而不动心了。
12、儒家谈人生,首重修养。在这方面,孟子的体验可谓深刻。他描述自己如何做到“不动心”,并且培养了“浩然之气”,还指点了人心修养的具体步骤。这些体悟与见解,对今人而言,仍不失启思。
13、君子的第二了指的是心地坦然,做人不愧于天地,君子只有在道德上没有瑕疵,做任何事情才能够坦然,可以说无愧于心是为人的最高境界,将个人的品德修养做到极致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14、释义: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15、但是,舜当时情况特殊,多次被偏心的父母“谋杀”。尧要将女儿嫁给舜,舜的父母肯定不会同意。于是舜背着他们娶了尧的女儿,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16、出处:《大学·第九章》作者·曾参
17、为什么要在拉满弓上确立目标,为什么要必以规矩?不在拉满弓上下功夫一定学不好射箭。严要求才能出高手,才能出精品。平时多流汗才能用时不流泪。
18、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19、那么,“气”是什么?孟子认为,人有身体与心智。身体的内容是“气”,而心智打定的主意是“志”;志是气的统帅。因此,培养浩然之气的关键在于“志”,在于打定主意要对“气”做什么,亦即要用“直”来培养,并且用“义”与“道”来配合。
20、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四、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人和强调了什么
1、也就是说,富贵之人尽管有条件满足很多他人无法企及的欲望,但是不宜过度,换句话说,这样的人更应该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与欲望,把自已的行为与欲望控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不让欲望把自己给控制住了,否则,将会一发不可收拾,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的道理。
2、(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
3、而“威武不能屈”所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地位不管如何低下,也不能小看自己,不能因为暂时的困境而抬不起头,更不能在权威或者武力甚至在传统面前屈报。表现一种不屈不挠,不断进取的精神。
4、目对于颜色,都有相同的美感。
5、从美学的角度分析,美感的共同性来源于人的生理感官的共同性。孟子巧妙而有力的语言逻辑,否定之否定便是一种强烈的肯定。从味觉、听觉、视觉上对口感、声音和颜色进行比喻,烘托出对人性的感慨。
6、听到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我们当下明白人心需要修养,否则从其所欲就会逾矩。那么在孟子看来,人心的情况如何呢?他首先引述孔子所谓“抓住它,就存在;放开它,就消失;出去进来没有定时,没人知道它的走向。大概说的就是人心吧!”(《孟子·告子上》)
7、孔子的循循善诱与孟子的谆谆告诫,都足以彰显儒家的淑世情怀。他们的学说并非一厢情愿的意念,而是出于对人性的真知灼见,明白人生的幸福何在,再苦心孤诣提出合理的观点。(作者为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8、因为赵歧“三大不孝”的提法主要是由他自己总结出来的,所以很多人批判他的“三大不孝”和孟子、孔子关于“孝道”的说法相悖。
9、释义: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的,但就像登天一样,似乎高不可攀。为什么不使它成为可以攀及的因而叫人每天都去勤勉努力呢?”孟子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的工人而改变或者废弃规矩,羿绝不因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张满了弓而不发箭,只做出要射的样子。他恰到好处地做出样子,有能力学习的人便跟着他做。”
10、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出自《大学·第十章》
11、比如,要提升志向,以实践仁义为目标(《孟子·尽心上》)。孟子推崇颜渊,而颜渊的志向是取法于舜,他说:“舜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有所作为的人都应该像舜一样。”(《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自己也有一句名言传了下来,就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12、因而,我们学习书本知识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化为智能去指导实践,进而创造财富、造福人类。这才是读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
13、孟子将“无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与“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以及“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并列在一起说事。
14、zcsrmtzx@1com
15、至于何谓“浩然之气”,孟子先说:“难言也。”因为它牵涉到个人的生命体验,仅靠口说笔述,实在讲不清楚。孟子勉强为之。他说:“那种气,最盛大也最刚强,用‘直’来培养而不加妨碍,就会充满在天地之间。那种气,要用‘义’与‘道’来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集结义行而产生的,不是偶然的义行就能装扮成的。如果行为让内心不满意,它就要萎缩了。”
16、至于“无后为大”的思想,是古人重视宗族传承的结果。从今天看来,这是守旧落后的,但是在过去则是合乎情理的。
17、不按圆规曲尺的约束不能绘制出方和圆。
18、什么是“不动心”?所谓“不动心”是说:不论处在何种情况,是得君行道、兼善天下,或是怀才不遇、有志难伸,自己的心情都不受影响。何以能够如此?因为心中对于人生之“应该如何”有了定见,只要肯定自己走在道义的路上,就不会在乎世俗的成败与得失。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孟子·离娄下》)所忧的是没有成为像舜一样的圣人,而毫不担心一时的困扰。
19、来源:邹城市融媒体中心
20、先说”富贵不能淫,所谓的“富贵”并不是我们现在指的富贵,因为在古代,富和贵其实是分开的,也就是说,富归富,贵是贵,富了不一定贵,贵也不一定就富有。
五、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1、“无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离娄上1》,孟子用它作比喻讲道理。
2、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3、那么,要如何进行修养呢?
4、显然,赵歧把孟子关于“后”的意思给曲解了。既然能为“大”,为啥不放在首位?在次序上都排位在后面,岂能称为“大”?很明显,赵岐把“无后”理解为了“没有后代”,意为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顺。
5、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6、这显然是错误的,与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观点相悖,因此得出了这个四端的学说。其实古时候对于人性是天生善良还是天生凶恶或者是没有先天只有后天影响,这样的辩论一直没有停止,显然孟子的观点更加被世人接受。也因此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7、孔子对曾子的行为虽然感到愤怒,但是最终依然认为他是一个孝子。这是因为曾子并没有被父亲打死或者打残,那万一曾子被打死打残了呢?
8、不过,孔孟的“孝道”本身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只是散见于“语录”当中。因此之故,民间还是接受了赵歧的说法。
9、(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孟子
10、原文:“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11、“无羞耻之心,非人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对自己或者别人的坏处感到羞耻和厌恶的心,不能算是人。
12、释义: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13、然后,所谓“道”,是指人类社会共同的规范,通常体现在礼与法之中。
14、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一个人,两个人之间的,而是整个社会的。中国历史发展至今产生了无数次的朝代更替,都是由于人们情绪的变化,一个人传染另一个人。而这样而产生的。所以如果要保持社会的安定,孟子就提倡保持一种稳定平常心。
15、陆游说得更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是理论性的,而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如果只会书本上的理论学习,不会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这种理论便是空洞的说教,于社会、人生没有任何意义。
16、前两种的认识尊崇赵歧,异议不大,关键是“无后为大”中的“后”如何准确的理解。“后”指后辈的本分和责任。意即:无论家境如何,做后辈的都要尽到照顾父母、赡养双亲的责任。这是对后辈的基本要求,应居其他孝道之首,是后辈的第一要务。
17、在中国古代,帝王都是以“仁、孝”来治理天下。忠孝仁义,孝排在了第二位。所以,“忠”其实就是对国家的“孝”,“孝”是对家族的“忠”。
18、(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19、道理:任何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都要进行思考和辨别,不能都听前人的或者别人的观点。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20、当然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爱在当时的春秋战国都属于显学,墨家的从受众角度来说,更符合普通人民的欢迎。
六、孟子说
1、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2、翻译: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
3、所以,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大。舜娶妻的时候没有禀告父母,是没有尽到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但与禀告了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为舜娶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所以,孟子宽恕理解了舜帝。
4、原因是齐宣王没有施行仁政,只知道用武力去扩张疆土,收拢不到民心。原文: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译文: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原,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出自——春秋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5、(示例):历史可信吗?我们只能说:大体可信。如果说完全不可信,那就成了虚无主义。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古训,还是有道理的。
6、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
7、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出自《大学·第十一章》
8、只要明白道义何在,又能时时反省,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久之,自然坦荡荡而不动心了。“浩然之气”由心着手当学生请教孟子有何过人之处时,得到的答案是:“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9、因此,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之中所说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事实上是在诠释一种做人的道理,也就是为人处世的标准,甚至可以说,他的这两个话所诠释的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即圣人的境界。
10、解释: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
11、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2、首播:文化生活频道周一18:40
13、释义: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14、而墨家代表的普罗大众普通的社会阶层,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讲求兼爱、非攻、节俭等等,墨家的爱更倾向于“爱无差等”,从每个普通人民的自身出发,所以在儒家看来这种“爱”更自私。
15、应该是人本向恶,记得有一年大专辩论赛的主题就是人性本来是善,还是恶。最后人性本恶的那一方获胜了。假如说人本向善,那么人类最初的恶来自于哪里呢?
16、国学堂,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17、我们理解孟子的这句话,应注重的是如何尽好孝道。孔子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的本质在于德,来源于教化。无论哪个时代,传扬孝道,培养孝心,都是不可或缺的。
18、因为孟子这个人不仅口才极好,而且他能够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挥,体现出传承与创新的才华与超脱于群的能力,他提出的理论与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成为了我们衡量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的标准。
19、那么,他说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所诠释的是怎样的人生境界呢?
20、释义:因此,所谓的真心诚意,是天的道路;追求真心诚意,是人类的道路。有了至诚的心意而没有感动别人,是没有的。不真心诚意,要感动别人也是不可能。
1、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有一句话很是深入人心,权贵富贾,平民布衣,都耳熟能详,那就是“不孝有无后为大”。其中,“后”字含义争议颇多,就是现在,好多人都接受了曲解含义。所以,有必要辨析一番,以便正本清源,正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