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唯美文案87句】

2023-11-17 09:26:06 0 59

一、书愤

1、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典故: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典故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2、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3、(zǎosuìnǎzhīshìshìjiān,zhōngyuánběiwàngqìrúshān。)

4、本节课设计的初衷是将《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进行对比阅读。从情感、手法的的角度进行学习。

5、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

6、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7、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8、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到山河破碎,国家动荡,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9、《书愤》从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既表现诗人满腔的爱国热情,也表现诗人因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气愤.《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汇集着豪壮的感情.附录:《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10、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11、然而,壮志未酬,已生华发,这是以沉痛的笔调,抒发了对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极度愤慨。最后,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

12、陆游的《书愤》一诗写于1186年写作背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作下这首千古绝唱《书愤》。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3、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14、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

15、点击上方绿标聆听诗词朗读

16、皋兰:山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南。

17、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8、岁月流逝,挡不住镜里会照出两鬓秃残的模样,自信我的报国红心却依然忠贞刚强!

19、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

20、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二、书愤五首·其一

1、●李清照《武陵春》——载不动许多愁

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作者青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孝宗即位后,陆游曾向他陈述了有关定都、备战和革新政治的建议。

3、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4、⑺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5、“曹灿杯”青少年朗诵大赛·湛江徐闻区域

6、“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7、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8、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9、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0、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11、书愤五首·其一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颈联中“空”和“已”字用得好,因为它们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心情。自许为“塞上长城”却不得重用,使得这种自许成为空想,而照照镜子,自己已经两鬓斑白,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更是让诗人感到想要实现梦想难上加难。

12、印次:2015年7月第1次印刷

13、蓬窗老抱横行路,未敢随人说弭兵。

14、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5、课内篇目(按作品音序排列)

16、然而,美好的回忆总是短暂的,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南宋没有同意他们的北伐,恢复中原的志向也成了泡沫,真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如今,“我”已两鬓斑白,垂垂老矣,北伐似乎已经成为一纸空谈,想要报国一死却无战场。一句“空自许”,和岳飞“空悲切”同是一般凄凉的心境。此时的陆游已是61岁,看着镜中的自己也早已白了少年头,却看不到收复故土的希望,这无可奈何的叹息中,尽是满心的悲怆和郁愤。

17、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8、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19、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0、“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三、书愤 陆游

1、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2、的博:又作“滴博”,山岭名,在四川理番县东南。这里泛指川陕。

3、的确,这首《书愤》作为陆游的传世名作,为后人津津乐道,在诗词大会中出现的频率自然会高。它不仅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名句,而且还将陆游一生的抱负和晚年的惆怅融入其中。

4、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其诗词有绮丽的梦幻,与慷慨悲壮,有“小李白”之称。他的诗内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挚,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的诗词既有充满抗金报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的雄奇奔放之作,也有满怀柔肠、哀婉含蓄的充满浪漫主义色调的诗篇。诗风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

5、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6、大声诵读《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思考:两首诗分别表达了陆游怎样的情感?

7、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北望中原沦陷区,使我抗金复国的意志像大山一样坚定。二十五年前在瓜州渡打败金兵,金戈铁马在大散关与金兵激战。我自己捍卫国家的期望已经落空,而自己早已是两鬓斑白。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谁能和他相提并论呢!

8、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9、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沱胄起兵抗金,他还跃跃欲试。

10、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1、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12、《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13、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14、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

15、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16、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17、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18、塞擦音:zczhchjq

19、萧萧: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20、《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四、书愤 陆游翻译

1、“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4、小组合作探究:两首诗是陆游同一年所做,抒发的情感也相似,任选一首诗赏析。(可从炼字以及表达技巧等角度进行赏析)

5、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6、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7、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8、《书愤》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陆游时年六十岁,解职归里之时。

9、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因此,一个“艰”字就饱含着对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愤,也包含着报国无门的无奈。然而,在那时,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

10、剖心莫写孤臣愤,抉眼终看此虏平。

11、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12、年代:(宋)作者:(陆游)

13、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1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5、陆游的《书愤》中心思想感情:书愤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

16、(sàishàngchángchéngkōngzìxǔ,jìngzhōngshuāibìnyǐxiānbān。)

17、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18、舌尖后音zhchshr

19、“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20、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五、书愤其一

1、此外,根据发音时呼出气流的强弱可分送气音与不送气音两类,只有塞音和塞擦音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分别;送气音是ptkcchq,不送气音是bdgzzhj。根据发音时声带是否颤动,可把声母分为浊音和清音两类,普通话只有mnlr四个浊音声母,其余都是清音。

2、(颔联重点分析: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现在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分析完后要再读此联,读出当年抗金的壮盛豪情。)“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3、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

4、年轻的时候不懂世事的艰难,因此面对着沦陷的中原大好河山,徒生如山壮气。这里的世事可以理解为政局的复杂,主战主和两派的政治博弈当然不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所能理解的。所以这联其实是个倒装句,年轻时面对中原故土,徒生如山壮气,却不知道政局如此复杂。

5、上林苑:秦时宫苑名,在陕西省。泛指皇家园林。当时在沦陷区。

6、这天下还是听了小人的话,忠臣终究还是被奸人所害,没有能守护国家,看着窗外的景色,小路旁的行人,也不敢随意交谈,只害怕自己惹上祸。

7、《书愤》一诗流露的正是陆游一生的抱负和追求,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在开篇他便感叹:“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的毕生理想,就是立志收复中原河山,洗刷靖康之耻。年轻的时候,他满以为凭借江南的富硕,军民同仇敌忾,击败金国并不在话下,但哪里知道敌人虽强大,最艰难的却是内部的掣肘。宋高宗贪念富贵,耽于享乐,害怕徽钦二宗迎回后会影响他的地位,他不仅不打算收复旧河山,反而打击主战派。岳飞因此而冤死,陆游也备受打击。所以,他北望中原,热血沸腾却怨气如山,他不是为个人的前途而怨,而是对国家不幸感到满心愤懑。这种怨愤伴随了陆游的一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