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促织经典全文翻译
1、也收获了属于学者的惊人智慧。
2、由怒而悲,由悲而喜,起伏地心理变化深刻地写出了这小小的促织是如此得牵动着老百姓的心,主宰着人的命运,有力地揭示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荒淫,官贪吏虐致使百姓的罪恶现实。你能参照第六节的分析方法,同样找出文中其余的心理描写吗?
3、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标出难读的字,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
4、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悲),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
5、掉进冰窟窿就完事了?没有。冰窟窿还有底,这个底就是成名儿子的死。为什么把儿子的死看做冰窟窿的底部?答案有两条。第这不是成名的死,是他儿子,这是很不一样的;第儿子的死不是出于另外的原因,而是被做父亲的所牵连,这就更不一样了。刚刚还在珠穆朗玛峰,现在,一眨眼,掉进了马里亚纳海沟。
6、即使到了如此细微的地步,蒲松龄还来了一次跌宕。因为促织是孩子变的,所以很小,成名一开始就不满意,“劣之”,后来呢,觉得还不错,又高兴了,终于要了它,“喜而收之”。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是很有意思的,“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7、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预卜凶吉。成名的妻子准备了礼钱去求神。只见红颜的少女和白发的老婆婆挤满门口。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拉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了两次。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祷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一会儿,室内丢一张纸条出来,那上面就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所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像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
8、在复杂小说带有奥秘性的情节设计中,蕴含间接因果关系所显示的重要价值。而这种间接性及其带来的复杂价值,恰恰是类似《促织》这样的传奇小说中较多呈现的。
9、(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每年在民间搜集,一头促织让几家倾家荡产.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痛苦.老实人成名当“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至家业败落.面对征促织,他既不敢搜刮同乡,又无所赔偿,形势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无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自尽一条路.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女巫竟有特殊的灵验,引出成妻问卜,由此为再度捕捉促织提供了线索.成名得画,按图苦搜,终获佳品,解脱苦难有了希望.成名儿子失手拍死了促织,投井化虫,为成家挣得兴旺发达.翻译如下:
10、限期已到,成名交不出佳种,被县官一顿板子打得两股鲜血淋漓,痛不欲生。伤口未愈,成名强扶拐杖,再去搜寻,终于捕得一佳种,大喜笼归,在家精心喂养,爱护备至,留待期限,以塞官责。
11、⑥信夫:“信”,古义为“确实”;今义为“书信”。
12、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
13、加入古代汉语文学(2)QQ群的方法(请点击)
14、官吏的升降,也以所进促织的优劣为准绳,糜费国帑无数,民怨沸腾。据吕毖《明朝小史》载:“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自经焉。”一只小促织,竟断送了两条人命。
15、成功购买就可以加入三联文学社群,
16、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一家之所以家破人亡,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迫所致。
17、(1)省略主语。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古今汉语都有省略,但古汉语的主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更多,更为错综复杂。
18、爇香ruò翕辟xīpì
19、⑩掇置笼中:省略句,“掇(之)置(之于)笼中”。
20、②俨然类画(副词词尾,……的样子)
二、促织原文一一对应翻译
1、好想与你一起老下去·木心
2、本文的情节的确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但同学们仔细想想这样的情节符合生活真实吗?把这些不符合现实生活实际的情节找出来。
3、少年坚持要斗,但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像个木鸡,少年又大笑。(接着)试着用猪鬣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
4、⑤青麻头伏焉:“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5、②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副词,极)
6、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7、③以蠹贫:蠹,蠹虫。课文用来比胥吏的侵害;由于胥吏的敲诈而贫困。
8、③思考: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紧扣线索,用几个字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简要归纳段意。
9、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0、②妻失促织,惧而自缢;
11、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再也没有了依靠。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
12、如果你以前看小说,只注意到情节,忽略了语言的细节,
13、本段先点明成名充“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至家业败落,“薄产累尽”。这部分概写故事发端,点出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14、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
15、大家看书时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扰——
16、师:格里高尔对于家人而言,或者对于协理而言,他实际上就是一个工具。咱们同学在谈论的时候一直在提“有用”或者“无用”,我们可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只有工具才涉及有用无用,而我们人是不能用有用无用来划分的。在这里,格里高尔的家人和协理将他视作工具,那么格里高尔如何看待自己?
17、我们的节日·中秋·湛江朗诵艺术沙龙102期活动纪实
18、迂讷:拘谨而又不善于说话.
19、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他高兴地动手捉它,那蟋蟀叫了一声就跳走了,跳得非常快。
20、小说的“大”和“小”毕飞宇
三、促织原文翻译对照
1、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2、①民日贴妇卖儿:“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3、成子化虫的虚幻情节,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人命如草虫,草菅人命。更有力的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于区区小虫,可见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了何种程度。
4、“失虫”是又一新的波澜。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珍爱,为成子的误毙促织作了衬笔。“儿惧”,母亲的惊恐,说明事关身家性命,而“死期至矣”一语,暗扣后文的“得其尸于井”。
5、师:刚刚在回答中,你强调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我们很容易看出来,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于批判,批判这样的一个制度,批判官贪吏虐的现实,批判皇帝。你刚刚还提到了促织的一个特点,说它是一只小促织。战斗力很强,我们很容易理解,如果不强大的话,其实就没有什么用处了。那么为什么是短小的呢?
6、选自《作家》2017年第4期
7、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只有成名这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抚臣、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
8、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9、~●~●~●~●~●~●~
10、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强健有力,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
11、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到这时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世代做官的人家还阔气。
12、生:文章最后一句说到“一人得道,仙及鸡犬”,我觉得这是最荒诞的。
13、师:非常好,让我们为他鼓掌。他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涉及了卡夫卡创作的背景而意图,也涉及了这只大甲虫的特点,哪位同学还有补充?
14、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15、别了,“不列颠尼亚”•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
16、然后情况一变,小虫“暴怒,直奔”,“腾击”“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这一系列动作展示了小促织的勇敢善斗,少年从“笑”到“骇”的表现又从侧面作了渲染。
17、高: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形容词使动,使……高,抬高)
18、贴:民日贴妇卖儿(抵押.)
19、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账!”孩子哭着跑了。
20、(3)用“是”表判断。
四、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ppt
1、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2、(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
3、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
4、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超绝。”
5、小蝌蚪找妈妈•方惠珍、盛璐德
6、奇遇莫言|春风沉醉的晚上秦兴江
7、原文: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
8、她展开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9、生:他觉得自己是有用的。
10、《促织》的开头,有两个亮点。一个是“此物故非西产”,第二个是“有华阴令欲媚上官”里的“欲媚”。“此物故非西产”,既然这个地方没有促织,有关促织的悲剧就不该发生在这个地方。可“宫中尚促织之戏”,又“岁征民间”,没有蛐蛐的地方偏偏出现了关于蛐蛐的悲剧,一下子就有了荒诞色彩,魔幻现实的色彩。所以,“此物故非西产”这句话非常妙,相当精彩的一笔。好的小说语言就这样:有它,不一定觉得有多美妙,没有它,天立即就塌下来了,只有出色的作家才能写出这样的语言。
11、生:他变形之后还想着要努力工作,维持家里的经济状况。家人和协理发现他无用了,说明了资本主义的残酷。工人没用了,就被抛弃了。格里高尔算是工人阶级吧,是个打工的,没有利用价值了,没有人会在意他,说明了社会的残酷。家人只是寄生在他身上,发现他没有利用价值后,就果断抛弃了他。
12、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只有成名这人因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洋洋。
13、时有贫寒读书人成名,被狡黠胥吏指派为里正,令在乡里催索促织。成名不忍向百姓逼索,又无钱赔贴,忧闷万分。妻子劝他道:“急有何用,不如自行搜觅,万一有得,也可交差。”于是成名手提竹筒、痛丝笼,早出晚归,在乱石丛草中寻觅,间或捕得两三只,都是劣等货,无法交差。
14、⑩不中于款:中,适合,只好符合。
15、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矢,复得。”其母引刀裂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矣。译文:孟子小时侯,倍数的时候。她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背书有时会中断下来,过一会就又会背诵下去,她的母亲知道他是遗忘了,就叫他过来说,:“背书怎么会停下来呢?”孟子回答说:“有的地方忘记了,过一会又记起来了。”他的母亲没有说什么,便拿起剪刀八织成的布剪断了,用这来告戒孟子。从此以后,孟子背书,不再遗忘了。
16、译文:进行焚香,跪拜,好像对待自己的先人一样。
17、审美鉴赏与创造比较解读两篇小说的意蕴美。
18、⑥上大嘉悦:“大”,副词,非常,很;“嘉”,赞美、嘉奖。
19、发展(第3,4段):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求虫——得虫)。
20、·11位文学大咖的生平经历,
五、促织翻译及赏析
1、人的言行及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往往并不能突破其所在层面的局限,作者常常是借助人的死亡或者近似的改变生命基质的方式,才让人能够突破人的生存法则和认知的局限,进入他物的世界里。
2、少儿西游记:058|059|060|061|062
3、在哈尔盖仰望星空·西川
4、《促织》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情节曲折多变,故事完整。本篇小说从总体看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记叙的。
5、别人都知道促织是孩子变的,爸爸却不知道。
6、少年坚持要斗,但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像个木鸡,少年又大笑。(接着)试着用猪鬣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撩拨了它好几次,成名的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
7、生:在看完学案后,我得到了一个启示,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可能有点不成熟。蒲松龄出身贫寒,他没有通过科举实现人生目标。短小的促织是其貌不扬的形象,但是它富有才干。我想这里可能是蒲松龄的一种自喻。蟹壳青特别华丽,却并没有真才实学。他可能是在讽刺一种现象,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受重视。
8、预习:翻译“异史氏曰”一段,并对照课文第1段思考下列问题:
9、先引出一个假杀手再重重否定,最终引出真正的杀手。
10、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也许还有万一找到的希望。”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最终没有成功。即使捉到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合规格。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
11、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
12、(一长段文字串讲《促织》的情节发展,我略去了。)
13、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14、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找,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像先前那只。
15、蒲松龄的高超之处在于想象丰富,在写作技法上将现实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相结合。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那样的喜剧形式所暗含隐藏的仍是不可言说的巨大悲剧,因此有人把这样喜剧的形式悲剧的内核结局比喻为“带笑的泪”。由上可见,将人间悲剧化为喜剧,非但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相反蕴含着更为深沉的悲哀,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大家有没有发现“成名”这个名字的玄机?我们有一句古话是怎么说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蒲松龄给主人公取名“成名”,你觉得他寄托了什么样的意味?成名是个读书人,蒲松龄希望读书人能够怎样?
16、如果你也曾兴致勃勃翻开一本书却昏昏欲睡,不妨看看伊格尔顿是怎么读书的。
17、全部打卡后,更是可以收到神秘的“文学礼盒”!
18、师:刚刚同学们在讨论的时候,我也私下和同学进行了短暂地交流。这种现实难道只是发生在卡夫卡所在的社会之中吗?咱们同学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提到了好几次“资本主义”,我们把“资本主义”这个词去掉,卡夫卡所描绘的这种现实有没有可能也发生在我们现在,我们身边。Kafka可能就是zamza,zamza可能就是你,是我,是我们很多人。我们很多人都可能处于一种“变形”的状态之中,甚至还不自知。在现代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可能都是变形的病人,我们阅读这样的小说,就是要看透这样荒诞的现实,然后在心中生发出一种力量,保有人的精神与尊严,在看清现实的荒诞之后仍充满热情地去生活。
19、译文: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20、撩拨了它好几次,成名的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