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促织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1、增强学生分角度的意识,提醒学生找出文本依据后,不要忘记合并信息、提炼角度,以“角度多”取胜,而不是拼字数,这一点与一模概括题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螂螳、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3、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dǔn诛封。
5、从失促织到失爱子是情节的深入发展,加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成子投井自杀的悲剧,其原因不过是毙一蟋蟀,这充分反映了官府贪暴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之深。
6、(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7、③文中描写了中原地区的动荡与战乱,暗含了对吴猎报效国家期待。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9、②想象吴猎中原赴任和南宋国运中兴的画面,对他未来抗金救国寄予厚望。
10、选择性必修下课件《望海潮》
11、“文化”与“精神”的概念混淆不清,或者泛泛而谈“文化”,谈“文化创新”,“传承文化”,和材料没有关系。
12、第13(1)题阅卷小结
13、答:(4分)①以问句开篇,引出人工智能是否导致技术性失业的论题;②破立结合(边破边立),先否定人工智能造成大量失业的观点,再指出人工智能可以创造出大批新岗位;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④论证语言严密性具有逻辑性、严密性,如“基本一致”“很多”“一些”等。
14、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
15、①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句中的“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字,“粜”的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16、忽视前文“相比于上世纪“,答题缺少”更“”越来越“等表示比较的词。
17、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18、读“写景”类(“景”象)
19、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20、SighaftersighshesadlysighsWhileweavingnearthedoor—NosoundofspinningloomthatfliesJustMulanfeelingpoor.
二、促织原文加翻译
1、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jīn
2、读“写人”类(“人”象)“写事”类(“事”象)
3、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
4、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5、第四句:描写篱笆下的灯火。
6、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7、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8、而你(语文)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轻易就把我困在网中央,我越陷越深越迷惘,路越走越远越漫长,如何我才能锁住你眼光。
9、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1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1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12、第一题正确率最高,也相对简单,但错别字仍然很多。集中的错误在“坼”“乾坤”“日夜浮”这三个词;如“坼”少一点或者变成“木”字旁,“日夜”写成“日月”,甚至“乾坤”也有错别字。
13、英文诗中不乏对于蟋蟀之歌的再现,我们不难按照对等的原则找到相应的拟声词。19世纪英国诗人班内特(WilliamCoxBennet)的《致蟋蟀》、李尔(EdwardLear)的《我的叔叔艾尔利》等诗,皆是以“chirp”一词摹写蟋蟀叫声,现在看来,或许《木兰辞》第一行诗译作“Chirp,chirpandforeverchirp”便足以传神了。不过,读来也有轻快之嫌,全然没有杜甫诗所谓的“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的韵致。
14、(生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按照“类中类文章读学法”阅读,从读学过程中生成并解决问题)
15、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16、他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
17、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希望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捉到一只。”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最终没有成功。即使捉到三只,也是又弱又小,款式上不符合。县官严定限期,催促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
18、据殽xiáo函之固,拥雍yōng州之地。
19、作者:刘驾促织灯下吟,灯光冷于水。乡魂坐中去,倚壁身如死。求名为骨肉,骨肉万馀里。富贵在何时,离别今如此。出门长叹息,月白西风起。
20、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
三、促织一句原文一句翻译相对应
1、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纠”与“劾”进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3、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4、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5、(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6、遇有倒装,调整语序。官名人名,不必翻译。
7、详审语境,探究语气。省略词语,适当补齐。
8、请背诵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展开竞赛。
9、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zhuó
10、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11、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12、部分学生没有注意句子的“;”也没联系到“这些足迹和发现……”,写不到“中国足迹”。
13、论证方法准确,论证语言到位但过于笼统、空洞(2分)
14、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15、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16、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
17、这两句话出自于清代蒲松龄的《促织》。
18、原文是“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服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意思是“县官定了期限,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
19、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20、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四、促织全文译文
1、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2、(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3、在成长的道路上,最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高效智慧的学习方法。(余映潮)
4、精品课件:关键概念的厘定
5、译文:没过几年,(他的财富就达到了)数百顷的田地、数以万计的楼阁。
6、凝缩法。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同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
7、③“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
8、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鸿门宴》〈史记〉
9、成名献促织,宫中试斗进一步展示了小虫非凡的才能(不只善斗,且能闻乐起舞),成名因得厚赏而巨富。成子复苏之后“自言身化促织”的交代点明了神异促织的来历,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同时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
10、③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如“信”通“伸”。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山重水覆疑无路”的时候,扫除古文阅读上的障碍。这里,再略举几例说明这种现象。
11、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
12、清代·蒲松龄《促织》原文
13、(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14、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15、例句,直译为“连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读起来不顺,听起来别扭,如果变通一下,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为己有”,意思就明白多了。
16、古人每天都是“之乎者也”地交流吗?
17、“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18、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没有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
19、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的秋风使客居他乡的人萌动了思乡之情。料想是小孩们还在兴致勃勃地捉蟋蟀吧!夜深人静了,篱笆围着的小屋中,还有一盏灯亮着。
20、(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并放着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
五、《促织》原文
1、如何写?抓住特征。
2、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吧?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相像。于是他就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跑,只见一块块石头,真像画中的一样。
3、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4、作品继承和发扬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小说的艺术传统,既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又给人以现实主义的真实感。构思奇特,幻异曲折,跌宕多变,刻画细腻,文笔洗练。其思想和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地位。
5、“文化”只在开头出现,后文再无涉及。
6、文章通过成名一家不幸遭遇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为政者之贪婪、凶残、自私,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酸和艰难,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7、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8、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娶)(《孔雀东南飞》)
9、(怎么学)按照要求,选择记诵
10、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1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1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13、原句: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翻译:成名反复思索,难道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全文翻译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2846htm#4
14、“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15、亲爱的同学们:如果你热爱汉字,并且愿意深入去了解它,那么一定能读懂它!无论是高考还是穿越,你都是“最强王者”哦!
16、参考答案:让百姓自己相互补救,最终没有了官吏的侵扰,这是先生善于替乡民谋划的事。
17、能扣住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诗词”进行阐述,但行文时侧重于从表层展示古典诗词的美,没能涉及“诗词文化”这一概念,也没能联系“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去剖析诗词文化的深刻内涵。
18、这惊、怒、悲、忧的一系列感情变化,更增强了悲剧气氛。待发现爱子“气息然”,又陷入更深的焦虑。“忽闻门外虫鸣”是情节的又一转折,出人意外,追寻之下得小蟋蟀。
19、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20、原答案:大概江慎修先生的学问,自汉代经学大师郑康成之后,很少有人能与他匹敌(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