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陶渊明【唯美文案74句】

2023-11-13 09:39:38 0 59

一、桃花源记陶渊明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2、《桃花源记》是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4、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增强故事曲折和传奇色彩。

5、(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6、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7、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

8、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9、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续写!

10、(2)晋太元中:“年间”。

11、如刘子骥为什么直到病死,也没有找到这个地方?

12、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只。

13、景区由古桃源、伏羲洞、酉州古城、桃花源广场、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二酉山世外桃源民俗生态旅游文化主题公园、桃花源风情小镇等部分组成。自古因武陵山地区“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皇命戒律,桃花源在武陵大山沉睡了1600年。

14、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

15、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1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

17、再如黄廷鹄评注《诗冶》卷十一中,也说道:“按桃源事如诗文自佳。笃而论之,似先生所托尔。其山川非绝徼外,何能隔绝人世,不被搜寻乎?其人宜多寿,而生育又繁,数顷之田,何常赡而无争乎?……若非仙非魅,胡由得来?”

18、《桃花源记》的背景《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19、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20、而曾经冒死向唐皇“谏迎佛骨”的政治家兼文学家的韩愈,却也相信陶渊明所描述的“桃源仙境”的。因而他在《桃源图》的长诗里,也有写道:

二、桃花源记陶渊明的理想社会

1、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2、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3、3)出自本文的词语:(今义)

4、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5、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

6、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

7、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8、(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

9、(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10、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11、(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12、这些人对渔夫也好奇,打听外面的世界怎样了,渔夫一一作了回答。

13、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14、下面说说《桃花源记》为什么是小说?

15、微型,是说其篇幅短,这是没有异议的。

16、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17、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18、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19、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20、一生干不了几样事(贾平凹)

三、桃花源记陶渊明拼音版

1、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闻神仙遂不还。

2、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3、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4、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优美)

5、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

6、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

7、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

8、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9、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10、演绎那些曾伴你成长的课文

11、《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生活于我国的晋朝与宋朝交替之际,当时的政治非常黑暗,常年征战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与剥削,人们自由安乐生活的世外桃源景象,在文章中不但寄托了陶渊明先生的社会理想,而且也反映出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封建统治的剥削和贫苦生活的愿望。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对于当时来说是非常不现实的,但是它能够与现实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明显衬托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表现出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态度,表达了当时的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桃花源记》的艺术创造力以民主性为核心思想,表现出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12、其实《桃花源记》中的原型描写地不管是在哪一个地方,都是我们祖国的美丽河山,美好家园。通过阅读《桃花源记》这篇淘公笔下对“世外桃源”的描写,对宁静和谐、自由平等生活的追求,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美妙的想象空间。着实让我们深感中国文化的精美博大。令人很是陶醉、舒心,享受!

1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4、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15、(3)后遂无问津者:“就”。

16、《桃花源记》开端于一个渔夫为了改善生活,希望多打点鱼,为此划船走了很远的水路。正因为此,让渔夫迷路了!

17、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

18、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9、具:通“俱”,全,详细。

20、一起聊聊当年或者现在发生的,

四、朗读桃花源记陶渊明

1、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2、陶渊明所描绘的美好社会——桃花源,不仅是陶渊明的政治理想,它其实更是封建时代人们共同的理想,表现了人们对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4、春来偏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5、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

6、课外篇目(按作品音序排列)

7、他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8、玛吉阿米——仓央嘉措之歌·竺子

9、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11、赏析: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12、精神的殿堂(冯骥才)我为什么活着(罗素)情书(沈从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

13、初中《语文》第二册1993年版

14、王安石跟苏东坡的见解差不多,他承认桃花源中人,就是秦末之年的避难者的后代。但是,他在诗中首先提出一个重要的话题,这就是他认为陶渊明所描述的这个小圈子,是“虽有父子无君臣”的!因为陶诗里有一句“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表明桃源中人是不交“皇粮”的。在王安石诗的结尾,他还提出了另一个话题,这就是当时的野心家刘裕,率军征伐后秦,攻占长安的史实。所以便出现了“天下纷纷经几秦”的战祸骚乱,此也正是准备上演一场使节义之士愤然不平的,改朝换代之“丑剧”的前奏。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