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下独酌李白
1、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2、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
3、(注释)三人:即我、明月、身影。
4、第二首诗通篇议论,堪称是一篇“爱酒辩”。开头从天地“爱酒”说起。以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说明天地也爱酒,再得出“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的结论。接着论人,人中有圣贤,圣贤也爱酒,则常人之爱酒自不在话下,这是李白为自己爱酒寻找借口,诗中说:“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又以贬低神仙来突出饮酒。
5、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6、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
7、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8、这组诗共四首,以第一首流传最广。第一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
9、《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0、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1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2、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13、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14、月既不解饮②,影徒随我身。
15、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16、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7、《月下独酌》一诗,李白写于唐天宝三年的744年,李白出生于701年,写此诗的这一年李白43周岁
18、旷达乐观的话,都只是强自宽慰。不止不行,不塞不流。强自宽慰的结果往往是如塞川流,其流弥激。当一个人在痛苦至极的时候发出一声狂笑,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其内心的极度痛苦。
19、《月下独酌》让我们深知乡愁永在,游子难归!
20、把酒问天和月下独酌,这两首诗都是李白的作品,李白的主要特点就是狂放洒脱,至于他们的艺术特色肯定都带有作者特点,就是很积极乐观。
二、月下独酌李白原文及翻译
1、清醒时,我和它们共同欢乐,沉睡后,便又各自离散。
2、在一个寂静的春夜,李白独自坐在庭院中,望着皓月,喝着闷酒,一股春愁油然而生,于是他趁着酒意,感慨地写下了《月下独酌》。从这一点看,如果说月亮是他的知己,酒便是缓解苦闷心情的最佳方式。
3、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4、酒杯之中自然死生没有差别,何况世上的万事根本没有是非定论。醉后失去了天和地,一头扎向了孤枕。沉醉之中不知还有自己,这种快乐何处能寻?
5、青莲奇才,故能尔尔,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6、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7、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8、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44),时李白在长安。
9、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10、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11、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人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
12、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13、李白借用蟹螯、糟丘的典故,并不是真的要学毕卓以饮酒了结一生,更不是肯定纣王在酒池肉林中过糜烂生活,只是想说明必须乐饮于当代。最后的结论就是:“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话虽这样说,但只要细细品味诗意,便可以感觉到,诗人从酒中领略到的不是快乐,而是愁苦。
14、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解):
15、及时行乐,春光几何?月徘徊,如听歌;影零乱,如伴舞。
16、李白对酒的态度中,常常影射着他的生死观,身处开放包容、繁荣富强的盛唐帝国,他对酒、对死生的态度,虽同受老、庄影响,与魏晋人的生死观有渊源,但又因为儒家思想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成分对当时文人的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是他追求的一部分。
17、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18、《月下独酌》词中章节句句叩人心扉,我亦颇有同感!凡喝酒之人,独酌滋味少。不知有太多的饮者在浩瀚的天涯一角,正如李白《月下独酌》一样“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种自饮不畅之心境,诸位肯定也是独自对月难解饮,心中郁闷出口难,唯有影子在左右,情不能钟,兴不能达,如同诗人孤独难奈到夜半,也只有“暂伴月将影,醉后各分散。”了。
19、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20、花丛中摆下一壶好酒,无相知作陪独自酌饮。
三、月下独酌李白其三拼音
1、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2、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3、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4、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5、我应及时行乐,趁着美好的春光。
6、“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7、欢迎留下您的感言,喜欢声音请点下面的↓点赞、在看、分享
8、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9、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10、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11、我只有举起杯来邀请天上的明月,结果,明月、我和月下的身影看起来好像成了三个人。
12、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13、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14、月下独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四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意表明,诗人心中愁闷,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组诗运用丰富的想象,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深处却有无限的凄凉。全诗笔触细腻,构思奇特,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
15、"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
16、然而月亮并不懂得饮酒的情趣,影子也只能是白白地跟随在我的身旁。
17、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18、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19、李白怀揣仕途之梦,从四川老家出发,一路走到长安城,但是政治理想始终无法实现,心情自然苦闷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