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唯美文案145句】

2023-11-13 09:22:04 0 59

一、寄托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

1、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2、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3、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4、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便很容易体验到异乡感。如余光中的《新大陆之晨》所写,这种以种族和文化龃龉为底蕴的尖锐刺人的异乡感,几乎无处不在,从卧具到早餐到语言到长相到环境,都能引起游子条件反射般的身在异乡的感觉,唤醒并强化游子的种族、文化归属意识。游子们深知“异国无根的一代,/永远没有下一代”,他们甚至从“西瓜”的甜美悟出了“根”的重要:“一个个沉默挺腹的西瓜,/隐藏在丰颐甜美的背后,/竟是那唯一贴向泥土的根蒂;/所以家国的贴切,/实在是甜美的根源”(张错《火传》)。因此他们要求结束这种无根的异乡漂泊,明确表达了企慕完美的家国的回归意识:“我们需要更完整一点的国,/和更美满安定的家”(张错《沧桑》)。

5、季节、风景和风俗中氤氲着丝丝缕缕文化的愁绪。林耀德的《穿着中国的服饰》,通过对早晨从“长堤走过”的一位少女穿着的“中国服饰”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从服饰文化的角度,表现了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感和文化认同心理:

6、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是人物一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7、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悲歌》

8、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9、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10、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

11、试题答案:《静夜思》《赠汪伦》《石灰吟》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颂了梅花不畏严寒,保持高洁品质的不屈精神。

1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13、再看闻声思乡,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还有前已引录过的李益的《从军北征》,都是采用闻乐声起乡情的心理和表现模式,其中王昌龄诗和李益诗,闻声思乡与望月思乡合写。

14、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定居。//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迺慰迺止,迺左迺右,迺疆迺理,迺宣迺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家室。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迺立皋门,皋门有伉。迺立应门,应门将将。迺立冢土,戎丑攸行。

15、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16、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17、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唐代: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8、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19、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20、穿着中国的服饰/头上捆扎着青春浑圆的发髻/臂上圈绕着记忆滑腻的鐶镯/衫上镶滚着少女琐碎的憧憬/襟上扣结着处子精致的愁怨/穿着中国的服饰/在适合穿着中国服饰的早晨/长堤走过/衣裙绣花

二、关于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白话文: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5、不过,即使是拆开信封,也不一定就要补充什么。这就是心灵微妙的变化的反映,诗人通过“又开封”这一动作,清晰地表达了出来,这振动和变化的缘由就是思乡的情感。从结构上说,这也不是单纯的平面层次,是由动作,反映出了心灵的微妙感受的变化。和“断肠人在天涯”,“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样的诗句表达的情思相比,这是一种内心微妙细腻的情思,诗人用最平易语言表达出来了,没有过多的渲染和修饰,也是感人至深的。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8、诗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传达思乡深情的句子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9、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10、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

11、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12、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1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1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5、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16、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17、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18、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代: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9、在诗中,诗人写自己和家乡亲人相互思念,使这一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20、总之,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三、寄托了诗人思乡的情感的诗句

1、骆宾王的以蝉寓己,「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以托诗人遭受谗陷之忧。李商隐的>蝉声的断疏与树叶的清翠、作者的思乡与蝉的鸣叫本无关联,但在诗人笔下,蝉与树都被赋予了情感,咏物与抒情密切地结合了起来,而且「错综细腻」,寓意更深:诗中的「蝉」难道不就是作者的影子吗?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赏析诗中“暗”“满”二字的表达效果。

3、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是王勃的名篇,是他供职长安时写的一首送别诗。开头两句把秦地的长安遥接蜀地的五津,绘出一幅风烟迷离的壮阔图画,同时寓有离别之意。送客的况味本是令人凄伤的,但诗人用豪健的言语安慰友人,一扫通常送别之作的哀愁之气,显示出大丈夫洒落的胸襟。“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句意,语言更精炼概括,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白话文: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6、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9、诗人在漂泊羁旅中,看到北固山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壮丽景色,触发了他深深的思乡之情。

10、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11、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十五夜望月)

1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南斋玩月)

13、古今乡愁主题诗歌在持久、大量的写作过程中,形成了几种历时性的沿续使用的艺术表现模式,如登高思亲,望月思亲,佳节思亲,远望当归,秋风日暮起乡愁等。每一种表现模式的形成,都由我国古代诗论所说的“诗胎”、“诗祖”奠基,作为初始创作的“诗胎”、“诗祖”性质的作品,均能恰切地表现相似情境中的人们共有的行为、心理,所以为后世处于相似境况中的诗人每每加以模仿,在后世诗人持续不断的一次次仿写过程中,一种表现模式渐次凝定。我国古代诗论所说的“诗胎”、“诗祖”,近似于西方文论中的“原型”、“母题”,同一诗胎诗祖即原型母题所孳蘖衍生出的作品,具有基本相同的主题和手法。所谓表现模式,即包括主题和手法两个方面。

14、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虽是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15、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1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7、谈论“秋风起乡愁”模式,不能不说及西晋的张翰。《世说新语·识鉴》记载:张翰,字季鹰,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张翰的“莼鲈之思”成为思乡和归隐的代名词,他的行为方式为后世士大夫文人所效法,见秋风起莼鲈之思也成为历代诗词中习见的典故。张翰的“莼鲈之思”与汉乐府《古歌》的“秋风秋雨愁杀人”一起,规定并强化着后代诗人“秋风起乡愁”的条件反射心理。

18、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19、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20、也许诗人在无意之中,重复了上古诗歌里“桑与爱情”的原型意象。“故园”的标志就是“绿桑”,对“故园”的怀念,就是对“绿桑”的怀念;对“绿桑”的怀念,实质上是对“绿桑枝下的采桑女”的怀念。在游子的记忆里,故乡、桑树、爱人就是这样密合无间地联系在一起的。而叶舟的《故乡,我的恋人》,则直将“故乡”等同“恋人”,在“客地的细雨寒风”中,诗人的思乡之情,实际上是对“八年”之前那一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纯真恋情的再一次回忆。

四、寄托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什么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唐代:岑参《逢入京使》

2、诗中第二句和第四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如何?

3、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

4、情感寄托与灵魂归依

5、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6、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7、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8、据考证,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时所作,此时的诗人34岁,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9、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10、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1、服饰不仅是一种性别、年龄符号,它更是一种种族、文化符号,中国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表征。对寄居海外、满目异俗的炎黄子孙来说,“穿着中国的服饰”,不正是他们思乡怀国、寻根溯源、认同本土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吗?

12、汉乐府里有一首《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沈德潜评此诗“起最矫健”,这首乐府诗的开头两句警策有力,概括出了两种具有普遍性的情感心理和行为方式,游子的“悲歌”、“远望”,已从个人的“一时之性情”,上升为融合“众情”的“万古之性情”。因此形成了后世诗人抒发悲抑、寄托乡情的表现模式。出自这首汉代乐府诗的“悲歌当泣”演变为更普遍的“长歌当哭”,“远望当归”化约为更简明的“望乡”。所谓“有情知望乡”(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后世的游子诗人总是在欲归不得的情况下,用“望乡”的方式,聊慰思念故乡亲人的痛苦心情。

1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4、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15、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16、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17、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18、诗人在旅途中,他早早的起来赶路,残月挂在天边,村店的野鸡叫了,板桥上弥漫着清霜,都是旅人的足迹。槲叶飘落,枳花绽放,令我想起了家乡,遥想着野鸭大雁,早就挤满了河塘。

19、优果派推出全新“一蟹八味”简直就是至尊贴心的服务!

20、“日暮起乡愁”模式的“诗祖”,应是《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这是一首服役者思归的怨诗,“式微”是天色将暮的意思,外出服役者在日暮时分生出强烈的归家之意。后世诗歌日暮乡愁模式即祖祧此诗。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刘长卿《负谪后登干越亭作》:“落日独归鸟,孤舟何处人”,李觏《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马致远《天净沙》:“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都是日暮起乡愁的典型例子。

五、寄托诗人思乡之情的有什么古诗

1、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2、“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在不经意间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尽的乡愁;“满”字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4、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5、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6、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7、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8、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9、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当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10、第二句“欲作家书意万重”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11、「诗词鉴赏」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12、“生”和“入”都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述自然的时序更替中,景中含情,景中寓理,给人积极、乐观、向上的力量。

1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4、贺知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5、「诗词鉴赏」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16、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17、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18、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9、读着,读着,深深地读着/您的七十六岁的肖像/那眼角两侧长而细的鱼尾纹/那满头的白雪/流溢着几多的思念和沧桑

20、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六、寄托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5、任凭时间过往,不论生前死后,母子亲情永不变质:“哦!母亲/不管岁月如何无情流逝/不管现在我们怎样的苍老/也许我们能活过一百岁/也许五十年后/我们的尸首比严冬的霜雪更冷澈/然而,母亲,您永远,永远是/轻拂我们坟前的萧萧的白杨”。母爱永恒,生死不渝,暮年游子面对母亲照片的声声倾诉,异常感人。

6、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7、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

8、这首诗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9、张籍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10、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1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

12、示例: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得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衣袖。

13、这首诗应当是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岁末,作者时年三十三岁,任秘书省校书郎。

14、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15、次北固山下(七年级上册)

1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7、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18、快步越过/岁月的泥沼/像一首轻快的曲子/来自寂静/归自寂静//不沉思于哲/不冥悟于禅/逸出风月/逸出历史/遁进蓝天的蓝黑夜的黑天空的空/遁进非台的明镜中

19、在我们读过的古诗中,寄托诗人思乡之情的有《静夜思》;写友人送别情景的有《赠汪伦》;托物言志,表现诗人坚韧不拔,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的有《竹石》,请写出这首诗前两行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还有,看到同学学习不努力,虚度光阴,你可用古人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读书学习不能光学书本上的知识,还必须亲身实践,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0、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第二句:夸张。极力渲染出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第四句:反问。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3、无根的生存就是这般难堪,这么无奈,简直左右不是东西,横竖说不明白。这首诗的标题与意蕴都和云鹤的《野生植物》相似:

4、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5、这首《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此时的李白26岁。

6、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

8、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0、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

11、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2、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13、有人说“相逢”“传语”等词看似轻描淡写,但却蕴含着浓重的情感。你怎样理解?

14、示例: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一曲不知从何而来的低回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1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16、《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7、对故乡、祖国的“文化孺慕”强烈持久的余光中,在其诗作中神游于故乡、祖国的历史文化长河流连忘返。台港和海外诗人里,余光中抒发文化乡愁的作品最多,成就也最突出。他的《五陵少年》把文化乡愁抒写得血脉贲张:

18、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9、岑参(约715-770),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卒于成都。

20、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1、王湾(约693—约751),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712)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2、这首诗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只是用叙述的语气来描绘远客的怀亲之情。诗人用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

3、《逢入京使》中,表现出诗人豪迈胸襟的句子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此诗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思,全句说:揩眼泪已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