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养浩字希孟
1、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2、1312年复出,历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1320年,命为中书省参知政事,进入元朝的决策机构,但不久即因上书谏言激怒了英宗,于1321年以父老为由辞官归隐故里。
3、”这首赋写得文笔奇丽、意境恢弘,被时人称赞为“只余一赋千金值,零落齐州白云楼”,一时争相传诵
4、中华張氏丹山得稳世家族规:
5、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
6、文章很有用,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和朋友们一起学习吧!
7、弘扬祖德爱国爱族勤敬事业尊老爱幼
8、原文:秦如狼虎,赵如豚鼠,秦强赵弱非虚语。笑相如,大粗疏,欲凭血气为伊吕,万一座间诛戮汝,君也,谁做主?民也,谁做主?秦王强暴,赵王懦弱,相如何以为怀抱?不量度,剩粗豪,酒席间便欲伐无道,倘若祖龙心内恼,君,干送了;民,干送了!翻译:秦国如狼虎一样凶猛,赵国如豚鼠一样怯懦,秦强赵弱不是虚语。讥笑蔺相如粗疏,想要凭借一腔血气做伊尹、姜太公那样的能臣,万一有个闪失,赵国没有了“长城”,君呢,没人辅佐,民呢,没人提携。秦王强暴,赵王懦弱,相如何以为怀抱?没有经过仔细考虑,考虑太粗浅,在酒席间就想要诛伐秦王。没有想想倘若一旦当时秦王恼怒,赵王的姓名葬送了;赵国的百姓也葬送了!。
9、(《史记·李斯列传》:“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10、張养浩在《家训》篇中告诫后人:天下之事立志最为重要,立志为成事之基础,志之所在乃心之所在,心之所在则关乎事之成败。
11、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12、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13、下面举了几个古人的例子:
14、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怀古》都表现为一份难得的沉重
15、张养浩一生写作了多首散曲,尤其工于小令,比如这首——
16、山,有水有云有树有路才活。宋代大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山无云则不秀。”古人说山多说云,诗词中说山又说云的名篇名句很多:“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苏轼《新城道中》)。
17、张养浩在两次归隐闲居的8年间写下了大量体现隐居生活闲情逸致和歌咏田园风光的散曲作品,这类散曲中,写得最多是就是对隐居美好生活的赞美和描述,如[中吕·喜春来]:
18、张养浩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平民家庭,其曾祖以上的事迹已无可考。所可知者就是其祖父张山曾经从戎,其父张郁弃儒从商,所以积攒了一定的资产,为幼年张养浩的就学创造了经济基础。
19、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20、天上皇华使,来回三四番,便是巢由请下山。取索檀,略别华鹊山。无多惭,此心非为官。
二、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翻译
1、“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百姓苦”的原因则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2、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3、张养浩能诗,尤长于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主要是归隐期间的作品,反映了乐于隐居思想,有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晚年目击人民的苦难,写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调较高。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4、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踟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5、[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只愿的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都淹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6、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7、这类的作品,还有[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双调·折桂令]《凿池》、[双调·水仙子]《咏江南》、[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等。
8、张养浩,字希孟,生于至元七年(1270),祖籍章丘,寓居历城。其父张郁曾行商江淮间,家境称小有。对于祖上曾出过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家族来说,张养浩自然被父亲寄予了厚望。
9、我们学习开基始始祖得稳公从小勤奋好学,刻苦用功,尊敬师长,敦亲陸族,受祖辈们的传导和严励教育。父母乐善好施,从学业上,思想上,人格上对得稳公都有严格要求。对得稳公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人生路途打下了良好基础。正统13年公元1448年4月7日,皇帝下诏书,得稳公之父張愽总教育有方浩封为修职郎,得稳公母亲林氏教育有方浩封为八品孺人,褒得此龙章,驰赠此荣誉,世人之楷模,我族后裔子孙学习之榜样。
10、聚怒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婪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意对即可)。
11、蒲松龄《聊斋志异·夜叉国》,说有一个徐姓的商人,因风浪流入夜叉国中,与雌夜叉成婚,生了一儿一女。一次,另一个商人也因风飘到夜叉国,遇到徐的儿子。这个商人与徐相识,告诉其子有个哥哥,是做官的。徐的儿子不知道什么是官,商人就告诉他说:“做官的人,出门就坐轿骑马,住的都是高堂华屋。坐在堂上一呼唤,堂下就有许多人回答。见到他们的人都不敢正视,只敢低着头,斜着眼睛看他。也不敢正面对着他,只敢侧着身子,这就是官。”
12、圣朝牧菴文公以古文雄天下,天下英才振奋而宗之,卓然有成如云莊张公,其魁杰也。……公质厚刚毅,正大明白。仁于家忠于上,确信不渝。已善,不伐人之善,推奖若不及。其文渊奥昭朗,豪宕妥帖。其动荡也,云雾晦冥,霆砰电激;其静止也,风熙日舒,川岳融峙。绰有姿容,闢翕顿挫,辞必已出,读之令人想像其平生。千载而下,凛有生气,不可磨减,斯足尚已。(《全元文》第32册第292页)
1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14、張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15、保护祖坟三年大祭孝敬父母奉欢膝前
16、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
17、立读书之志。张养浩自幼好学,读书昼夜不辍。父母担心他用功太过会伤及身体,他便关上房门,偷偷点灯夜读。
18、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19、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0、元英宗至治元年六月(1321),时任参议中书省事的他辞官归里,回到了大明湖畔的云庄。
三、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文言文翻译
1、张养浩的散曲,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怀,都比较雅致,有诗化甚至散文化的倾向,自然有一种气象。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玉树临风”,指出他的作品格调高远。他的作品文字显白流畅,感情质朴醇厚,无论抒情或是写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较少雕镂。
2、峰峦如聚⑵,波涛如怒⑶,山河表里潼关路⑷。望西都⑸,意踌躇⑹。
3、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华信路15号凯贝特大厦A座403室
4、群峰众峦连绵起伏,波涛如黄河奔腾,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地势坚固。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唉!大兴土木之时,百姓服劳役;一朝灭亡,百姓流离失所。
5、元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就上奏给左丞相拜住。拜住将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威严的宫廷中更应当谨慎。现在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得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就赏赐给张养浩钱财布匹,来表彰他的正直。
6、《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7、《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这种同情与关怀的出发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全曲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8、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
9、《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10、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11、至元十三年(1276年),外祖父许氏一家从济南迁徙至江南,7岁的张养浩随母亲送行到城西。在路上捡到别人丢失的财物,失主已经走远了,养浩又追上去交给失主。
12、虽然《山坡羊·潼关怀古》更为人所熟知,但是,这首《山坡羊·骊山怀古》也不差。
13、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密布,一连下了两天雨。等到张养浩到了官府,又到土地庙里去求雨,结果大雨如注,下了三尺深才停下来,庄稼由此长起来了,陕西的民众十分高兴。
14、一个浊世中的真君子。他有民贵君轻的思想,他有为民请命的胆魄,他有济天下苍生的壮怀,他是孟子的门徒,胸中充塞着磅礴于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数百年后读张养浩其人其曲,犹能听见他的感喟、悲怆、辛酸、无奈与苍凉。
15、第二句,说的是屈原的遭遇。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屈原因为受到小人谗言而被放逐,一腔爱国热情无所适从,终于投江自杀了。
16、张养浩终其一生,都是心系社稷安危、关怀百姓疾苦的文人士大夫,他出仕履职为国为民,敢于直颜犯谏。看透官场的腐败后,毅然辞职返乡,却又为赈灾临危受命,最终以操劳过度死于救灾赈荒的任上,以身殉职。黄溍《故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御史中丞、赠据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张公(养浩)祠堂碑铭》:
17、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台巨(谏官)抑而不闻,遂疏时政万余言,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肯容,复构以罪罢之。养浩恐及祸,乃变姓名遁去。
18、⑵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19、第三句是秦朝李斯的故事。李斯作为秦灭六国的大功臣,深得秦始皇信任,官居丞相高位,但是后来因为秦始皇身死,他拥立二世继位,但是后来却受到赵高陷害,被捕入狱,连他的儿子也无能幸免。李斯死前,曾对儿子说:“我现在只想和你带着猎犬,打打猎,却再也实现不了啦!”父子二人抱头痛哭,可是却也免不了一刀之痛。这正是所谓的“黄犬悲”。
20、与《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有关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
四、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
1、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只落得白发满头新。
2、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3、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
4、大汇总|2018考研试题、资料汇总整理(强烈建议收藏)
5、影摇动城郭楼台,杯斟的金波滟滟,诗吟的青霄惨惨,人惊的白鸟皑皑。
6、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7、中华張氏丹山得稳世家宗亲理事会
8、二安资料馆由稼轩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王瑞先生题写馆名,是国内第一家专门收藏、展示二安(济南名士易安李清照、幼安辛弃疾)图书版本、研究资料、活动文献及当代文艺家创作与书写原作和历城名人资料的民间专业机构。旨在推动二安文化传承、弘扬与传播。本馆长年征集收购补充相关资料,亦欢迎有识之士捐赠支持与合作。
9、虽居林下,心怀苍生,尽管已年届况上有八旬老母,张养浩还是散尽家财,星夜赴任。
10、张养浩从政期间的诗文并不多,而归隐田园则使他成为一个著名散曲家。历经宦海风波,感受到了上层统治
11、虽然归隐的生活惬意而愉快,但是,张养浩却无法完全放弃对国家社稷、对黎民苍生的社会责任,因此,当1329年关中大旱民不聊生,朝廷召他任陕西行台负责赈灾时,他在散家财后毅然登车赴任。对于此番再度出山,他在[南吕·西番经]中表白了自己的心迹:
12、0359—8108087
13、习近平主席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14、尚书省罢,始召为右司都事。……迁翰林直学士,改秘书少监。延祐初,设进士科,遂以礼部侍郎知贡举。进士诣谒,皆不纳,但使人戒之曰:“诸君子但思报效,奚劳谢为!”擢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改右司郎中,拜礼部尚书。
15、张养浩擅长写散曲,他的散曲题材广泛,但真正能体现其散曲影响的是那些数量不多的反映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作品,从而把反映社会现实的重大题材引入散曲,拓宽了散曲的创作天地,成为散曲发展史上别开生面的独具魅力的一位重要作家。
16、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17、第一句,说的是西汉时期班超的故事。班超作为西汉的名将,奉命镇守西域以抵挡外敌,后来更是被封为定远侯。班超一生几乎都奉献在了西域,年近七十时,班超因为“老病衰困”想要回到故乡,于是给皇帝上书,一连三年都没有被允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想要回到故乡而不能,虽然封侯却也是透着无尽的悲哀。最终因为班超的妹妹再次上疏,才得到皇帝的同意调回。“飘零玉关”便是指的这件事。
18、画船开,红尘外,人从天上,载得春来。烟水间,乾坤大,四面云山无遮碍。
19、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灾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4090—4092页。中华书局1976年4月出版)
20、1329年关中大旱,诏命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张养浩为民着想,毅然赴任,到任4月因劳累而卒,消息传开,关中人皆有悲色,元朝廷封其滨国公,谥文忠。张养浩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赢得了时人和后人的爱戴和敬重。
五、张养浩字希孟文言文阅读答案
1、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4、張养浩虽宦海一生,政事繁忙,但为官之余,极其重视对子女的训诫和教育,专作《家训》一篇以示后人。張养浩有六子,但长大成人者仅張强、張引二子,后張强去世,仅留張引。張引一直伴随父亲左右,深受其言传身教的影响,继承父亲先志遗风,一生为人正直、兴学教民、守身遵法、忠心报国。
5、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宗长、宗亲们:
6、长。”《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7、这首小曲的确精妙,堪称张养浩的散曲代表作。
8、張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太过用功(累坏身体)就制止他,于是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9、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10、一开头,就因为“聚”和“怒”这两个使用得极妙的词而让人耳目一新,把“峰峦”和“波涛”写得气势雄伟,极见作者炼字炼句的功力。
11、(灵均,屈原之字。后引申为词章之士。晚唐诗人黄滔曾作《灵均》诗。王逸注《离骚》曰:“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五臣注曰:“灵,善也。均亦平也。言能正法则,善平理。”)
12、千年之后,诗人登高一望,且不说秦始皇的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给烧了,就是其他的遗迹,也已经凋残了,“当时奢侈今何处”?现在是“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历数“列国周秦齐汉楚”,当然,还可以再数下去,你争我夺,连年干戈,胜利者在这里兴建起煌煌帝业,修建了巍巍宫阙,又被新的成功者打败,江山易帜。但现在呢?无论是输是赢,无论是繁华还是落寞,这些代表着王权和富贵的巍巍宫阙还不是都变作了尘土。看到这些,能不让人兴起无限的感叹吗?
13、团结互助睦邻友好慎结婚姻教育后代
14、张养浩的这支曲子,前六句每一句都写一个历史名人的故事,这些名人来自不同的朝代,都是赫赫有名的才人能人,一句句读来,似乎个个都是孤立的形象,但是直到读完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原来前六句都是在为最后一句做铺垫,都是为最后一句提供证据呢!这样一来,才更加有说服力和令人印象深刻,才能令读者知道,原来“功名意懒”确实是有原因的,以上那些人就是最好的例证!
15、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潼关怀古》都表现为一份难得的沉重。
16、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17、一个朝代兴起,必然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意对即可)
1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9、登车上路,遇到饥饿的人便救济他们,遇到死了的人就好好的给他安葬当时一斗米值十三缗,老百姓拿着钞票出来买粮,(钞票)稍微有些不清便米商就不收,到府库去兑换,那些狡猾的官吏存心骗人,换十贯钱他们给五贯,许多天得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艰难。
20、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六、张养浩字希孟
1、立报国之志。張养浩进入仕途之始,便立下报国之志,在宦海沉浮中矢志不渝,坚守原则。他在《家训》中明确指出:为官者要廉洁奉公、励精图治,不能沉溺于声色犬马、骄奢淫逸。
2、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3、張养浩遵循儒家学说,始终言行一致。《为政忠告》代表了他一生主张为官清廉的主导思想。《为政忠告》又名《三事忠告》,其中《牧民忠告》作于当地方官员时,《风宪忠告》作于当监察官员时,《庙堂忠告》作于当中央官员时。三事忠告,就是对地方官员、监察官员、中央官员的真诚劝告。《为政忠告》是元代吏道专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思想、上下政务以及社会风气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后世的封建统治观念亦有相当影响。
4、由此可见张养浩归隐后的生活极为惬意,亦有终焉之志,故朝廷屡次以高位征召皆不应。但当得知关中旱重灾大,民堕水火之中后,毅然散财赴任乃至为民捐躯。孛朮鲁翀《张文忠公归田类稿序》:“文皇即位,关陕以西兵祲旱厉,民莩政荒,拜行台中丞迺起。西驰及秦,民四流亡,耄穉孑遗若鼎鱼筏蚁。天毒方炽,汤沸泛滥,吏士猖蹶,目瞠神骇,莫克拯救。公懇悃率倡,务用仁术。官帑不继,倾已囊槖,日不胜给,每每大恸。民仅复苏,公疾薨。天子闻之,恻然闵悼。……中外嗟惜。”(《全元文》第32册第292页。凤凰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5、张养浩本人为官清廉,后来厌倦了官场的争名逐利,遂弃官归隐。最终又因为旱灾而出任,居然积劳成疾,死在了任上。
6、我们得稳公知书达礼,遵循祖训,加之得稳公才智聪慧,在工作上爱岗敬业,政绩优异,深受朝庭赏识,仼广东韶州任韶州知事其间。得稳公,忠于职守,勤政爱民,为官清正,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在工作上颇有建树,思想上能跟上时代朝流,与时倶进,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清官,为当时的时政作出了积极贡献。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这种精神是难得可贵的,他的精神让我们世代传承。希望全体張氏宗亲认真学习开基始得稳公精神。
7、⑺“伤心”二句:谓目睹秦汉遗迹,旧日宫殿尽成废墟,内心伤感。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8、山坡羊潼关怀古本散曲由潼关而怀古,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早雁》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全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次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为杜牧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两部都表述了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讽刺。
9、这首小令最深刻的地方,在结尾那八个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已经跳出了泛泛的怀古伤今、感叹兴亡,而是联想到这一切最遭殃的还是老百姓。作品的思想性也在此得到升华。
10、全曲分3层:前3句为第一层,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4至7句为第二层,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末四句为第三层,写作者沉痛的感慨。
11、張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得像失去了父母一样。
12、这首小令以一句话就概括了这种官威:“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刚一出门,前面就有一队仪仗打着“肃静”“回避”的牌子,奏起鼓乐,衙役开道,何等威风。好多人不也是奔此而去,削尖了脑袋也要做官么?
13、既然已经按照刑罚对他们进行了惩处,还把他们看作盗贼,这是断绝了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盗贼们感动得哭了。他们互相告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
14、参考答案:(共3分)品行端正、拾金不昧、勤学苦读、宽容大度、执法公正、不畏强暴等(意近即可,至少写出3点.每一点1分)
15、張养浩从小勤奋好学,具有良好的品德,为官期间,心系黎民苍生,最后殉职任上,是为“达则兼济天下”;弃官归隐期间,钟情山水,坚守节操,是为“穷则独善其身”,且“独善”也未敢忘“兼济”。这种人格和精神在他留下的大量诗文散曲中有深刻的反映。树立了符合中华民族发展优秀人格魅力和做官典范,他的为国为民精神在当今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奋斗路上依然熠熠生辉。
16、这支曲子,先通过摆出六个古代做官名人的故事,相同点却都是最终的结局不幸,以此作为例证,凸显了作者做官心灰意懒,想要归隐的心境。虽然结论只有最后一句中的“功名意懒”四个字,但是却明确有力度,让人印象极其深刻!
17、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18、陆机,三国时吴国大将、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的陆逊的孙子,是晋朝有名的文学家,松江华亭人,吴亡后与弟弟陆云一起到长安。后来为成都王司马颖带兵与长沙王司马乂作战,兵败被杀。临刑前说:“华亭鹤唳,岂可闻乎!”(《晋书·陆机传》)
19、孛术鲁翀:其文渊奥昭朗,豪宕妥帖,辞必己出,凛有生气。(《云庄类稿序》)
20、“咸阳市干休了丞相”,是说李斯。李斯是秦始皇手下的重要谋臣,是秦统一中国的最大功臣,秦统一中国后官至丞相。但后来为赵高所谗,与儿子一起被斩于东市。临刑前他对儿子说:“我真想再和你一起牵黄犬出东门去打猎,但是再也不能够了。”
1、历城区稼轩文化交流协会简介历城区稼轩文化交流协会是在区委、区政府、区人大领导关怀支持下,由我区稼轩文化及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研究、创作、出版、普及、推广、教育和文化产业从业者发起成立的社团组织,协会由区文联主管,经区审批局注册登记成立。
2、此时元廷尚未开科取士,但世祖忽必烈推行“汉法”。张养浩幼时起即专注于儒家典籍,日日研习,攻读不辍。
3、张养浩,宇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4、张柬之老来遭难,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
5、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6、这些作品或记述他的善行义举,或表现他关注百姓的官德,或表现他惩处奸恶的官威,无论是哪一种,都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和亲民爱民的情感。为了解除陕西大旱,张养浩曾“亲登华岳悲哀雨”,祈祷上天降雨以救万民。也许是张养浩的诚意感动了苍天,就在他刚一到任就天降甘露,真是春夜喜雨,大旱问题转瞬间得到了解决。张养浩喜不自胜,写了小令[双调·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
7、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8、张养浩,字希孟,能作诗,散曲尤其精妙。张养浩的散曲一般带有浓厚的现实感,感情沉郁,气势雄浑,对元曲而言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张养浩本人为官清廉,后来厌倦了官场的争名逐利,遂弃官归隐。最终又因为旱灾而出任,居然积劳成疾,死在了任上。
9、⑻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10、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11、一天到晩不停地读书,白天默默地背诵,夜晚就关上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张养浩任堂邑县尹。上任后首先拆毁了滥设的祠庙30多所。
12、古往今来,国人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形成一种恶劣的价值观。结果是,考官(考公务员)、买官、巴结官员、官商勾结、官黑(黑恶势力)一体、官官相护……千百年来,多少人“官”念深重、官梦难醒。“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
13、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秀水丹山得稳宗祠,热烈庆祝中华張氏丹山得稳公宗祠落成暨隆重纪念得稳公诞辰620周年举行庆典活动。为这次会议的隆重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嘉宾各位宗长各位宗亲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14、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把早来时威风不见了。
15、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
16、潼关南有秦岭,北靠黄河,面临潼水,四山环抱,地势险要,是长安东北唯一的屏障,潼关一破,长安几乎无险可守,所以,这里也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唐安禄山造反时,打到潼关,因守将哥舒翰守关不出,他攻不破潼关,在关前痛哭。后来因为唐明皇的错误指挥,让哥舒翰放弃了潼关天险,开门迎战。哥舒翰也是大哭一场,不得已出战,一战而溃,潼关失守,安史叛军很快打到长安。
17、仁宗在东宫,召为司经,末至,改文学,拜监察御史。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大违时相意。时省臣奏用台臣,养浩叹曰:“尉专捕盗,纵不称职,使盗自选可乎?”遂疏时政万余言:一曰赏赐太侈,二曰刑禁太疏,三曰名爵太轻,四曰台纲太弱,五曰土木太盛,六曰号令太浮,七曰倖门太多,八曰风俗太靡,九曰异端太横,十曰取相之术太宽。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能容。遂除翰林待制,复构罪罢之,戒省台勿复用。养浩恐及祸,乃变姓名遁去。
18、教育为先培养人才树立榜样表彰嘉奖
19、免除曾经儆过盗贼的人初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老百姓,因为饥寒所逼迫,不得已而做了盗贼。
20、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