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涉江采芙蓉
1、遗(wèi):赠。远道:犹言“远方”。还顾:回顾,回头看。
2、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3、《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的情诗。
4、诗人写思念,先从采花写起。这样就先把这思念之情遮在了这采花的面纱之下,让人生出无限遐想:这人采花到底要干什么呢?先不说这遐想有多美丽,光这采花的地方就让我们能欣赏个够。一片水泽,长满兰草,盛开兰花,再有芙蓉点缀其中,何其美丽!有位女子,轻盈而来,提着花篮,满脸堆笑,采下这朵,又采下那朵,再摘点兰草来搭配,一个漂亮的花篮慢慢成型了。这里诗人虽然没有描写这位女子的外貌服饰,但是只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描写,通过芙蓉兰泽,就把这位女子衬托得清丽高雅。她如此精心布置,到底想干什呢?引发读者无数联想。
5、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
6、háigùwàngjiùxiāng,zhǎnglùmànhàohào。
7、既然“所思在远道”,采了荷花、兰草又怎能寄得到?游子情之所至,采撷花草,然而清醒冷静之后,知道路途遥远无法送达,怅然若失。抑或游子本来就知如此,但思念让他难以抑制,明知送不出也要采摘以表心意。“芙蓉”、“芳草”是美好的,但“远道”把这一切都粉碎了!愈是这样,游子愈发遥望家乡的方向,感叹路远难回:“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8、从不浪费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智力。
9、结语《涉江采芙蓉》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句诗,却刻画了一位高雅清丽的思妇和感情深沉的游子形象。他们相爱相思,爱得深沉,感情凝重,读来令人潸然泪下!诗人将这种感情写得一波三折,由乐而悲,由一时到一世,缠绵悱恻,有余音绕梁之效果。
10、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译文: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11、师:诗歌中的景语,往往是我们鉴赏诗歌的重点,也是高考鉴赏的高频考点。我们刚才已经详细鉴赏了“长路漫浩浩”。还有一处景语,我们需要再“还顾”。这处景语是?
12、诗的后两句尤为感人,生活的动荡、无奈、分离是注定的,在这种注定的离别中,有人选择“空床难独守”,也有人选择“忧伤以终老”。不能评判孰优孰劣,只能说:
13、《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14、你害了我,爱,这日子叫我如何过?
15、师:具体说,是失落是怅然,是尴尬也是茫然,是孤冷更是无助……总之内涵深厚,愈品愈浓。
16、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17、cǎizhīyùyíshuí,suǒsīzàiyuǎndào。
18、shèjiāngcǎifúróng,涉江采芙蓉,lánzéduōfāngcǎo。兰泽多芳草。cǎizhīyùyíshuí?采之欲遗谁?suǒsīzàiyuǎndào。所思在远道。huángùwàngjiùxiāng,还顾望旧乡,chánglùmànhàohào。长路漫浩浩。tóngxīnérlíjū,同心而离居,yōushāngyǐzhōnglǎo。忧伤以终老。
19、综上所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写的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痛苦忧伤。但倘若据此认定本诗的作者是一位女子,那就错了。本诗仍是游子思乡所作,只是表现手法上采用不同的角度进行的创作。
20、抓感情词,得诗骨架这首诗中能表现诗人情感的词第一个是“思”,即思念;第二个是“忧伤”。抓住了这两个词,就抓住了这首诗的精髓,抓住了这首诗的要领,抓住了这首诗的骨架。既得骨架,其他的部分只不过是围绕着这两个词来写:为什么思念?如何思念?为什么忧伤?如何忧伤?这些就是这首诗的血肉部分。揣摩血肉,领略魅力抓住了骨架,虽知这首诗表现的情感是什么,但总觉得干巴巴,不够圆润,难以动人。这就好比你在看一位美人的骨头架子,不觉恐怖已是万幸,还怎么能生出怜惜之意?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好好揣摩这首诗的血肉部分,让这诗的感情活起来,充盈起来,动人起来。
二、涉江采芙蓉写两个相思的人不能相聚
1、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2、游子思念家乡和亲人,按照采鲜花、赠香草以结恩情的风俗习惯,到水畔湿地采摘荷花、兰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举动本是普普通通的,但由于特殊的遣词用字,使它具有浓郁的屈原《楚辞》的意味。屈原《九章》有《涉江》申诉流离失意,《招魂》写“涉江采菱,发扬荷些”(唐人虽注“扬荷”即“阳阿”,与“涉江”“采菱”都是楚歌曲名,但其字面仍有涉江采莲的意思)、“皋兰被径兮斯路渐”,《离骚》如“步余马于兰皋兮”、“集芙蓉以为裳”更是有很多以芳卉香草修身的语句。这位诗人,熟读《楚辞》,温文尔雅。
3、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4、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5、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6、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7、“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8、“遗”即赠,给予。“远道”即“远方”。意思是说,采摘好的莲花要给谁?自己所想念的人在远方。这里,诗歌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思妇思念的丈夫,丈夫正远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可以说,思妇采莲,真有《乐府诗集·江南》中的“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快乐。采莲是快乐的,而女子却是忧伤的。这里,诗人以乐景表哀情,倍增其哀。
9、接着两句空间发生了突然转换,视角发生了变化,不写自己,而写身在“远道”的丈夫。诗歌写道:“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10、师:诗歌的语言,有时为了形式的需要而变序。这两句本来应先说“兰泽多芳草”而后说“涉江采芙蓉”。前一句交代地点、环境和时令特点,后一句交代事件。其中“泽”书上注释为沼泽地,为师的我看到很不舒服,因为提到“沼泽地”,我总会联想到泥淖、陷入、沉沦、挣扎甚或死亡。其实,它现在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让我们联想到原始生态之美。
11、《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语言也较浅显,粗看就知道是游子对旧乡望而难归之思,细看则不那么简单。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说它微妙,是因为它采用了对写的手法,男女主人公轮番上场。“涉江采芙蓉”应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游子求宦于京师,应是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去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明明是女子思夫的口吻,前四句的主人公当是女子无疑。在“涉江采芙蓉”的欢乐女子中,有一位女子与众多女子的嬉笑打闹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她徒然采摘了象征美好的芙蓉,却难以赠送给心上人,因为她的丈夫却远在天涯。
12、师:很好。这位同学借鉴了哪篇课文关于荷花的描写?
1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谓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4、师:设问,自问自答,自言自语,可见境况孤冷;而孤冷的境况又曲折表达了什么感情呢?
15、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遗(wèi):赠。远道:犹言“远方”。还顾:回顾,回头看。旧乡:故乡。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16、——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17、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18、旧乡:故乡。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19、《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原文为:
20、师:“多芳草”,透示着自然的生机无限,有句诗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这“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多芳草”的反问句式的表达,这词句透示着词人浓郁的伤春情怀。那本篇诗歌中的“多芳草”是否也如此?
三、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1、生:这两句写的是我的心理活动,采撷荷花,本是要赠送人的,但是采撷之后似乎才发现要送花的人不在身边,而在遥远的异地。
2、《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的情诗。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夫妻朋友关系,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这种亲密关系往往长期被截断。更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书信无法往来,相隔两地音信全无,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来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
3、《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4、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5、生:是的。此处乐景,反衬后边的哀情,是乐景衬哀情。
6、我想着你,我想着你,啊小龙!
7、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8、我儿时在农村,不用那样辗转,就能观赏各种“麦浪”,似乎比她幸运。我常想,自己之所以易于真切地走入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也得感谢当年在农村的“蹉跎岁月”。比如,在那时,我知道一种“雨”非常特殊,它不像牛毛细针,也不是一点点地落下,而是一条条地如流星雨般直泻而下。这种雨,直到阅读“一蓑烟雨任平生”时,我才知道如何表达,那叫“一蓑烟雨”。所以我一看到有人说“一蓑烟雨”是苏轼戴着蓑衣走在雨中,就会感到痛心,因为那怎能见出诗人超然物外、处变不惊的豁达情怀呢?
9、(学生茫然,老师启示)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10、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1、生:长有兰草的湿地,一条河流在其间蜿蜒而过,两岸芳草萋萋,水中的荷花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也有袅娜地开着的,我兴致勃勃地走向水中,去采撷那清新的荷花。
12、生:(部分同学)中间四句没有对仗。
13、师:诗歌的直白,不是白开水,其实它是味淡而意浓,其间诗人的沉郁已经无以复加了。当然对于这样的苍凉沉郁之情,我想,你们这些年轻的孩子,真的能感知吗?
14、我们唯有通过读书才可能去靠近像苏轼一样的“内圣”,我想现身说法,把我读过的一本与课堂有关的书和刚读完的书在课堂上显摆一下,后来想了一下,要内敛,要朴实,显摆就显多余了。
15、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6、作者:前朝长老编辑红梅凌风
17、师:其中的景语,是“看”的对象,也是看者内在情感的外化。下期我们学习白居易《琵琶行》,其中还有这样的诗句:
18、我尝一尝莲心,我的心比莲心苦;
19、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
20、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四、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
1、生: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2、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3、是今人作的仿句。前句应脱自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中“我醉欲眠卿且去”一句,后句应脱自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的诗名(也就是诗的第一句)。“我醉归来卿已去”一句的意思隐含了作者潇洒于自己的一晌贪杯而忽视了“你”(卿),而“你”并没有一直等待,在“我”回来时,“你”已然离去。而这以后,作者心中生起了永远的黯然与忧伤,因为“卿”是无法取代的。附:《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4、"永远是你的,我的身体,我的灵魂。"
5、欢迎转发雨打修竹作品,这是对作者最大的赞美与支持。
6、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7、这样引导,强化学生的记忆,引导学生联想,自然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样坚持,学生才知道怎样用心学习语文,怎样才不会浪费自己的智力。这样的课例设计和课堂实践,既符合我们复活经典于当下的理念,也践行着语文教学要开发学生智力的思想。
8、诗歌中,为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思念,诗歌不仅写了妻子一方,也写了丈夫的一方,两相结合,在虚实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9、《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作者无名氏。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10、“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还顾:回顾,回转头看。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遥远没有尽头。这两句是说,回顾头遥望我的故乡,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这两句承“远道”、“所思”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向故乡哪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道路漫漫浩浩,绵延不尽。故乡在哪儿?所思的人在哪儿?诗中的另一主人公,一个飘迫异乡的游子感情痛苦到极点。
11、一个是著名的《西洲曲》里的采莲,因为莲花的“莲”谐音爱怜的“怜”,怜在古代,就是爱的意思。
1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13、生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4、费明富/河南省潢川高中
15、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如果没记错是这个吧。我认为作者应该是个男的,虽然采芙蓉这个动作太过于优雅,但鉴于魏晋时期男人都以柔美为审美要求,也不算过分。这首诗写的是游子思妇的相恩之情,首先这应该是一个离开家很远的人写给家中思念的人的,而古时女人不轻易出门,男人却要为生计,为家国大事到处奔走。其次因为古时经济文化的限制,女人应该没有条件接触这么多文化的东西,我也不排除作者家条件好,文化水平高,但男人的可能性更大些。而从语言习惯上来看,也并不像女子那样细腻,而是柔美中透着〞浩浩〞的深沉力量。综上所述,我认为作者应该是个男的,
16、怎样感受其中的景情关系呢?
17、异:两首诗歌所寄托的外物有所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等美好欢乐的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则是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的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同:两首诗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前面六句,诗人对于花、树(意象)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主题。两首诗歌都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18、最后是想象力。诗歌鉴赏的魅力感受,在很大程度上要凭借想象力。这篇课例以名家鉴赏个案导入,显得立意高远。而这一个案不是简单孤悬在首,而是在全诗的理解中都有所体现。要不然,何以有学生对“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那诗意的扩展?何以有对“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孤冷境遇的悲悯?更何以有“长路漫浩浩”的复杂难言的况味?一句话,老师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欣赏了诗中的画意,见证了一段美好的故事,感受到那种人情人性的美好。
19、师:很好,这都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它们的特点都是先叙事后写景。必修1中《沁园春·长沙》也有一例。
20、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夫妻朋友关系,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这种亲密关系往往长期被截断。
五、涉江采芙蓉
1、师:诗句是跳跃的,但总有规律可循。把握这样的规律更有利于我们走入诗歌的意境。最后两句呢?
2、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
3、第一个推想,古人曾认为《古诗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等几首的作者是枚乘,较典型的说法如元末明初学者刘履《古诗十九首旨意》:“客居远方,思亲友而不得见,虽欲采芳以为赠,而路长莫致,徒为忧伤终老而已。详此,岂亦枚乘久游于梁而不归,故有是言?及孝王薨而乘归,则已老矣。”枚乘是西汉作家,曾为梁孝王刘武的门客。汉代诸侯王喜欢延揽文士,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尤为积极。《涉江采芙蓉》的作者倒不一定真是枚乘,但有可能是后期其他宦游的文士。
4、生1: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5、师:准确说,是貌似乐景,因为其间藏有伤情,春天来了,春天又去了,其间难免有思念故园的情感产生,但是诗人没有写。到了暮春或初夏,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感不断郁积,疯长的“芳草”便是明证。套用白居易的诗句,可谓“萋萋故园情”啊!
6、另外一个,就不那么大众化的《采莲赋》,“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用朱自清的话说:“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用现在的话说,两个字“船震”。
7、接下来诗人将镜头一转,转到了千里之外的男子身上。他们似乎“心有灵犀一点通”,女子的思念好像被男子感受到了一样。他转过头望向故乡,但是无论怎么看都看不到,只看到路途遥遥,黄沙漫漫。这里没直接点明“思”,但通过动作表明了“在远道”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他想到自己与妻子感情如此之好,却没办法在一起:你在世界的那一头,我在世界的那一头。这种处境让人多么忧伤!忧伤到终老余年才能消除,此生再无笑容快乐!这是多么深沉的感情啊,读来怎能不让人心酸流泪!
8、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
9、这节课是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2014年度校本教研专项研究立项课题《高中语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大会上费老师执教的研究课。看到这个课例,我感觉最想谈谈的是其教学中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全方位的关注,是利用智力来促进教与学,也是在教与学中对学生智力的再开发。
10、总之,这个课例在自觉运用智力要素促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确实值得肯定。而且通过这个课例,我们也感到智力五要素之间的相依相存的关系。没有观察,记忆常常有着很大的失误率,譬如会背诵诗歌却不能准确写出来,这在历年高考阅卷中都会有很深的感受。而且设问句和反问句,本来外在特征差异很大,但是有些学生依旧存在识别障碍。再有面对触景生情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又有多少学生能真正区分呢?……我想,面对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确实很重要。再如,联想能力要依赖于记忆力。在费老师的示范课课堂上我们也发现学生参与程度的不均衡,那些记忆效果好的同学更活跃,给人越学越轻松的感受。
11、这样以游子的口吻叙来,一以贯之,文从字顺。
12、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13、有一种特殊的比喻,如“祖国母亲”,我就引导学生观察:二词并列,前者是现实话题,后者是它的喻体,从一个角度含蓄地表达当事人对“祖国”某一特点(对生命个体有特殊的保护作用)的理解,寄寓人物的某种情感(感恩之情,渗透其间)。表意鲜明,内涵丰富。再如“(误落)尘网(中)”(陶渊明《归园田居》),“尘”,是尘世,此处特指官场,“网”揭示出“官场”的某些特点(多繁文缛节,束缚心灵),寄寓诗人的厌恶之情。如此观察与理解,很见规律,易于学生把握。有了这样的观察与理解,我常会见到被开发智力之后的学生,面对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中非常之多的类似语言现象,个个都会变得聪明与智慧。
14、这首早期的无名诗歌,却真的很有名气,它营造意境有画意之美,更有情感之韵,其间多种技法运用老道娴熟,以至不深味而误以为其过于直白。这样的好诗,我们自然要深品细读。
15、提个问题,《甄嬛传》小说里,甄嬛的异母妹妹浣碧的妈妈,也就是甄远道的小三叫什么?
16、那就讲《涉江采芙蓉》吧,五言诗短小精悍,文本处理起来用时不多。于是设想《涉江采芙蓉》的导语,从当下同学们临近周末的状态导出“思”,从热播的《装台》导出秦腔,导出李龟年,导出王维的《相思》,赏析《相思》本身就可以推导出“美”了:同是“相思",王维用“红豆”的典故,用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的深厚思想情谊就美多了。但上课时因为小紧张就忘掉了,直到讲五言诗的格式才引用蒋勋的讲解提到“美",引用冯骥才的“艺术的本质就是在任何地方让美成为胜利者”来证明,只要是流传下来的,都是大浪淘沙淘下来美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享受,去学习,去“读”。
17、生: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18、后来又一想《归园田居》有点长,只文本内容就需要更多一些时间来处理,担心后面听课的同事觉得无聊、无趣,担心浪费大家宝贵的人生时间。
19、生:这两句较为直白,是说乡愁依旧,会终其一生直至死去。
20、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六、涉江采芙蓉
1、第二个推想,近现代有学者指出,屈原并无其人,《离骚》等楚辞的作者是汉代人,或许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把这两个推想结合起来看,再联系到《古诗十九首》频繁出现楚辞的影子,似乎能寻觅出一点蛛丝马迹:汉代文人宦游为门客,有不少人参与了楚辞创作,楚辞是两汉颇为流行的时尚诗歌,汉代文士对此非常熟悉,以致写作《古诗十九首》这类诗时驾轻就熟,经常运用与楚辞相近似的语词、意境。当然,这也只是我突发奇想的猜测而已。
2、《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是思妇。是离乡的游子在江南家乡的思妇(即妻子)。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诗歌中的“芙蓉”(荷花)往往谐“夫容”之音,即丈夫的面容。
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这两句是说,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
4、要求增加悬赏。要简短的话,直接字面翻译好了~我荡一叶小舟,在碧水之上采摘芙蓉,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这美丽的芙蓉采来想赠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啊,他却在遥远的异地。远方的游子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我所在的故乡吧。可是却只能看到漫漫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我们茫然相望,如此真切同心却被分离两地,也只有忧伤而抑郁地老去。
5、这是年轻作家蒋方舟在谈到自己高中学习感受时的一句精辟而新颖之语。其新颖之处,在于其中的一维,即不浪费自己的学习智力。用日常语言解释,就是她学习用心。反过来说,平时人们说学习用心不用心,那应该是指一个学习者善于不善于利用和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6、师:这里哪句叙事,哪句写景,变换一下顺序,是否理解起来更自然啊?
7、“同心”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终老”即度过晚年直至去世。意思是说,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只有这愁苦忧伤可以伴随至终老。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说,这样的结尾明白晓畅,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
8、首先,人物交错,情感深厚。
9、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0、涉江采芙蓉(作者)佚名(朝代)汉译文对照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译文注释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11、这种悬想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这两首诗中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两者之间是重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之中,天地间幽然想起了一声凄伤的浩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内心,但因为是在对面思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后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的结句所传达的撼人心魄的意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