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促织文言文逐字翻译
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2、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没有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
3、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没有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希望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捉到一只。”
4、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
6、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7、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解析)言听计从:听从势拔五岳掩赤城(解析)出类拔萃,超出
8、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9、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10、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11、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希望有万分之一的的收获。”成名认为这些话对。就从早上出去晚上回家,提着竹筒丝笼,在毁坏的墙脚、荒草丛生的地方,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终究没有找到。即使捕捉到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符合规格。县官严定期限,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
12、绦:丝绳,指系鹰用的丝绳。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堪擿(zhāi):可以解除。擿:同“摘”。
13、来源:高中语文学习助手整理自网络
14、我现在跟你再没有什么话说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应当也用哭声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现在又有人说心电感应有道,我也希望这话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
15、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16、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优秀篇章,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可谓是文学精品。本文拟从情节、语言、人物三方面赏析其艺术魅力。
17、冀有万一之得;也许还有万一找到的希望。冀jì1希望:冀求(希望得到)。冀幸。冀望。冀希。2中国河北省的别称。3姓。
18、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19、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0、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二、促织逐字逐句翻译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高一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3、故事的背景:祸患起于宫廷,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一头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围绕着征集促织,充分地表现了官府的贪鄙,“游侠儿”的居奇,里胥的刁猾。故事背景的简要交代为全文作了铺垫。
4、意译,既是一种翻译的方式,也是一种翻译的方法。意译的情况:
5、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②铸以为金人
6、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7、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8、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9、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10、①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11、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12、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13、通假推断法:准确地判断通假字。
14、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1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6、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7、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18、到南宋,宰相贾似道斗促织成癖。当时,元军宿侵,安危在旦夕,贾似道却不理军政大事,每日在豪华的“半闲堂”斗促织取乐。
19、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20、③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三、促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注释
1、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2、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3、又以適去,意不自得。(解析)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郭)永以书抵幕府(解析)“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4、(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5、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6、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7、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8、语言精炼,生动形象《聊斋志异》一书历数十年乃成,且不断修改增补,其语言来自民间,又经艺术加工,自然十分的精炼、生动。用词精炼主要表现在对动词的运用,十分恰当,而且经济。
9、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误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10、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他自己的感慨:“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鞲上。”
11、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12、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3、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14、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15、①古义: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16、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17、原文: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
18、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19、常见的文言虚词30个
20、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四、促织翻译古诗文网
1、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2、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4、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6、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7、启听淮北取籴。(解析)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袖空牒窃印(解析)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8、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9、依靠,凭借。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10、㧐(sǒng)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1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12、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13、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4、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家歙州家:定居。B、君行坏堰坏:使……毁坏。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知:主持、执掌。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可:符合、适合。(解答)A、家:定居。谓语、动词B、根据上下文意,不可能是许逖出行使河堰毁坏,而应是许逖行走在已损坏的河堰上,有所感慨,于是下决心重修。因此不能把“坏”理解为使动用法。C、知:主持、执掌。例如,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D、可:符合、适合。例如,可口。
16、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7、“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18、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19、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0、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五、促织文言实词
1、答案:负者:背着东西的人。歌于途:即“于途歌”,在路上唱歌。伛偻(yǔlǚ):腰背弯曲,代指老人。提携:代指小孩。绝:断。临:到。渔:捕鱼。酿泉:用酿泉的水,名词作状语。为:动词,酿造。洌:(水、酒)清。肴(yáo)蔌(sù)陈:摆开。宴:举行酒宴。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弈(yì):下棋。觥(gōng)筹:酒杯和酒筹。颓(tuí)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已而:不久。从:跟从。阴翳(yì):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去:离开。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第一个“乐”是意动用法,第二个“乐”是名词。述:记述。谓:为,是。
2、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3、(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
4、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5、这首题画诗写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末期,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6、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解析)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解析)见:被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解析)弥:愈,越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解析)固:险固的地势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解析)族:族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解析)“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追亡逐北(解析)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7、在明朝宣德年间,皇室爱好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蟋蟀。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
8、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9、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10、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11、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12、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13、主要是基本文化常识的识记考查,不排除今年会把文化常识与文意理解结合起来考查。即:文学常识的概念叙述准确,但是结合文中解释的部分与文意不符。
14、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孩子哭着跑了。
15、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6、贾似道(jiǎsìdào)字师宪,理宗时拜右丞相,权倾朝野,大小朝政决于馆客,日与群妾斗蟋蟀。元兵南侵,被郑虎臣执杀。《促织经》二卷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专论蟋蟀的书,中分论赋、论形、论色、论胜、论养、论斗、论病诸章,系统描写了蟋蟀的种类、形态、斗法、养法,大多为实践经验的总结。也不乏虚妄之语。有《夷门广牍》本。
17、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18、认为,把……当作或看作。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⑵把……作为或制成。
19、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20、《考试大纲》在“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总体要求下,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也是读懂文言文的基本前提。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的虚词,《考试大纲》明确划定了18个。文言文试题的段子虽然选自课本以外,但所考查的知识却都在课文以内。考查文言知识不能扩展到课文以外,否则几强人所难,测试效果也不好。“虚词虽然有18个,但高考的命题重点要集中在文言文课文中几个常见、常用的虚词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