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唯美文案128句】

2023-11-12 10:40:59 0 59

一、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1、有关系,其实他是在运“功”啦,把“功”运到手腕上去。然后呢?瞅准一个时机,突然之间,“啪”的一声,把石碑劈断。我们说这个劈石碑是一个关键性的动作,他先做什么?

2、三方面的对比得到这样一个结果。(43)

3、貌若甚戚者:表情好像非常悲伤的样子。戚,悲伤。余悲之:我同情他。且:并且。若毒之乎:你怨恨(捕蛇)这件事吗。将:打算。于:向。莅事者:管理政事的人,指地方官。更(gēng)若役:更换你的差事。役:给官府做劳力。复:恢复。赋:赋税。则何如:那么怎么样。何如,即“如何”。

4、师:对!文章一开始就在蓄势。文章开头就渲染这种蛇的毒,毒得怎样呢?“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正是为了衬托“赋敛之毒”。蛇越是毒,对人的危害越是大,就越显出“赋敛之毒”的不一般。这是不是在蓄势呢?

5、师:“三虫”不一定指三种虫,那么这个“三”字是什么意思?

6、还是什么?总之,觉得不大恰当。怎么翻译好?是不是就按照这个句子本该有的意思去翻译?——“现在那些人家剩下的不到十分之一了”。我觉得这样表达比较清楚一些。(34)

7、居:一个“三”字,真乃细节处显精神!一个语文人的语文精神!

8、师:对,毒得不得了。(板书:毒)

9、师:可以“抵其租入”——可以抵租。作者把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了。一件是什么呢?捕蛇。(板书:捕蛇)

10、陈:“利”是一个意蕴丰富的词,教师捕捉到了,并鲜明地把它呈现于学生面前,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汤:想起了曹明海先生的一句话:“语词是沉默而孤立的,当它处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时,这个词就会被另一些词唤醒,具体的意义开始觉醒。”以此评之,该是多么贴切。

11、生:“戍死者固十六七”。

12、对文言文教学,钱老师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他认为文言文是民族语,因此文言文的教学,首先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只需在关键处点拨,无须逐字逐句“嚼烂了喂”。其次,文言文,首先是“文”,因此要把文言文当作“文”来教,理解词句是为了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文意,要处理好词句和文章整体的关系。

13、师:对,反而成为“利”了——“专其利三世矣”。所以我们说,这里通过三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使捕蛇之害变成了捕蛇之利,“利”和“害”就是这样变化的(板书:在“利”“害”两字旁加“}”)

14、师:还有一句:“触风雨,犯寒暑”——“犯”字的解释注释上有,是什么意思?

15、师:不仅“大戚”,而且还怎么样?

16、语文教学的课堂境界,应是“文本创造之境”与“师生教学之境”融为一体的境界。钱老师这堂课以“立意非奇,奇于蓄势”八个字将教学从文本内容的理解转入文本蓄势的鉴赏,以一“奇”字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品位。

17、29死于是:死在(捕蛇)这件事上。

18、汤:关于文言“分数”的知识讲解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居:一个知识层层训练,指向清晰,终归于“十无一”。

1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sì)为之十二年,几(jī)死者数(shuò)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20、师:好!“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请你把这个“向”字解释一下。

二、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大概是什么时候学的

1、陈:由“异”引出“毒”,突出“毒”,自然地向另一个教学内容延伸。居:不得不佩服钱老师的用心之“巧”、引导之“妙”。

2、26焉:兼词,于之,在捕蛇这件事上。也可理解为——语气词兼代词。

3、我们这堂课就上到这儿。

4、15可以:可以用来。可,可以。以,用来。

5、有一个姓蒋的,享有捕蛇免租的好处已经有三代了。我问起这件事,他说:“我祖父死在捕蛇这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捕蛇这差事上,如今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已经十二年,有好几次也差点被蛇咬死。”说着,露出很悲伤的神色。

6、36言之: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7、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文章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8、师:从“异”字可以看出来。(板书:异)

9、师:刚才×××(指生2)

10、师:“惊动”?(学生举手)

11、两者相比之下,一个安,一个危,对照鲜明。这里“恂恂”“弛然”都写得很形象。(41)

12、师:对,正是害。(在板书“之利”后,板书“之害”)

13、为什么?讲道理。(学生举手)

14、师:应该是“去掉”的意思,不是“杀去”的意思。还有,“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个“焉”字是什么意思?(学生举手)

15、师:现在我们看下去。第2自然段,我们先读一遍。

16、师:是指的一回事。这两句话的意思完全相同,因为他的地里出产的,也就是他家里收入的——是一样的,他们是种田的嘛。但是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写,从修辞上来看,这种形式是什么形式?(学生举手)

17、的那个“毒”字(指前面板书的“毒”字)

18、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对比,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同学们先看看这三层如何划分。第一层到哪儿?第二层到哪儿?第三层到哪儿?(26)(稍停)

19、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这句话出自 《捕蛇者说》,原句为: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译文:。

20、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赏析:文本抓住蛇毒与苛政之毒的联系,巧用对比,通过捕蛇者与毒蛇之毒来衬托赋税之毒,突出了社会的黑暗。文章笔锋犀利,文情并茂,堪称散文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颂。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应民不聊生的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思想。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是有帮助的。

三、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一句原文一句译文

1、我看到他表演的时候不是举起手来就劈,而是先怎么样?

2、19其始:其,助词,不译。始:刚开始。

3、师:我们继续看下去,看蒋氏所以“大戚”的原因。从下面几行文字中,你们找一句话来说明蒋氏“大戚”的原因,为什么他要“汪然出涕”?(学生看书、议论,然后举手)

4、师:指捕蛇这个差事。(24)

5、师:他的父亲也“死于是”。他自己捕蛇12年怎么样?(学生议论)

6、13腊(xī):干肉,这里作动词用,指把蛇肉晾干。

7、师:“哗然而骇者”,不仅村民是这样,“虽鸡狗不得宁焉”,这个“虽”字是什么意思?

8、师:“顿”字就有劳累的意思。可书上的注解在“劳累得”外面加了括号。我们知道,在翻译文言文时用括号表示什么?

9、师:在诗里边叫“对仗”,在一般文章里头就叫“对偶”。(30)

10、师:对!蓄势!(50)

11、。《苛政猛于虎》当然也有蓄势,但比较简单。而这一篇呢?特别讲究蓄势,所以人家评论它“立意非奇,奇于蓄势”。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12、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词然,课亦然。

13、为什么?为什么这个“毒”字是主要的?(学生举手)

14、居:用设问,使学生知“对偶”,更知“对偶”的作用效果,但要言不烦。

15、这就是文章的妙处!我们必然想:为什么蒋氏会这样?下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16、师:这是第二个异处。坐下。(学生举手)

17、生1: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不同于一般的蛇,黑的底色,白的花纹,触到草木——草木都死去了。

18、师:惊吓、害怕。解释为“害怕”的话,那么理解成谁“哗然而骇”比较准确?

19、陈:文言文教学以内容的理解为主线,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的传授、领悟都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枯燥,不再无趣,可谓别开生面。汤:是啊,言意兼得,是文言文教和学的旨归,教学进入了崭新的境界。

20、同学们考虑一下,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他要突出的是哪一个字?

四、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朗读

1、38余悲之:我同情他。

2、还有一件是什么呢?纳税。(板书:纳税)

3、师:“顶”——“顶”也可以。“顶”着风雨,“冒着”严寒酷暑,两个字的意思其实也是差不多的。还有一个句子我也讲一下,就是“今其室十无一焉”。我讲讲文言文里分数的表示方法。现在我们说十分之要用“分”“之”两个字,文言文里表示十分之一往往略掉这两个字,就用“十一”。(板书:十一)

4、汤:以“奇于蓄势”概括文本写作特点,又以巧妙的比喻,并辅以手势,将抽象的概念阐释得有声有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居:文本写法决定读法,写法读法决定教法。陈:“蓄势”,既是文本的写作特点,也是本课的教学特点,教者很好地找到了两者的契合点。

5、居:从语意入手品赏语言形式,有法又有味。

6、永州1之2野3产4异5蛇,黑质而白章触7草木,尽8死;以啮9人,无御10之11者。然12得而腊之13以为饵可以15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19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21;募22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25焉

7、大家翻翻看,看谁先找到。(有学生迅速举手)

8、师:从前如果我不干这件事,那么早就“病矣”。“病”字是什么意思?

9、师:解释成“却”,还有别的解释吗?

10、永州之蛇之异.永州之人争捕蛇当入.蒋氏陈述捕蛇之利.作者感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写此说的目的.以第5件为主.

11、生:从文章的开头就开始了。

12、师:“虽死”中的这个“虽”是什么意思?

1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指板书)

14、师:说得对,写蛇毒是为了写后面的赋敛之毒,为了突出赋敛之毒比这种蛇更毒,所以这个“毒”字是作者特别着重写的。(9)

15、汤:朴实无华的开场。对公开课,我们似乎习惯了出奇制胜,以为倘无出人意料之“奇”,便无以有制胜之“宝”。这里你是否有别样的感悟?陈:钱老师这堂课的开场似乎平淡无“奇”。而以自读为教学的起点,是真正的“以学定教”,此乃“真”语文也。居:学生学习的兴趣,主要应源于他们在教师引导下不断有所发现。

16、汤:对文言实词的落实,从音到义,将细微事情做到了极致,真是教学无小事啊!居:钱老师对语言的训练就是在每节课、每个环节中春风化雨般地渗透。陈:这样的训练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奠基工程、养正工程。

17、师:好!有两个多音多义词,是哪两个?

18、师:这几句把悍吏来吾乡的情况写了出来。他们来干什么?(37)

19、就是这句话(指板书“奇于蓄势”)

20、师:“触”字怎么解释?(学生举手)

五、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柳宗元

1、生:“劳累得”外面的括号是多余的。

2、生:“岁赋其二”的“赋”是“征收”的意思,是动词。

3、是的。也是在蓄势。(51)

4、师:“黑质而白章”,这是一个异处。还有异处吗?你说说看。

5、汤:一字之改,尽显教者教学之严谨。

6、生:“复吾赋”的不幸。

7、师:对!是指冒死亡威胁的事。“旦旦”就是天天,“旦”本来是“早晨”的意思,这里代“天天”。这是一种什么方法?

8、我听了更加难过。孔子曾经说过:“暴政比老虎更加凶恶啊。”我曾经怀疑这句话。可是拿姓蒋一家的遭遇来看,这话还真是确实的。唉,谁知道横征暴敛对百姓的毒害比毒蛇更厉害呢!因此我才写了这篇文章,留待那些考察民情风俗的官吏参考。

9、师:我觉得这一层描写纳税者的悲惨遭遇很形象,读起来很顺口,感觉到作者表达得很动人,很有力,这主要是因为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刚才我们举了对偶句,你们看,在这一层中还有对偶句吗?大家找一找。(35)(稍停)

10、师:从三个方面的对比中,我们看到这种情况,捕蛇是一种害,捕蛇者三代受其害,但是在这一段中着重描写了纳税的什么呢?纳税之惨(边讲边在板书“纳税”之后,板书“之惨”)

11、文章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税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当时“苛政猛于虎”的税收。

12、生:“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6)

13、师:对!就是十四五。这是文言文里表示分数的方法。这个你们前面学到过——在《陈涉世家》里学到过。大家还记得吗?(学生翻书)

14、师:捕蛇而不纳税,这对蒋氏来说是什么?是有利的事。(12)

15、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充抵他的赋税缴纳。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16、师:很好。从这一自然段来看,正因为蒋氏受其害三世,所以他讲起这件事的时候,不是高兴,而是怎么样?

17、生:“触草木,尽死”。

18、居:面向全体,检查自读,对“讲者”“听者”有不同要求,但都不离“字句落实”,为本课定调,是为“实”语文也。汤:先讲文段意思,从内容出发,再落实字句,“反弹琵琶”,文言文字词句的学习实在了,生动了,也更有效了。

19、师:这就对了。这一篇的中心思想是“赋敛毒于蛇”,另一篇则是“苛政猛于虎”。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写法不同——不一样在哪里?(学生议论)

20、苛:苛刻。于:比。乎:相当“于”,对。故:所以。以:用来。俟(sì):等待。人风:即民风。唐代为了避李世民的讳,用“人”字代“民”字。

六、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1、师:对,是借代,用早晨来代“天天”。纳税者平时是“旦旦有是”,捕蛇者则“熙熙而乐”,对照十分鲜明。这是第三个对比。(42)

2、师:是虚指,对。“三虫”不是三种虫。那么这句话应该怎么解释呢?我们先把书上的注解看一看。(3)

3、(41)居:在体悟“纳税者”教学环节用墨如泼,在“捕蛇者”这一环节则惜墨如金,匠心独具啊!汤:对,在“纳税者”的“危”上做足了文章,“捕蛇者”的“安”,自能一望而知了,收放有度。

4、(学生齐声朗读第2自然段)

5、为什么要这样写,要用对偶句?这样可以把意思表达得更充分,念起来很顺口。(31)

6、师:这里是把这些病医治好的意思。这是从原来的“停止”引申出来的词义。同学们要注意词的本义和引申义。(5)

7、师:对,“困苦不堪”。这一句找得好。是不是还可以找其他句子,表示比较关系的句子?(22)(学生举手)

8、陈:“悲”字再言捕蛇之“害”,为突显赋敛之“毒”再次铺垫。

9、12然得而腊之:然,但。得,抓住。而,表顺接。之,它,代永州的异蛇。

10、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niè)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luánwǎn)、瘘(lòu)、疠(lì),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募有能捕之者,当(dàng)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11、生:这篇文章比起《苛政猛于虎》更进一步,是抄袭《苛政猛于虎》的。

12、33为之:做捕蛇这件事。

13、汤:紧扣语境,理解“虽”字含义,有效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14、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伤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拿来做药引,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

15、汤:“势”字点得好。居:悟语句之深意,赏排比之精妙。

16、11之:指被毒蛇咬后的伤毒。

17、生:“则吾斯役之不幸”。

18、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怪的蛇,它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接触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咬到人,没有能够抗得住的。但是捉到它杀死风干做成药物,却可以治愈麻疯、风湿性关节炎、颈部脓肿、毒疮,除去坏死的肌肉,杀死危害人体的三尸虫。当初,太医奉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毒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这种蛇的人,可以用蛇充抵他应交纳的租税。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干这件差事。

19、生:“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20、捕了蛇就可以怎么样?(生:不纳税)

1、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好几次也险些丧命。”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很忧伤的样子。

2、汤:“则”字的研讨,一举两得,既正确理解了文言虚词,又将对文意的理解深入一层。居:充分放手,引导比较品味,富有实效。陈:以面带点,由意索言,训练有法。

3、“汪然出涕”。(18)

4、讲的时候,“去死肌”的“去”字没有讲对。他解释为“杀去”,不对。应该解释为什么好?

5、师:即使鸡狗也不得安宁啊,可见骚扰得厉害。纳税者是这样的情况。那么捕蛇者怎么样呢?“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学生应和)

6、要求把这一篇《捕蛇者说》跟《苛政猛于虎》比较一下,找出两者在立意和蓄势方面的异同点。

7、以“利”为纬,突破文本重点

8、师:“触草木,尽死”。那么咬了人呢?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