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雁门太守行【唯美文案125句】

2023-11-12 10:33:59 0 59

一、李贺雁门太守行

1、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2、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3、(新朋友)点击标题下面蓝字(可可英语)加关注

4、.这是一首边塞诗主题是歌颂边塞生活主要表达了作者打算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但又得不到赏识的一种"英雄无用"的悲哀。

5、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6、此诗中造语浓艳,如“黑,燕脂,紫,红,金,”等,极力渲染氛围,诗人在用韵上也很讲究,首先用平声,表现一种昂扬气概,然后转仄声,调子低沉,富于变化。

7、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序》中盛赞贺诗道:“云烟绵连,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陵殿,梗莽邱垄,不足为其悲愁也;鲸吱熬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幻诞荒也。”这种评价几乎概括了李贺诗作的所有内容和特色。

8、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

9、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10、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1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2、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

13、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唐时期的李贺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著名诗人,其诗文以意新语丽,幽深奇绝,出入意表为其突出特色,名闻天下,被人们吟咏了一千余年。而在地方史志上李贺是一个永远闪烁光辉的名字,其知名度无人可比。他生于昌谷山居,今属宜阳。中唐以下,人们传诵李贺诗句,研究李贺生平,宜阳因李贺而添彩出名。

14、“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少年壮志当拏云”,“雄鸡一唱天下白”……这都是李贺的名句。

15、赏析李贺说,大批的士兵如黑压压的云层向这座城压过来,整座城几乎就要被摧枯拉朽。士兵们身上的铠甲向着太阳,铠甲片反射着光芒,如一片片金色的鱼鳞纷纷打开。

16、他偏好色彩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呢?他甚至经常用一种颜色来代替物体的名称,比如咱们说是太阳,人家说这叫红镜白景,咱们说这个叫月亮,人家说这叫斜白、叫碧华、叫玉钩。咱们说这是天上的繁星,人家说这是天上的银沙,咱们说这是河边的春草,人家说这叫河边的含绿,咱们说这叫秋花,人家说这叫冷红。你听了这些就会感觉到李贺为什么偏好用色彩的词,因为,在这些色彩的词当中是蕴含着他自己的情感,情绪,甚至他的价值观念。

17、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18、据说他七岁的时候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当初著名的文人韩愈等人还不相信,专门到他家里去,换句话说,要当面测试一下,没想到小李贺拿起笔来挥笔而就。从此,这名声可就大了去了。大家可能会说,那看来人家李贺从小就有这方面的天分,也不尽然。据有关史料的记载,李贺每天早上出去的时候,都要骑一只小驴儿,身边还跟着一个小书童,他背上背一个锦囊。只要一路所到之处,忽然想到了一些非常好的诗句,就写到纸条上,然后呢把它投到锦囊当中。李贺写诗有个特点,并不预先拟好主题和题目,而是由感而发。只要有感而发,就把它写出来,写完之后再确立题目。

19、字词典故“甲光”:铠甲的反光。“金鳞”:这里指铠甲片像片片金色的鱼鳞。

20、这首诗之所以留传下来,就在于新与奇,描写的景物与人物互为影响,使人有亲临危城,仿佛就在战场一般,与第二第三人称不同,作者完全将自已置身为守城将士地位,看待当前事物,这就出现了非常值得称赞的新写法,为千古所称颂的其实就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诗,使人感到形式严峻,而且具有乌云密布,天地昏暗,好原将整个城压倒一般的紧张气氛。之所以他的诗新奇,就在于他的诗总使人有意外的感受和收获!

二、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及翻译

1、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2、因为他最多不过活了27年,也可能只活了24年。但是他却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来光辉灿烂的一页。

3、字词典故“半卷”:可能是风不大,又或者是因为战后,红旗也不再招展了。“易水”:(河流名,在河北西部。源出“易县”境,入南“拒马河”。荆轲入秦行刺秦王,燕太子丹饯别于此。《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5、《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原文为:

6、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8、李贺:雁门太守行(经典咏流传~李治廷演唱/康震简短讲解)

9、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10、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11、朋友你好!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唐的一位年轻而成就卓著的诗人李贺的名篇《雁门太守行》,我们先来一起感受一下这首诗。

12、“黄金台”是金钱奖赏的象征,“玉龙佩”是升官的象征。所以这个“提携玉龙为君死”,恐怕不是大家以为的提着剑,而是携挂着玉龙佩,为君王而战死。

13、敌人大兵压境,如同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将士们的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14、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15、李贺就如同在画一幅大战之后的战场油画。深蓝的夜色加上殷红鲜血的逐渐凝固,最后凝成了紫色的夜。

16、李贺·雁门太守行(邵佰俊)

17、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

18、诗名《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19、其留有“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20、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三、韩愈李贺雁门太守行

1、《雁门太守行》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效忠国家、平定海内、建功立业的决心和思想感情。抒写了边关战士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2、首先,李贺描写的攻城方到底是我方还是敌方呢?其实我们看资料就知道,“郗士美”他们是去征讨的,而不是守城的。而且有十余万兵,李贺描述为黑云,实在不为过。铠甲片如金色鱼鳞打开,似乎从微观上也可以看出士兵的昂首挺胸与精神抖擞。

3、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4、✦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6、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7、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x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8、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朱世英则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认为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9、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10、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

11、他诗写得好,一方面是他有这个天赋,但更重要的是他确实很刻苦。关于这首《雁门太守行》,还有一个小小的传说,据说当初李贺写了很多的诗,把这些诗攒成一卷来拜见韩愈,韩愈当时是国子博士,就相当于京师大学堂的老师。下班回来之后已经很疲倦了,本来已经解下了腰带,准备休息,这时候仆人把李贺的诗作给他呈上。这韩愈不得已打开了这个试卷,结果劈头就看见了这头一篇《雁门太守行》他读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立刻又把腰带拴上,给人说,马上请那个年轻人进来,我要见他一下。

12、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

13、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14、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15、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他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16、李贺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真的算一个传奇。

17、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

18、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19、如史载,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814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20、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四、李贺雁门太守行是边塞诗吗

1、⑤燕脂:即胭脂,指战士流的血象胭脂一样红。这句说,塞上战士们的鲜血在夜里和土壤凝结成紫色。

2、李贺《雁门太守行》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为自己的国家担忧,希望战争尽快结束,希望国家的百姓都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为边关将士雄姿英发守卫国家边疆,为了自己的国民怀抱为国捐躯的壮志,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而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心痛的思想感情。

3、为了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手提三尺宝剑愿为您战死沙场。

4、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5、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6、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7、在秋色里,号角声响彻长空;在寒夜中,边塞将士血迹凝为紫色。

8、援军半卷红旗,已经临近易水;霜降重战鼓寒,鼓声低沉不起。

9、结尾两句是写将士们的豪情壮志,无处不透着人气节中的忠于国家的豪迈。

10、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1、主旨:《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这首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气氛,讴歌了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12、⑧君:皇帝。黄金台: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战国时,燕昭王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招揽天下“贤能”。玉龙:这里指宝剑。这两句说,为了报答皇帝的重视,决心手提宝剑,为他战死。

13、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诗表达了敌军压境、形势极为严峻;这句诗好在把敌军压向边诚比喻成黑云压城,极为形象传神。这联诗句从军营号角和战士流血这两个角度描写战斗的激烈。“角声满天”就是号角的声音震天,“燕脂”就是胭脂,这里指战士的鲜血,“凝夜紫”在夜晚的朦胧中凝成了紫色。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战斗的激烈。《雁门太守行》抒发了作者队出征将士浴血奋战,抗击外来侵略的赞颂之情。

14、李贺(七九0一一八一六)字长吉,福昌人,家居昌谷故后世称李贺为李长吉,李昌谷。年少失意,郁郁而死,他的诗恢奇诡谲,璀璨多釆,新奇炫丽,如珍珠裴翠,艺术上有显著特色。《雁门太守行》是描写危城守将面临大敌压境,誓死报国的决心。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零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5、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16、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17、连韩愈这样的大文豪都被李贺诗的言语层面的“气”势所震撼。以至忘记疲劳急忙邀见李贺,可见李贺言语的奇异魅力有多大。

18、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19、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20、有人评论说,李贺是继屈原和李白之后的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虽然在我看来李贺和屈原李白并不能比肩而立,但是他的诗歌确实也是非常难得地充满了瑰丽奇特的想象力、大开大合的情感宣泄、飞流直下的酣畅淋漓。当然,李贺的诗喜欢用些偏僻生冷的词汇,神鬼老死这样的字眼也比较多,他的诗句有时候艰深拗口,所以后世人把他称作“诗鬼”。

五、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

1、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

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

4、李贺的诗风我们似乎可以将它归结到浪漫主义一派,按照李商隐为李贺所作的小传,这位年轻诗人离开人世的时候,也是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在他快要去世的时候,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人穿着深红色的衣服,驾着一条红色的龙,来迎接他上天。李贺说我母亲年纪大,还有病,我不能去。这人说,上帝刚刚造了一座白玉楼,想请你到天上去为上帝作一篇白玉楼记,你放心在天上当差,不会让你辛苦的。这话说了没多久,周围的人就看到李贺慢慢的气绝而亡。还有人仿佛还听到似乎有车轮的声音。意思是说,上天来的车把李贺接走了。

5、✦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6、首先从言语层面:一首好的诗不应是词语的堆砌,在词语之间必须灌注一种“气”。韩愈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文章最忌百家衣,火龙黼黻世不知。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次韵和杨伯子主薄见赠》)做到“气盛”,“养气塞天地”便是言语层面的高格。

7、(作者)李贺(朝代)唐

8、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9、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10、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泥土凝成暗紫。

11、《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把“压”换成“逼”好不好?为什么?答:不好。因为“逼”没有“压”形象,“压”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情形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12、《雁门太守行》是古代的乐府旧题,这个题目当初是用来歌颂太守的一个题材,后来人们用它来写军旅战争和边塞的题材。所以说李贺是用了一个乐府的旧体,却写了时代的新事,什么时代的新事儿呢?从这首诗的诗意来判断,结合李贺所处的中晚唐时代,应该所写的就是藩镇割据时期,朝廷和藩镇之间尖锐的斗争,这个斗争,就体现在这一场具体的战争当中,李贺在这首诗中具体所写的究竟是哪一场战争?目前学术界还有争论,也许具体知识已不可考。但我们从中所感受到的是,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气势,和诗人在诗歌写作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若干鲜明的艺术特色。

13、军队接近了敌人的阵地,突然擂鼓发起了突袭,可惜鼓没响。为什么呢?“霜重鼓寒声不起”深秋季节,边塞之上霜气太重,这鼓面儿遭了霜打之后啊,敲上去声都出不来。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啊?战争的环境特别的艰苦,更加突出了将士用命的这样一种壮志。但是,虽然“黑云压城城欲摧”,虽然“塞上燕脂凝夜紫”,虽然“霜重鼓寒声不起”、虽然战士们守城,城将要破了,甚至可能守不住,但是战斗的意志从来没有退却。

14、赏析李贺说,为了报答君王在黄金台上的心意,将士们身上提携着玉龙佩,为君王战死疆场!

15、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16、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

17、《宜阳县志》载:“李贺,字长吉,河南宜阳昌谷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年仅27岁”。贺卒前,将平生所著歌诗去掉自已不愿留存的,编为四卷,计二百三十三首,亲授友人沈子明。公元831年,李贺死后十五年,沈子明于十月中派人向杜牧求序,《李贺集》始传于世。

18、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19、雁门太守行作者: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蒸脂凝夜紫。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金色鱼鳞一般闪耀着。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凝结在塞上的深红血迹在暮色中如同紫色。部队行进在易水边,风卷动红旗,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沙场。抒发作者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0、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六、李贺雁门太守行

1、李贺的诗中言语所灌注的“气”不是“百家衣”而是有其独特的特点。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2、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3、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4、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潞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5、在唐代的众多的大诗人当中,要说运用诗歌当中的色彩,李贺当之无愧,我就应该排在第一位。陆游曾经有个评论说,李贺的诗就好像是百家的锦绣衣裳绣在一起一样五光十色,看了之后夺人耳目,你都不能长时间的看一会儿,多看一会儿你头晕目眩。说明它这个色彩特别的浓艳、特别的丰富。

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7、李贺年龄虽然不大,但他一生创作了几百首诗文,这些诗和文章在当时就声名鹊起,蔚为大观,富有特色。当时的人就将李贺的诗称作长吉体,因为李贺字长吉。甚至有人认为李贺的成就甚至能和李白、杜甫相媲美。这都是说明,李贺的声名在当时就普遍的受到人们的重视。

8、黑云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边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着紫气。

9、本文来源于:古诗文赏析gswsx.cn

10、下面我们就来看这首诗:

11、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意:信任,重用。

12、《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3、李贺早慧且勤奋,读古书很多,他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每况愈下的家庭中,努力读书,勤奋写作中度过的。李贺的诗中喜用典用事,且用得自然灵活,信手拈来,也正是他自身积累的结果。《雁门太守行》中引用“易水”、“黄金台”的悲壮典故,描绘低沉衰飒声音与色彩又多是押仄声韵,从而构成作品的悲凉气氛。这悲凉,是诗人意向结构外化的结果。生活积累的材料慧影响到作品的形象外貌,收挫后的体验会产生的特殊的固定效力,深刻的人生体验才构成作品的灵魂。

14、“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唐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15、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3)注释:(1)黑云:喻敌军。(2)燕脂:即胭脂,指塞上的红土,暗指将士的血迹。亦有说指暮色霞光。“凝夜紫”犹王勃《滕王阁序》所云“烟光凝而暮山紫”。(3)黄金台:燕昭王为延揽人才所筑。玉龙:剑的代称。传说晋初雷焕于丰城县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变为龙。

16、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17、雁门太守行作者: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8、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9、“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0、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1、这是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2、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3、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4、形容敌人,那就是黑色,是黑云。形容我军的,那就是阳光,就是金鳞开。形容战士们苦战,战况惨烈的,那就是如塞上燕脂的鲜血,还有凝夜紫,黑紫色。包括临易水也有水的颜色,黄金台上意有黄金的颜色,提携玉龙又有宝剑的那一种寒光。所以我们说一首诗要有一个主题的思想。而要表达好这个主题的思想,诗歌当中的艺术的色彩非常重要。

5、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朱世英则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认为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