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郦道元的三峡
1、略无阙处(略,古义:完全,全部。今义:省略。)
2、本文寥寥150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
4、(生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强行记忆、理解记忆、想象记忆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5、(巴东)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6、郦道元撰《水经注》四十卷。且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7、全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8、③省略句(船)沿溯阻绝
9、体会古人通过赞美雄伟壮丽的锦绣河山表达的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10、从全文看,第④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11、郦道元呢,据我们的家谱记载,就是我的直系祖先。中国人的文化信仰其实是祖先崇拜,但祖先崇拜的本质呢,是先贤崇拜。所以后人都以自己的族姓中有先贤、有杰出者为荣,所以我们介绍自己的时候就会说我姓李,李白的李,对吧?我姓杜,杜甫的杜,像我就会说我姓郦,郦道元的郦,我以我的祖先为荣。
12、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3、随后再写水势减少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个“秀”字来概括,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在作者的笔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把这一时段的山静、泉飞写得十分的到位。不过,特别值得一说的是,郦道元这里写水却又不单单写水,而是再由水再回到山。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来状山,以“怪”来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也呈现出了三峡两岸山岩陡峭、高耸入云、固为一绝的自然风光。这也体现了郦道元作为一个大地理学家独特的眼光。
1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峡
15、全文共四段,是四幅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第一段写山,后三段写水。
16、清荣峻茂(水清,形容词)
17、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18、认真听讲的孩子偶尔成绩好,认真自学的孩子永远成绩好。(王金成)
19、第三段:写春冬是三峡的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20、余秋雨这样说应该有真诚的一面,光从自然景观和语言上着眼,的确再高的才华也很难有超越的余地。如果真这样想,那余秋雨为什么还在写他的《三峡》呢?细读余秋雨不难理解,他心里酝酿着一个办法,一个不同于郦道元的办法,用来写三峡,虽然不可能超过郦道元,但也不至于对郦道元作疲惫的追踪。其实,在余秋雨以前,早就有现代作家,用自己的三峡之文,对郦道元发出质疑乃至挑战。
二、郦道元的三峡中极尽夸张,描写山势雄浑高耸
1、2.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
2、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3、(生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知识、技能、意图、过程与方法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4、我的舞台(我的怀疑我倾吐,我的见解我展示,我的舞台任我舞)
5、幼时随父访求水道,博览奇书,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官之后,仕途坎坷,未尽其才,历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迁冀州长史、青州刺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转河南尹,封永宁伯。执法严峻,拜关右慰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为叛臣萧宝夤部将郭子恢杀于阴盘驿,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
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这篇散文以写景为主,可切分为“写景”类及“散文”类。
8、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9、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10、有时朝发(于)白帝(省略了介词“于”)
11、《三峡行舟调》(HITA&游九州音乐企划)
1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1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三峡自然景观的?
14、宜昌城附近航道(摘自杨宝珊《最新川江图说集成》上二)
15、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6、(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17、白帝:城名,现在重庆市奉节县东边的山上。
18、有些没有注明来源,因为古代著作并没有文献注释系统,并不像今天一样,引用别人的文献不注明来源,就是剽窃。
19、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蔽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就看不见日月。
20、第二段:写夏季三峡的情景:水涨流疾,交通阻断。
三、郦道元的三峡是游记吗
1、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2、袁山松明确指出,多少年来,口传和书面记载,出自一些亲临的人士:从来没有提及这里的山水的美好(“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相反倒是,“悉以临惧相戒”,全都是以可怕相告诫。如果是逼真的,那也是可怕的。而这个袁山松先生恰恰相反: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正是因为这样,《三峡》,或者以《三峡》为代表的《水经注》中的山水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奇峰突起,得到后世的极高的评价,将其成就放在柳宗元之上。明人张岱曰“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袁中郎”(琅環文集卷五)。正是郦道元的成就如此之高,给后世写三峡的作家出了难题。以致余秋雨在《三峡》中这样感叹:“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
5、方法:类读法(全称:类中类文章读学法)
6、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7、主旨:《三峡》是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尽管只有155个字,却写出了三峡七百里的万千气象。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江水流经三峡时的壮观场面,描绘了两岸的景物;山石树木,飞泉哀猿,情景历历如绘,使人读后,宛如身历其境。
8、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巴东:汉郡名,在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11、本文描绘了三峡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峡中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12、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13、句例: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4、按照时间顺序——季节的顺序。先写夏季,再写春冬,最后秋季。因为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有帮助请给好评,谢谢
15、这是一篇描绘三峡之景的游记散文。
16、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7、阅读写作的思维和方法人人需要。(部编教材总主编温如敏)
18、(19)肃:肃杀,凄寒。
19、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
20、由此可见,在时序上将秋放在春冬之后,在情趣上将猿鸣之悲放在结尾,实际上,是反差与递进的统也是意脉的高潮。豪情之美、雅趣之美和悲凉之美乃构成三峡之美的主题的三重变奏。
四、郦道元的三峡原文
1、(生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语调、语气、语速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2、空谷传响(响:回声。动词活用作名词)
3、目的何在?写景是为了抒情,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中。
4、溯:逆流而上(的船)。
5、(不以疾)没有这么快
6、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
7、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8、古文名篇|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体会陶渊明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操!
9、《三峡》是郦道元的一篇文章,描写了三峡的壮丽景色。郦道元的作品是《水经注》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10、(亭午)正午。亭,正。
11、自非亭午夜分(如果,连词)
12、✦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巘:极高的山峰。(巘本身就指极高的山峰,此处用绝表强调修饰)✦怪柏:形状奇特的柏树。✦悬泉: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泉水。悬,悬挂,挂着。✦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漱:冲荡。✦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荣:茂盛。✦良多趣味:的确有很多趣味(趣味无穷)。良:甚,很。
13、郦道元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为关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
14、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1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6、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17、(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
18、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19、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
20、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五、郦道元的三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作者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变现三峡山的高耸。
2、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郦道元在校勘、注解《水经》的时候,引用了很多文献材料补充到《水经》中,有些注明了来源,如:《史记、汉书》。
4、而写“夏水襄陵”江水暴涨。表面上和第一段没有关系,但是这种美,和前面的山之美,有内在的统一性,具体来说,也就是因果关系。因果之正因为江岸狭窄而高峻,江水才容易暴涨,涨到“襄陵”的程度;如果是平原,就是浩浩淼淼,横无崖际的景象了。因果之正因为夏天洪水猛涨,航路不通。一旦有最高当局的命令要紧急传达,也有例外,那就是顺流而下,速度就很惊人:“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和前面所写的江岸之美,是另一种范畴,但其间的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三峡的地形特点蕴含着双重内在的逻辑:江水暴涨,是江岸狭窄高峻的结果;航行如此超凡的迅猛,又是江流暴涨结果。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的妙处,与其说是对长江三峡的景观的描述,不如说是在情调上和朝发暮至,乘奔御风的豪情的对比。郦道元没有直接游历过三峡,这样的增写显然出于想象,长江三峡江流急流(在李白笔下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怎么可能在春冬之际变成“素湍绿潭”,甚至水清到有“倒影”的效果?而到了秋季水竟枯到“林寒涧肃”的程度,看这里的关键词“湍”、“潭”和“涧”怎么可能是江,连河都很难算得上!
6、教材无处不在,生活处处语文。
7、(怎么学)辨析多音字
8、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0、(凄异)凄惨悲凉。
11、猿鸣三声泪沾裳(裳,古义:古人穿的下衣。今义:衣服,包括上衣和裤子。)
12、译句: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觉得快啊。
13、郦道元的《三峡》作者从山水两个方面来写三峡的美丽景色。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最后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14、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两百字的篇幅就描写出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
15、或:如果(也有版本上是有时的意思)。
16、长江之美,美在三峡。虽然郦道元对三峡的描写存在不真实性,但这种“逼真的幻觉”也给了读者一种新奇的阅读体验,让读者从别样的角度感受到了三峡的豪情之美、雅趣之美和悲凉之美。
17、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18、而南朝(齐)和北朝(北魏)可以算作是「敌对国家」,作为北魏官员郦道元,跑去敌国去南朝的腹地——三峡,游山玩水的可能性很小。
19、《三峡》是北朝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写,三峡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
20、郦道元生于官宦世家,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它名义上是以《水经》为蓝本作的注释,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
六、郦道元的三峡
1、(怎么学)阅读能力迁移(去做哥伦布吧,这里的新大陆等着你)
2、第三段写春冬三峡之景。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第四段写秋天三峡之景,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扩展资料《三峡》原文
3、为什么“猿鸣三声泪沾裳”呢?
4、过程:自主探究(自主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5、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6、(哀转)声音悲凉婉转。
7、此篇即节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文题为后人所加。是作者记录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和四季风光所作。
8、主编|过常宝李山姚建彬
9、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0、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生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从主要内容、写作目的等角度生成并解决问题)
12、端(duān)端正嗽(sòu)咳嗽障(zhàng)障碍塑(sù)塑造
13、我们从郦道元笔下的《水经注》中便可领略到“一维”的三峡。峻峭的高山、湍急的江水、幽美的树林以及凄凉的猿鸣构成了三峡的四季。闭上眼,随着郦道元的想象,我们可以在江面上乘船去感受两岸高山所带来的“压迫感”,也可以站在崖边俯瞰汹涌的江流,去感受夏季三峡的壮美。春冬之时的三峡以清幽秀丽著名。身处林中,抬头远眺,山峰上的奇松怪柏引人注目;侧耳倾听,远处传来阵阵水声,是山间飞泻而下的瀑布发出的声响啊!以动破静,愈见其静。秋日的三峡不似北方山中黄叶满地那般萧瑟,却也是凄清的。山路两侧的树叶上挂满了白霜,崖上的猿鸣与江上的渔歌交织,不绝于耳。这一刻,尽显凄凉与悲哀。郦道元对三峡自然风光的描写是生动的,也是别致的,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维”三峡的魅力。
14、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北魏时期酷吏、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幼时随父访求水道,博览奇书,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15、(在秋天)每到天刚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寒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接不断,凄惨悲凉。从空荡荡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6、✦嶂(zhàng):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隐:遮蔽。✦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亭午:正午。亭,正。✦夜分:半夜。✦曦(xī)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17、回清倒影(清:清波。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8、(怎么学)类型阅读(步步设疑,解剖麻雀)
19、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
20、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