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唯美文案68句】

2023-11-12 10:31:42 0 59

一、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1、故事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则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将自己的节操和志向融入琴声,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立于天地之间的心志,像江河一般奔腾不熄的情感,而钟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可谓知其“音”,更知其“志”。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后,“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一行为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者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以为无足复为鼓琴者”,也就是说,世上再没有一个人能像锤子期那样理解自己了,琴弹得再美妙,没有人懂,又有什么意义呢?

2、“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出自唐薛涛《寄张元夫》。

3、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关系,所以将妻故再娶称“续弦”。

4、(2)伯牙破琴绝弦()

5、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6、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

7、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8、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雅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9、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10、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1、少选:不久,过了一会儿

12、太山:泛指大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13、伯牙琴艺高超:“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写出伯牙将自己的情操与志向融入琴声,用琴声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心志,像江河一样奔腾不息的情感。锺子期音乐鉴赏能力极高。他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从“方鼓琴”可看出)“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由衷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可谓知其“音”,更知其“志”。(这也是对伯牙琴艺高超的侧面描写)

14、(汤(shāng)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15、正面刻画子期的句子:钟子期善听/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16、伯牙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泰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不仅弹琴是这样,有才能的人也是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而是等待伯牙然后变成千里马。

17、伯牙鼓琴佚名〔先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18、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9、除了清、淡、中、和、远剩下三个是自己翻译的清:clear(高罗佩翻琴声十六法,下淡、中、和也是)微:(想表示精微的意思)或许imperceptible、sensitive subtle澹:simple ethereal(这个词翻译空灵倒是不错,淡如果是古淡恬逸的淡就不合适了)小辞典作of ancient elegance远:profound(高罗佩翻的幽)或用remote中:balanced正:firm(采坚实之意)平:smooth和:harmonious

20、课文中的“锺子期”,为什么用“锺”而不用“钟”?

二、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六年级上册

1、还有,句中的“听”前面有修饰语“子之”,“之”是标志,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的”(如果“之”是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的话,那就应该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以,句子中的“听”是一个名词,应该解释为“听力”(对音乐的领悟能力)。

2、谓:认为,以为。

3、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不仅弹琴是这样,有才能的人也是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而是等待伯乐然后变成千里马。

4、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六年级上册

5、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6、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7、(注)句中的“操”是“琴曲的一种”,名词。并不是我们常用的“用、拿、训练”之类的意思。

8、A.方(刚刚)鼓琴志在高山

9、轴:画轴轴心轴线车轴转轴

10、(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样高峻。巍巍,高大的样子。若,像。

11、(注: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因钟子期遇伯牙,后人就把遇和伯牙连在一起,称俞伯牙。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

12、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锺子期死,伯牙绝弦不再弹琴。)

13、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和成连先生学古琴。那时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味,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14、斗:dòu争斗dǒu斗胆

15、伯牙鼓琴的中心意思就是,历史上伯牙与钟子期留下了深刻的“高山流水”的典故,彼此之间相知相惜的灵魂精神共鸣。

16、出处: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诵读:靖雯

17、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18、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

19、乎:语气词,相当于“啊”。

20、提示:点击上方"大赞语文"↑亲情关注!

三、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20字

1、《伯牙鼓琴》讲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美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深情厚谊,表现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2、③[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3、(3)“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一行为表现了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

4、伯牙与锺子期、管仲与鲍叔牙、廉颇与蔺相如、元伯与巨卿……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友情故事,令人动容。

5、伯牙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泰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不仅弹琴是这样,有才能的人也是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而是等待伯乐然后变成千里马。

6、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

7、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不管伯牙弹奏甚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绝弦,终生不再弹琴.表明了“士为知己者死”得一种真知己的境界.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8、每当他弹奏时,总是会引来很多人的围观,这其中就包括一个叫做锺子期的人。锺子期只是一个普通的打柴人,但他也听的格外认真。伯牙开始演奏一首叫做《高山》的乐曲,大家都拍手叫好,也有不少人发出了阵阵赞叹声。而锺子期和这些人不同,他走上前,恭敬地说道:“您弹得真好啊!就像大山一样高峻!”

9、没有直接写他遇到知音的欣喜。却写了他失去知音的悲哀。

10、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11、白话文:伯牙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欣赏音乐。在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泰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

12、与考试相关,非仅为考试。

13、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4、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样高峻。巍巍,高大的样子。若,像。

15、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6、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牙鼓琴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开始弹绵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知音难觅~!~!(原文)

17、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18、《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吕氏春秋》一书中有关于伯牙绝弦的民间故事。

19、“知者”的本义是“通晓音律”,一方面可以引申为“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另一方面也可以引申为“志同道合的。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20、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四、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六年级

1、“伯牙绝弦”的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2、好啦,今天的文章到此结束,各位同学们,我们下期再见。

3、C.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拒绝)弦

4、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5、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shāng)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6、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7、再也没有值得自己为他弹琴的人了。

8、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