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氏之子
1、(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通过不同形式的展示读、镂空记忆、给动画配音等方式帮助记忆,最后熟读成诵。只有熟读成诵了,才能真正熟悉文言文的语言,有利于形成语感。对小学生而言,熟读成诵,比抽象理解文言文更重要。拓展阅读同题材的浅显文言文,没有过多讲解分析不求字字落实,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2、细读课文,读懂人物
3、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
4、(6)乃:就;于是。闻:听说。
5、课前谈话,初识文言文。
6、师:这,让你想起谁来了呢?
7、伸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这里的“氏”是姓氏的意思,“之”就是的,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8、师:在这里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9、反应如此之快,难怪说“甚聪慧”
10、哪吒:李氏之子;孔融:孔氏之子;曹氏之子……(辨析:姓与氏的异同)
11、释题:读了课题,谁能说说课文写的是谁呢?相机理解“之”的意思。杨氏之子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
12、(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家禽”为家里的鸟,从而读懂节奏)
13、(1)再读语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4、师:哦,你们觉得杨氏之子除了聪慧外,也是个很懂得礼数的孩子。
15、老师有意不读“未闻”。可以吗?体会同一个意思,拐个弯,就委婉、得体,不失礼貌。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就是此儿甚聪慧。
16、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看看能不能发现杨氏之子聪慧在何处。
17、本组课文描述了杨氏子的聪慧,把杨氏子的稚气和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教导要学会随机应变,考虑再用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
18、拓展资料,推荐阅读
19、默读明意,体会文言意思
20、孔君平拿杨氏之子的姓氏来调侃他,杨氏之马上反驳他。也看出来杨氏之的聪慧。
二、杨氏之子评课
1、第一组:根据“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想象杨氏之子的模样,相貌描写一定要体现出他的聪明。第二组想象场景:“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第三组续写“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提醒主客之间后续的对话,一定要通过对话描写表现杨氏之子的聪慧。
2、用所学方法了解意思,感受言语智慧。
3、生:我读懂了“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意思是孔君平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于是叫儿子出来。
4、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从而婉转对答,使孔君平无语可答了。
5、《杨氏之子》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
6、结果:杨氏之子应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7、为设果,果有杨梅。
8、今天来访的是黄夫子,面对黄夫子的调侃,你改如何应对呢?
9、杨氏之子指的是杨修。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后被曹操杀害,死于公元219年,卒时方44岁。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
10、(读通了古文,根据学习方法的提示自读、猜想,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能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步步晋阶。)
11、环节三:析读课文,质疑问难
12、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3、(师提示)你们看“未闻”这个词,杨氏之子可以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却为什么用否定的方式来表达呢?
14、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15、《杨氏之子》的节奏分段????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6、②预设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君”——尊称(有礼貌)
17、(设计意图:对于文言小故事的阅读,如果只是停留在知其事、解其意的层面是不够的,只有进入语言文字内涵的感悟与运用才是语文课根本性教学任务。故事本身只有一个,而语言却赋予其缤纷的色彩。这就是一个故事值得反复讲、多人讲的魅力所在,也是言语之艺术所在。分成三个层次理解杨氏之子的言语智慧,在一次次颇具深意的分角色朗读中一次次深入理解文本的智慧。不仅让孩子在读中一步步深入了解杨氏之子的智慧,更是让孩子明白言语思维的方向与方式,而这一切的获得都蕴藏在无痕的、有趣的学习活动中。)
18、师:老师查了字典,发现凡是“夫”表达和人有关的,都读第一声,比如——
19、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解释“甚”“聪惠”,提示“惠”是个通假字,并指导写字:惠。
20、师:现在,老师就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杨氏之子的“聪慧”体现在哪里?
三、杨氏之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师:同学们,你们读课文时如果遇到了多音字,一般会怎么确定其准确的读音呢?
2、联系上下文可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有杨梅。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3、我会让学生接着故事的内容,继续续编结局,想一想当孩子的父亲回来,孔君平会对其父亲说些什么呢?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4、拓展说话,原来如此,这么聪慧的孩子。如果来的是黄俊平呢?柳君平呢?学生尝试练习用小古文句式说话。
5、课前玩接话游戏。老师说上半句,学生接下半句。
6、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
7、把握好停顿,现在来完整的读一读——课件出示全文。
8、(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9、指导朗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0、(3)出示课题,引导背诵。
11、生:从孔君平说的话“此是君家果”,他拿杨氏之的姓氏来调侃,他马上就能反应过来了,所以看出来他甚聪慧。
12、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
14、B.让学生畅谈发现后点拨:这组对话体现了辩驳的一个重要方法:“按照其观点继续推敲,发现后面结论是错误的,证明其错误。”“杨梅与杨氏同有一个杨字,可划为一类,是一家人。”这是孔君平的逻辑,由此推出一个结论:“孔雀与孔君平同有一个孔字,是一家人。”这个结论成立吗?“未闻”,没听说过,显然不对,因此,孔君平的逻辑推理也是错误的。双方论辩,杨氏子完胜。
15、孔 君 平 诣 其 父 , 父 不 在 , 乃 呼 儿 出 。
16、学以致用,你们能这样称呼自己吗?你们会这样介绍同学、老师和家人吗?
17、《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3卷。
18、读毕,我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反馈。
19、师:那这能看出孔君平是个怎样的人呢?
20、(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四、杨氏之子选自哪里
1、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五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2、梁国杨氏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十分聪明。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3、师:“甚”是非常的意思。从这一个字就可以读出作者对杨氏之子的评价极高。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甚”来表达强烈的感受。比如:心情很好,如果用上“甚”字,该怎么说?
4、《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原文及译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
5、放入文中同桌之间互读,看看是否能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6、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7、教师范读课文,教师表情幽默,动作风趣,引得阵阵掌声。
8、推敲“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两种停顿
9、下面就让我们用这些方法自主学习这篇文言文,理解它的主要内容。
10、国籍、年龄、姓氏、特点,文言“言简义丰”
11、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2、读孔君平,生读杨氏之子,师边读边加上动作以及疑惑神态,生模仿加动作读书,激发对话兴趣。
1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试讲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倾听,现在,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14、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杨氏之子的人物形象。
15、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风趣与幽默”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中的九岁孩子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谈的经过,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聪慧儿童形象。
16、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17、指名说说课文的意思。
18、生:应声而动是指听到声音就动起来,应声而至是听到声音就来到了。
19、(2)借用“不仅……还……并且……”,说说你对“甚聪惠”的理解。
20、你也想逆袭成为别人眼中的强者吗?
五、杨氏之子听课记录及点评
1、(1)师生写课题:21杨氏之子(提示“氏”的笔顺)(板书:21杨氏
2、让我们把停顿记在书上也记在自己的心里
3、互换一下,你们来读孔君平,我来做一做聪慧的杨氏之子。
4、师:这里的“以”和前文的“其”一样,也作代词,这里指代什么呢?
5、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6、有一天(孔君平诣其父)
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氏之子
8、C.师生对读,同桌对读,辅以动作表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杨氏子应对的巧妙、高明。
9、(7)设:摆放,摆设。
10、关注人物,体会“甚聪慧”
11、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话会有什么反应?能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述孔君平的反应吗?
12、(3)理解孔君平说的话的意思,读懂杨氏之子“会听”
13、正确朗读课文,把握好文言文的停顿。背诵课文。
14、组词:应付,应战,随机应变
15、杨氏之子的妙答杨氏子表现了孩子应有的礼貌,他的语气委婉、机智、幽默而思维敏捷,又表达了“孔雀不是夫子家的鸟,杨梅又怎么是杨家的果”,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16、①出示: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7、师: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有关儿童的文言文,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18、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
19、总结:多有意思的对话,一个玩笑开得幽默风趣,一个接话答得机智巧妙,同桌练一练,看看谁读出他们说话的神态、语气。
20、(1)找出最能体现杨氏之子“聪惠”的语句。
六、杨氏之子
1、课文配有一幅杨梅的插图,与文中“为设果,果有杨梅”相照应。正是这杨梅引发了主客之间一场风趣的对话。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杨梅,并理解是故事中的一个关键事物。
2、师:和人有关的词语里的“夫”都读第一声。所以,明白意思就能确定多音字的读音。
3、这是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上的《杨氏之子》,花了“两课时”,将近两个小时。他上课的主要环节是这样的:
4、拓展延伸,感受风趣
5、引出课题:杨氏之子
6、杨氏之子到底是何许人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我们拿起课本读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7、(2)指名读课题,读准平翘舌音。
8、孔君平从姓入手戏弄孩子,孩子也以姓来还击,而且孩子没有直接生硬地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否定方式“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应答。
9、教师先请两位学生读课文,第一位读得磕磕绊绊,第二位读得比较流畅。然后提问: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通过逐句理解意思后把握文章内容。
10、师:杨氏之子摆放了一盘水果,孔君平不指苹果、香蕉,怎么指的就是杨梅呢?
11、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2、②借用“如果……就……”说说杨氏之子回话的妙处,体会“聪”。(板书:孔雀)
13、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4、纵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从中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