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翻译【唯美文案116句】

2023-11-12 10:17:18 0 59

一、游褒禅山记翻译

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fú)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ēng)道也哉!仆碑:倒下来的石碑。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悲:叹惜。夫:那些,代词。谬:谬误,用作动词,弄错的意思。其:代词,代古书。莫:代词,没有谁,只用作主语。名:说出,指识其本名。胜:尽。也哉:语气词连用,“也”表示论断语气,“哉”表示感叹语气,语气的重点在“哉”上。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此所以……也:这(就是)……缘故。学者:研究学问的人。之:指流传的书籍材料。○“仆碑”照应开头,再用“悲”字领起一段议论,强调“深思慎取”。

2、有穴窈然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3、王安石的散文有较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很重视文章的社会意义,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因而他写文章的态度很严肃,目的很明确。他的散文主要是政治和学术上的论文,无论长篇短制,都结构谨严,析理透辟,语言洗练,以拗折峭劲见称。读他的文章,可以想见他那识见超卓、刚毅果断的政治家风度。他的诗也有一定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4、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5、点拨: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欣喜和懊悔两种情感,哪一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6、https://www.renjiaoshe.com/bubianchuzhongyuwen/

7、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

8、(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学生分小组合作,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l0.人之愈深,其进愈难

10、尽吾志也而不能致者,可以无悔矣.这是作者的感悟,不可懈怠,不能随大流,人云亦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远大的志向.反映了王安石那种百折不回、敢于创新的改革家的思想作风.

11、《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古人观赏天地万物时产生不同心得原因的句子是。

12、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13、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4、往往有得心得,收获,名词

15、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16、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17、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18、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19、部编初中语文教学资源网

20、提问: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二、游褒禅山记翻译逐字逐句

1、距其院东五里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3、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三段,力争全文背诵。

4、游褒禅山记(宋)王安石

5、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6、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7、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今所谓慧空禅院者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8、我按顺序:始舍于其址:代词,指褒禅山以故其后名曰:代词,指慧褒距其院东五里:代词,指慧空禅院以其乃:代词,指华山洞其文漫灭:代词,指石碑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指石碑其下平旷:代词,指褒禅山问其深:代词,指后洞则其好游者:那些其进愈难:无实义其见愈奇:那,指后洞然视其左右:代词,指后洞盖其又深:指后洞则其至又少矣:指后洞则或咎其欲出者:指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指“我”以其求思之深:指古人其孰能饥之乎:难道,加强反问语气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指石碑这是我纯手打的,准确率绝对没问题,希望楼主给我最佳答案

9、“其”宇在文中有二十多处,每个同学迅速找一处,指出它的意义同学更正

10、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11、于人为可讥:对于/是,算得上,动词

1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3、《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虽然有志向,但是也不能实现目标的原因的句子是,。

14、指名学生汇报完成文后练习四的情况(解释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同学们补充订正)

1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6、以上就是游褒禅山记翻译优秀教案汇总等相关教学资源,其他精品资源请至官方网址人教版教师之家www.renjiaoshe.com获取

17、作者从顺序上肯定了“志”的重要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

18、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此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初慧褒和尚墓边的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19、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20、集体朗诵全文,注意语感

三、游褒禅山记翻译简短

1、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2、人教版小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3、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4、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5、这是一篇哲理游记,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游褒禅山记》借题发挥,他要通过游山阐明一个哲理:“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6、人教版初中化学教学资源网

7、https://www.renjiaoshe.com/gaozhongyuwen/bixiu2/31html

8、部编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9、https://www.renjiaoshe.com/xiaoxueshuxue/

10、https://www.renjiaoshe.com/chuzhonghuaxue/

11、解题(简介作者及课文)

1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13、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去掉双重否定(作用是加强论述的力度),就是“三有”:有志(坚定的志向)、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

14、《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朝代)宋

15、https://www.renjiaoshe.com/xiaoxueyingyu/

16、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7、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19、禅,梵语音译“禅那”的省称,意思是“静思”,指佛教徒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物,如“禅师”“禅院”等。“褒禅”指“慧褒禅师”。

20、归纳、整理多义词“道、名、然、其”四个词的义项。

四、游褒禅山记翻译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小结: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第四段中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3、(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4、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诸检察,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游览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由此发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5、课文第一段重点掌握词句。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动,到尽头

7、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8、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9、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10、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

11、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是诵读,诵读成咏方能加深理解内容现在按学习小组(四人)展开诵读,第一小组读完第一段,第二小组接着第二段,依次轮流下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

12、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

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14、本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褒禅山的所见情景展开议论,说明无论治学或做其他事情,都必须有不避“险远”的坚强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严谨态度,才能获得成功。这种思想和王安石一生从政、治学的实践是一致的。

15、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此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初慧褒和尚墓边的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16、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山之、山之、山之

17、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18、(5)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表估计时,译为大概、可能

19、课文第四段重点掌握词句

20、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的游记《游褒禅山记》被收录到我国的中学教材中,由此可见该文在我国的文学地位。至于收录时间,该文在民国时期即被收录于教科书中,具体时间不详,普遍被历朝历代的学者当为不可多得的游记学习!文章开始就介绍褒禅山亦为华山,并轮廓似地说明了该山为什么叫褒禅山的由来,使读者一接触文章就对该山有所了解。《游褒禅山记》的精髓不在于写景,而在于作者在游山过程中所引发出的感慨,具有对人生启迪的意义。《游褒禅山记》是篇不足千字的短文,何以流传千年?除了文章自身优秀而外,它从一件事中感慨出来的人生思索,让人受益不浅。景色在于远险,要观到真正的美景,不远足,不涉险是不行的。

五、游褒禅山记翻译古诗文网

1、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3、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4、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5、《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体的论文,阐述两个观点,一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以赴;一是古书不存,学者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文章以游山为喻说明无论治学、立业都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意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本文的结构谨严,可以从前后叙议的紧密联系,行文的上下呼应和写法上曲折、起伏方面去体会。

6、(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更能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的原因

8、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说“花山”的字样。如今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9、ATriptoBaochanMountain/WangAnshiofSongDynasty

10、(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件,印发《游褒禅山记》课堂练习。

1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12、“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3、发放课堂练习,学生完成

14、《游褒禅山记》中在作者看来,对于虽然有志向和力气却不能实现目标的事情,自己与别人的看法是,。

15、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16、因为余之力尚是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根结在于他的意志不坚定。

17、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

18、《游褒禅山记》宋代:王安石(节选)

19、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0、(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不平常;今: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六、游褒禅山记翻译

1、(7)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说出,说明,动词。

2、(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4、后世之谬其传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5、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6、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8、他的作品辑为《临川先生文集》,共100卷。

9、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10、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11、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12、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

13、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14、火尚足以明也形→动,照明

15、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16、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动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