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圣杜甫
1、当然是耒阳!理由如下:
2、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3、杜甫的《望岳》一诗,脍炙人口,让人们印象深刻,大多数人都能朗诵出一两句来,尤其是最后那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这个“会”字,却让学者们发生了一些小小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会当”是“一定要”,因而推断杜甫并未登上泰山,有的学者则认为“会当”字是“必然”,因而推断杜甫一定登上了泰山。
4、杜甫最经典的15首诗,首首经典,脍炙人口。
5、“会当”引争议写《望岳》时未必登上泰山
6、盘飱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7、在人生中最艰苦的岁月里,杜甫用他的诗歌创作,守护着时代和人民的历史,被后世人称为“诗史”。
8、读史每日7点,文化早餐
9、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10、清代文学家赵翼在《题遗山诗》中写道,“国家不幸诗家幸”,安史之乱,是大唐国难的开始,同时是杜甫辉煌人生的起点,从755年开始,到770年离世,杜甫很忙,创作诗歌超千首,偏偏都透露出杜甫的爱国之情:
11、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12、时势造人,人也能造就时势。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生存在不同的时代,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来缔造。
13、然而,与李白的相遇是短暂的。天宝四年(745年)秋,李白打算重游江东,但是杜甫决定去长安,于是他们便在充州分道扬镳,却没想到这一分别就是永远。
14、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15、事业上,由于当时把持朝政的中书令李林甫,害怕新科及第的文人不受自己管制,于是操纵了一场科举考试,一个考生都没有录取,并且事后上表蒙骗唐玄宗,美其名曰“野无遗贤”,也就是祝贺朝廷已经揽尽了所有的贤才,民间没有遗漏的能人之士了。
16、他并不在乎这个结果,依旧自信满满,回到旅途,整理心情,24岁的他在泰山写下一首名诗:
17、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扩展资料:杜甫在书法的创作观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从记载来看,他的书体以楷隶行草兼工,整体以意行之,赞赏古而雄壮,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等内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家了。
18、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9、艰巨: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20、如早期杜甫的名作《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站在时代这个巨人的肩膀上,俯瞰整个繁盛的唐朝,这一时期的诗作有着鲜明的盛唐特色。
二、诗圣杜甫简介
1、他仰看着群山,看到山上还有乌云,还可能继续下雨,不由得大声疾呼:
2、成为人们最为熟悉的写泰山的诗
3、八年的战乱,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曾经写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4、而经历过盛世的杜甫,看到这样的景象,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不愿看到国家四分五裂,他渴望和平,因此他写下千古佳唱:
5、《新观察》第2卷第1期1951年1月10日
6、“预约回看”你喜欢的节目
7、约1282年前(唐开元二十四年),25岁的杜甫在齐鲁大地游历,创作了一首咏泰山的诗歌《望岳》,成为人们最为熟悉的写泰山的诗。
8、所以杜甫在他晚年诗作中多次提及“十年”,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乾;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9、在回忆李白时,杜甫对李白的诗作表现出极高的钦佩,认为没有人比得上他:
10、行万里路孔孟文化吸引山东一带游历
1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2、因为自己曾低入尘埃,所以懂得在尘土中前行是怎样的感受,因为自己颠沛流离,所以更懂得流离失所之人的感受,所以更想让与自己类似或者比自己还惨的人过上安乐的生活。
1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4、公元760年春天,49岁的杜甫在朋友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15、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16、这一年,睿宗李旦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将帝位禅让给太子李隆基。玄宗登上帝位,凭着他的远见抱负励精图治,使唐王朝蒸蒸日上。
17、王伟告诉记者,杜甫并不是只来过一趟齐鲁大地,他一生曾两次漫游山东。第一次从开元二十四年到二十八年“放荡齐赵间”。第二次是天宝三年到四年,时间稍短些。开元年间,充州是杜甫父亲任司马的地方,济南是文人荟萃的文化名城。杜甫在这两个地方均生活了相当一段时间,并留有诗作。泰山处济南、充州之间来往必经泰山脚下。因此,诗人有条件几经泰山,有机会望泰山,也曾在一个深秋的日子里登上泰山之巅,在日观峰上翘首四望。
18、杜甫气的路都走不稳,他受不了,要离开长安。临行前,他想起经常提携自己的尚书省左丞韦济,给他写了一首长达220字的告别诗——《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
19、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20、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三、诗圣杜甫时空对举的诗
1、富书部首次招聘,部长大人等你来
2、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3、赤子之心:身居草堂,心怀天下
4、当一个人心中有信念的时候,也许这种力量,足以对抗整个世界的苦难。
5、这一阶段,他和李白非常相似,一样的潇洒,一样的豪放。
6、唐朝的读书人,在青年时代往往会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漫游时期,漫游的目的,说白了就是给自己的生活找条出路。
7、(4)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8、和李白一样,杜甫对酒的喜爱也到了痴的程度,他每每回忆起与李白饮酒吟诗的情景时,不禁感到李白就是那天上的仙人,因此他曾这样写道:
9、安史之乱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给予了杜甫大量创作的灵感,或是说他的创作是基于对民生社会的观察,并将自己高尚的品德融入其中,引发了后人强烈的共鸣。
10、也就在这一时期,因为生活相对的较为悠闲自在,杜甫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格律最为严谨的七律这一种体式之上。他从各方面对这一种尚待开拓的诗体作各种实验,从而奠定了七律的基础。也由于他这种“晚年渐于诗律细”的工夫,他也就被后代尊为“律圣”。
11、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12、博文|通识|知古|鉴今|有品有趣
13、因为《望岳》一诗看起来五言八句很整齐,颈联、颔联对仗,押韵又很严格,所以很多人将杜甫的《望岳》看做是一首五言律诗。但王伟说,《望岳》并不是律诗,因为这首诗平仄相对不严格,特别是“岱宗夫如何”、“荡胸生层云”两句,末三字为“三平调”这绝对不是律诗的特点。“古体诗既可押平声韵,又可押仄声韵,而律诗只能押平声韵。《望岳》诗,押的是仄声韵,这也是不符合律诗的要求。所以说,《望岳》虽然形式上很像是律诗,但它却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
14、美国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和哲学家,被誉为“垮掉派教父”。
15、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16、至德二载(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
17、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18、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9、《悟空传》中说: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
20、在第一首诗中,他对鸬鹚的“乐得其所”有一种欣慰之情,在第二首诗中,他欣赏小鹅儿的可爱与淘气,好像它们也都具有人性一样,充分体现了“民胞物与”的胸怀。这种胸怀甚至扩展到他所住过的房子。当他漂泊于梓州、阆州之间时,他常常想起成都的草堂,有一次写了《寄题江外草堂》,还有一次派弟弟杜占回成都“检校”草堂时,特别交待杜占“鹅鸭宜长数,柴荆莫浪开”。当他终于回到草堂时,他连续写了《草堂》、《题桃树》、《四松》、《水槛》、《破船》诸诗来表达他与草堂重逢之后的复杂感情。
四、诗圣杜甫圣在何处
1、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点。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驰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域宏阔深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宛若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巨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雄伟,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实在不足为过。
2、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3、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虽然他们长别二十年,但是经历过沧桑巨变的他们能够短暂的相聚,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4、邮箱:tsgzs0538@1com
5、先祖们的文韬武略,家族传承的儒学熏陶和信仰,在杜甫的心里悄悄种下了一颗种子,那是为祖国的大好河山鞠躬尽瘁的高远志向,也是一生用生命坚守的理想。
6、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7、这样的别离,杜甫在晚年还经历过一次。代宗大历五年(766年),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与同样流离失所的老友李龟年重逢,李龟年是玄宗时期的宫廷歌唱家,他们曾频频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相见,于是杜甫怀着无比的感伤写下:
8、巴人困军须,恸哭厚土热。
9、从此,他的诗歌,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与雄壮,扩展为人民的喉舌,开始用满腔的悲愤,讲述那些被奴役的人民的故事。
10、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11、《新观察》第2卷第10期1951年5月25日
12、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
13、政府派严武为成都尹,到成都后,他常常拜访杜甫,两人时常欢聚一堂,喝酒聊天,十分惬意。除了老友重聚的欣喜,更让杜甫开心的是,在严武的管辖下,人民的疾苦得到了解脱。
14、他对后世的影响就如他自己所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对我们的影响,早已在潜移默化之中融进了我们文化的精髓中了。
15、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16、转眼到了40岁,杜甫仍然一事无成。没有办法了,他只好蹭热点:唐玄宗举行了三场重大活动,杜甫便接连创作了三首对应的赋,唐玄宗觉得马屁拍得到位,命杜甫待制集贤院,获得当官的资格。
17、诗圣杜甫,诗仙李白。与李白的飘逸仙气不同,杜甫多写家国天下之作,诗风沉郁,诗有“诗史”之美誉。在中国的传统中,认为是正道之诗,大道之诗。而孩童启蒙,不可用李白(怕学浮躁了),可以学杜甫。个人认为,在诗歌上,李白更近天才天成之气,而杜甫集历代之大成,勤修苦练,终成民族的大诗人。用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比喻,则像郭靖。一隅之见,实在浅薄。
18、喜欢的朋友一定要点在看哦!
19、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0、自此以后,杜甫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他四处漫游,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整日游山玩水,正是因为如此,有人说他是纨绔子弟,那些富人所拥有的习气都能在杜甫身上看到。可是,又有谁明白他心中的苦楚?又有谁能够知晓他心中的鸿鹄之志?
五、诗圣杜甫电视剧
1、可是,他最终还是没有回到故乡,安史之乱还没有彻底结束,到处兵荒马乱。他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更改路线,有家不能回,最终死在了一条小船上。
2、有人说: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杜甫的童年正是这般幸福的模样。
3、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
4、我认为是平江(岳阳),理由如下:
5、对于立心天地、立命天下的人来说,自身的苦难,在信仰的坚守之下,也许真的没那么苦。
6、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7、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8、杜甫被称为“诗史”,他有大量的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杜甫还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9、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10、《新观察》第2卷第3期1951年2月10日
11、当他心疼妻子在饥寒交迫中抚育儿女时,他写道:
1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13、“杜甫的《望岳》,虽然只有一首,却已经把目光由阴森鬼府转入了对神秀山川的自然审美,促成了泰山诗创作主题的转向。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杜甫的《望岳》诗是把泰山从鬼魂、神仙、封禅的迷雾中解放出来的―一个标志,是泰山风景诗的开创性的作品。只有他第一次洗去了固有的偏狭观念,还剩泰山自然美的本色。”王伟说。
14、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
15、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6、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1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8、叛军一路攻进长安,原本繁华不可一世的长安城在顷刻间变得萧条零落。辉煌不再,任凭雨打风吹去。
19、这种特质表现得最明显的是他对人的关怀与同情。他写得最好的诗之一就是他对朋友和兄弟的怀念作品。几乎他的每一个好朋友,他都写过真挚动人的诗作。譬如对于他的患难之交郑虔,他在送别时就写过这样的句子:
2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六、诗圣杜甫
1、“诗圣”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杜甫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当往事涌上心头,记忆的阀门便一下子被拧开。人生究竟能有多少次相聚?每一次见面都来之不易。然而友情的温度还未升起,便又到了离别的时刻。世事的沧桑让杜甫感受到无限悲凉,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
5、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6、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7、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8、这次科考让杜甫明白,那个朝堂终究离自己遥远。杜甫一改以往乖乖公子的形象,将圣贤书抛诸脑后。
9、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0、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
11、杜甫的一生多舛困顿,然而他却时刻带着向善向上的力量,饱含对祖国河山安泰的希冀,对黎明百姓苦难的悲悯,用1400多首诗歌,把心中的怜惜,化为一个圣者对天下苍生的大爱,承载一千多年来炎黄子孙昂扬的精神力量,生生不息。
12、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13、庆幸自己已见过了些许生活的风浪,当我把目光覆盖至杜甫的一生时,才终于读懂了杜甫对人生信念的坚守。
1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5、杜甫的满腔热血和心中的希望之火,从未熄灭,而好友严武的到来,更让他欣喜不已。
16、杜甫忧国忧民,心怀苍生。在战乱中,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每到一处,他所见到的都是战争过后的荒凉。为此他忧心忡忡,渴望有一天能报效国家。
17、回顾杜甫的一生,他经历了盛世,经历了国家衰败,经历了战乱。他的人生和他的诗集可以看作唐代末期的历史缩影。
18、随着安禄山起兵,唐王朝四分五裂,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次叛乱中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家庭在战乱中流离失所。
19、创作了一首咏泰山的诗歌《望岳》
20、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1、对杜甫来讲,现实政治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构成他感情波动的核心要素,这样的诗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杜牧没有诗什么的称呼.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来源: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甫,诗圣杜牧没有诗什么的称呼.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来源: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4、杜甫带着全家由秦州往同谷,在雨雪泥泞中跋涉。
5、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6、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也是一个生存艰难、不断折磨人心的时代,唯有坚定的意志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7、偷来的,送给你。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豪,刘禹锡;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囚,孟郊。
8、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9、前半生的诗圣杜甫,与诗仙李白及其相似。却在命运的推动下一步步变成了少陵野老。
10、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2、杜甫对李白是崇拜的,将李白的诗赞扬到非常高的位置,那个位置无人可及,他认为李白的诗作能惊动上天入地的鬼神:
13、如果不是跟朋友具有非比寻常的交情,谁能够讲得出这么痛切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