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枫桥的钟声
1、《使至塞上》的全文如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里还没有孤寂。
3、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4、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5、听王老师的课很有意思,很有趣,学生放松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古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听课的教师也放松,在津津有味中感受语文的诗意教法。
6、“枫桥的钟声”出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原诗:《枫桥夜泊》唐代: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释义: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扩展资料: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张继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秋天的夜晚,泊舟苏州城外枫桥。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枫桥夜泊》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
7、《使至塞上》出自唐代诗人王维,原句:
8、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9、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10、金阊西来带寒渚,策策丹枫堕烟雨。渔火青荧泊棹时,客星寂寞闻钟处。水明人静江城孤,依然落月啼霜乌。荒凉古寺烟迷芜,张继诗篇今有无。
11、接下来王老师播放了邓伟标的《空》这首音乐,把这节课推向了一个高潮。
12、明月从古照到今,一代代文人墨客的愁眠也从古时延续到今日,寒山寺的钟声也从古鸣到今。明月,钟声,愁眠还将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传下去,这就是经典,也就是文化。诗讲到这里结束了,全场师生情不自禁鼓掌,王老师再三说:“不要掌声,不要掌声。”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那钟声,似乎还在课堂上空回旋,还在每个人的耳边回响,循环往复,永远不会结束!
13、在网上看到,寒山寺的钟声相当特别,在每天子夜23:40开始响起,均匀响108下。最后一声,恰合午夜与凌晨之瞬间。按照佛家的传说,每一个凡人众生在一年中有108种烦恼,只要闻到钟声便可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
1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5、枫桥的钟声出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大漠的孤烟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
1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7、陆游的诗句: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18、接下来,王老师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枫桥夜泊》的这种独特的感觉。
19、忍不住,实在忍不住,就来做一次搬运工吧——
20、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枫桥的钟声相关的诗句
1、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2、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象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3、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4、张继《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望采纳!
5、明·文徵明《姑苏十景册·枫桥》
6、(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7、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8、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9、由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分别想到了张继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和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0、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11、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张继休息,睡觉的时候,那么他睡觉了吗?
12、枫桥的钟声指的就是寒山寺的钟声。此外,还有代表客在异乡而思故乡的情愫在里面,并不仅是钟声本身的蕴义在里面。近代以来全国各地多有人及日本多有游客除夕夜到此听新年的钟声,成为美谈。
13、《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14、随着孩子们的注解,这首诗完整地呈现在黑板上了。
15、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6、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満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的钟声指的就是寒山寺的钟声
17、这种熟悉的感觉,这种亲切的滋味儿,就是经典的魅力,就是文化的力量。
18、不改前朝路,犹闻半夜钟。
19、作为张继来说,当时的唐朝刚刚经历过安史之乱,自己也在科考中名落孙山,夜晚来到苏州城外,看到这眼前的景象,不禁联想到了自己,借景消愁愁更愁。
20、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三、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相关的诗句
1、为什么这首诗会给你这样的感受?学生默读批注在书上。然后王老师以“张继睡了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到了这首诗的诗眼“愁眠”。围绕着“愁眠”,一步步引导学生说出张继睡不着时看到听到的景物。因为“愁眠”,漫漫长夜中,张继看到那缓缓升起又沉沉落下的月亮,那幽暗恍惚星星点点的渔火,那江边盘旋无声飘落的枫叶……因为“愁眠”,张继听到那沉沉夜幕中传来的乌鸦阴森凄凉的啼叫,那夜半从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学生在无尽的联想与想象中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一千多年前寒山寺外张继的小船上,无尽的愁绪油然而生。
2、王老师又出示了清朝王世祯的诗句:
3、从这样的一个开场就不难看到,王老师已经把张继《枫桥夜泊》中的钟声,放在了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夜空中来阐释,已经当成了一个课程来进行。
4、王老师指着黑板上的整首诗,继续引领着大家往下行走: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
5、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6、千年的钟声似乎仍在耳边回响,“这就叫经典!这就叫文化!”这是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的结束语,那富有穿透力、直抵人心的声音仍在耳边回荡,如余音绕梁……
7、 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
8、作曲家王建民根据此诗创作的古筝曲《枫桥夜泊》,则以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为基础,并采用了独特的技巧和方法,紧紧围绕着一个“愁”宇,使作品既有古朴典雅的意境,又有现代音乐作品的时尚,体现出了当代人对诗歌这一传统艺术的尊重、理解和创新。
9、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10、枫桥夜泊/夜泊枫江作者:张继(唐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1、王老师的课如诗般隽永,如画般美丽,如歌般动听。真是天衣无缝、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从中我看到了他对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梦想。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应有这样朴素而又远大的教育理想:传承经典,传承文化。
12、在学生诵读时,王老师反复引导,引导学生说出对钟声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出感悟。而后老师和学生对诵,诵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增加诗的感染力。
13、在这里,诗人说每一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张继。
14、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15、一系列问题问下来,黑板上只剩下愁眠和钟声两个词语了。
16、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17、回归文本,升华诗意情感美
18、一层一层地伴随着诗人的愁眠。
19、枫桥夜泊唐朝: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0、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四、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我想到了张继的诗句
1、王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个语段训练:
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的中国文人们,常喜欢寄情于山水,特别是在现实中遇到了困境之后,往往喜欢在山水之间寻找寄托和慰藉。
3、《使至塞上》的全文如下:
4、这是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这是一种无声的物我相容的境界,这也是一种以我观物的审美感受。
5、在音乐声中,学生们开始进行想象写话,让自己化身为钟声,对客旅在外的张继诉说一些什么?
6、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7、假如请你选一个词儿来形容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会想到哪个词儿?
8、这下子,学生都找到了“愁眠”两个字。
9、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10、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11、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2、听王老师的课就像是欣赏了一场古诗的盛宴。现代的陈小奇、清代的王士祯、明代的高启、元代的顾瑛、宋代的陆游,都因张继而来,都因张继的钟声而来,都因张继的愁眠而来,这钟声敲响了千年,这愁绪渲染了千年!
13、张继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带着百官逃到四川,许多士人则纷纷到政局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避难。这首诗就是张继在江南避难时所作。
14、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15、张继的确是在姑苏城外听到了夜半钟声。这虽然是个无关紧要的小问题,但却能够就此解开疑惑,并不失为有益的探讨。
16、这时候,寒山寺的钟声又响起,王老师在钟声下画了几条波浪线,水波之上,钟声伴着愁眠。
17、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19、金阊西来带寒渚,策策丹枫堕烟雨。
20、这样一个问题,王老师就把学生从整体感知转向到细读赏析的路上来。
五、枫桥的钟声巴山的雨
1、整堂课中,王老师的读中悟,读中品更是值得回味。生自读、师生配合读、配乐读,读后发问,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升华,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感受经典,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给予我今后的诗歌教学指明了方向。
2、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
3、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是寒山寺的钟声。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4、有了整体感知,才可以走进这首诗歌的内部,才可以走进诗人张继的灵魂中去。
5、尽管,你跟寒山寺、跟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但是你会觉得,那枫桥就在你的眼前,就在你的心中,是那样让你感到熟悉,那样让你感到亲切。
6、槐市歌阑酒散,枫桥雨霁秋残。旧题犹在画楼间。泛湖赊看月,寻寺强登山。比陶朱心更懒。“大漠的孤烟”出自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枫桥的钟声”出自张继的《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的钟声出自《枫桥夜泊》
7、情景一:新年刚到来时,宽阔的广场上,洪亮的钟声就响了起来,这声音与其说在天空中远扬,不如说在人们的心里敲响.因为人们都在想:如何把新的一年过得更好?情景二:张继《枫桥夜泊》中描写的寒山寺的钟声,在茫茫的夜空中由远而近地"飘落"到一个人的心里.
8、地凉汀月皎,村迥水烟浓。
9、枫桥的钟声是出自: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枫桥夜泊①(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姑苏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④。大漠的孤烟,出自唐朝王维的〈使至塞上〉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0、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