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唯美文案73句】

2023-11-09 09:33:27 0 59

一、张岱年

1、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讲“知行合一”,知是认识,行是实践。知行合一即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是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的唯心论是错误的,但“知行合一”还是正确的。应该承认,“知行合一”是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研究学问,应该从实际出发,最后更要以实践加以检验。自然科学以实验室的实验为依据,社会科学的实验则复杂得多。

2、我在会场没有见到方立天先生。方先生,是张岱年先生的及门弟子,其重要著作《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就是借鉴、学习、继承张岱年先生的学术精华,并有所发展、有所前进的一部著作。1990年代后,方先生将更多精力投入佛教哲学研究,我来到人大不久,方先生的巨著《中国佛教哲学》即正式出版。当时有一个规模较大的出版座谈会,时任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的程天权教授到会祝贺,盛赞这部书是一部原创的高水平著作。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代初,方立天先生协助张岱年先生编纂了一部《中华的智慧》,这部作品,借鉴罗素的《西方的智慧》的学术理念,是面向大众的一部高层次哲学史普及读物,上海人民出版社曾印过两版,但也绝版二十多年了。

3、前堂石坡的果子松、牡丹、芍药;后厅池塘的奇峰绝壑;卧房槛外的沟壑;园后水阁的小河、灌木、禽鸟。

4、《周易大传》提出:“能止健,大正也。”据高亨考证,“能止健”当作“健能止”,“能”读为而。“健而止”即强健而不妄行,可止则止。《周易大传》认为,强健而不妄行,不走极端,是大正即最合乎中道的品德。《文言》认为,“乾”的品德就是这样。“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乾”的品德是刚健而又不过刚,是最理想的品德。这里所谓“中正”,即孔子所谓“中庸”。刚健而中正,《周易大传》称为“刚中”。《彖传》说:“刚中而应,行险而顺”,用刚健而中正的态度对待险恶,能吉利而无灾祸。

5、分析不是张岱年在《中国思维偏向》中指出的中国传统思维特征.张岱年(1909-2004年),曾用名宇同,别名季同,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于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后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0年后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6、大家都知道“点石成金”的故事。“点石成金”的故事,就是说明方法的重要。我们不能“点石成金”,但是应能“披沙拣金”。沙,就是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我们研究传统文化,就是要从这些“沙”中淘出金来——筛选出其中的精华。而“披沙拣金”需要有一定的方法,这些方法也就是治学的门径。

7、此外,思考还要培养灵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是灵感忽然到来。但是,灵感不是无缘无故来到的,灵感到来的基础仍是艰苦的努力。这就是郭老所说的“一分神来,九分汗下”。

8、张申府(1893年至1986年)名崧年,张岱年的哥哥。河北献县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9、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纷繁复杂的理论问题梳理为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三大类,,分别阐述各个重要哲学问题的源流发展,进而探求中国哲学之内在的条理系统。

10、我的学术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一中国哲学史的阐释,二哲学问题的探索,三文化问题的研讨。

11、张岱年(1909-2004年),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于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后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0年后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12、追求真理,要做到三个“真”字,即“真情实感”、“真积力久”和“真知灼见”。

13、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14、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15、作者李心田,这是一部较优秀的儿童片,它以在30年代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为人物中心安排情节,设置矛盾,体现了主人公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将他爱憎分明、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刻划得比较突出。

16、《青春之歌》正是以"一八"到"一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17、1935-1936年,张岱年写成五十万字的《中国哲学大纲》,以哲学问题为纲,分别叙述其源流发展,以显出中国哲学的系统条理,其较高的学术品位为学界所公认,至今仍是中国哲学专业的必读书目。

18、天教硕德享清闲,不为征车喜动颜。同治朝征师孝廉方正,分发江苏知县,辞不就。研研一心贞介石,优游册载卧空山。草堂逸老风情远,布褐书生面目还。小子年来思学步,难将尘俗涤胸间。

19、第三是真知灼见。“灼”的意思是明确,像火光照耀那样的清楚。做学问要能够得到一个明白确切的见解,才算是真正的学问。

20、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的调查与鉴别|入门

二、张岱年

1、我们现在的历史任务是创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化,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长短得失,是完全必要的。(本文是张岱年先生为傅永聚、韩钟文总编的《二十世纪儒学研究大系》所作的代序言)

2、张:我认为世界还是辩证唯物论,辩证法是很正确的。(先生在上中学时就对宇宙和人生感兴趣,就已经开始思考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大问题,如此看来,这也是先生后来能够成为国学大师的原因之一吧。)

3、从上可以看到,张岱年从宇宙论和人生论两个视角对董仲舒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价。这些总结和评价不仅独到,而且深刻。

4、少年时就立下了学术救国之志,深入研究古代哲学典籍;②民族危难之时,提出确立勇猛宏毅的哲学以应付危机;③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有深刻的认识,坚决不与敌伪合作,保持民族气节。

5、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是清华大学的校训解释,它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6、(13)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四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

7、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国学大师,他终生勤勉,致思学问,造福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堪称一代学人楷模。

8、(8)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三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

9、问:那时候都想些什么问题呢?

10、附人名、书篇名索引。

11、士节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观念,自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在历史上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今天依然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12、先秦时代,儒道两家曾有关于刚柔的论争。与儒家重刚相反,老子“贵柔”。老子提出“柔弱胜刚强”(《老子》三十六章),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他以水为喻来证明柔能胜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老子贵柔,意在以柔克刚,柔只是一种手段,胜刚才是目的,贵柔乃是求胜之道。孔子重刚,老子贵柔,其实是相反相成的。

13、儒家仍然宣扬和的观念,《周易大传》提出“太和”观念,《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这所谓太和指自然界万物并存共育的景况。儒家认为,包含人类在内的自然界基本上是和谐的。《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正是儒家所构想的“大和”景象。

14、要想研究学问,首先必须明确研究学问的目的。我们研究学问,是为了追求真理——为祖国、为人民而追求真理。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在研究的过程中,发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自己的共产主义觉悟。

15、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16、知识分子的天然职责,不但在于传承学术薪火,而且在于传承民族精神在沉淀中最丰厚的精华,传承历史与民族的良知。特别是身处混乱不堪的年代,在奴隶主可以无限地施加淫威而奴隶快乐地伸出舌头舔舐脖子上的绞绳的时代,知识分子更是坚定的清醒者与不屈不挠的批判者。他们以坚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砥砺自己的情操和品格。越是沧海横流,越是如此。

17、手订铅印本《中国哲学大纲》,书名由张岱年先生亲手题写

18、参照家藏手稿重新编订校勘

19、该书讲述了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共产党员在渣滓洞和白公馆中,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前,敌人却是一筹莫展,一败涂地。

20、展开全部A试题分析:材料中的“阳明先生”即王阳明,其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而天理在人的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故选A。点评: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本题还可以这样考查:禅宗语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此主张类似的古代思想家是(D)A.孔子的仁恕学说B.朱熹的理学C.董仲舒大一统主张D.王守仁的心学

三、张岱年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表现概括为

1、我亲睹张岱老风采,是因参会的机缘。2002年秋,我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攻读硕士学位,大概是在11月份,人大成立孔子研究院,并在逸夫会议中心举行隆重的成立大会,人文学院的研究生都要去现场。那一天,不少著名学者前来捧场,记得有汤一介、成中英、牟钟鉴等先生,当然张岱老也在受邀之列。已退休多年的原国务委员谷牧,也出席了开幕式。谷牧同志1984年就担任了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名誉会长,1994年,他更当选为国家儒学联合会的会长,他曾明确指出,他对孔子基金会的工作“管得多些”。

2、问:在别人眼里您小时候有什么与众不同?

3、《礼记·儒行篇》论士人的节操云:“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在这之后,可杀不可辱成为历代知识分子所遵循的主要操守。在消极方面,可杀不可辱;在积极方面,便是“以天下为已任”。《世说新语·德行篇》:“陈仲举(陈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李元礼(李膺)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已任。”这种以天下为已任的态度影响深远。范仲淹宣扬“先天下之忧而恢恢,后天下之乐而乐”,即自任以天下之重。这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心与历史使命感的积极态度。

4、除读书外,对于哲学问题,我们还要进行独立思考,要学会读“无字天书”——即考察客观实际。读书时,要能心知其意;思考时,要能掌握时代的脉搏,了解当前的实际问题和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在进行思考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5、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不能光读中国的古书,还必须读一些西方哲学的著作,西方古典哲学方面的著作,最重要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里特的著作;近代哲学家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休谟、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著作。

6、1963年3月,沈阳军区《前进报》编辑董祖修把一份雷锋日记的完整件随身带到了北京,和总政宣传部的相关人员一起核实雷锋日记。1963年确认了《雷锋日记》的初稿。1963年4月,《雷锋日记》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7、张岱年认为,董仲舒讨论了人生的三个问题,包括义与利、自然与人为以及情的问题。

8、总之,《周易大传》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中、及时、通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以刚健为中心的宏大的生活原则体系。由于《周易大传》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孔子所作,这些思想的影响很大,在铸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起了很大作用。(本文节选自北京大学出版社新书《中国文化精神》)

9、纵观董仲舒研究史可知,张岱年的董仲舒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民国时期,他率先发掘董子的辩证法思想,更在《大纲》一书中系统呈现其整体思想面貌,进而立足新唯物论的立场加以评析,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研究虽带有时代烙印,但在有些问题上也不乏值得回顾的见解。

10、问:有人说你“思考哲学问题,常至废寝忘食”,是真的吗?

11、(6)张载.张载集(M).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2

12、首先要有真情实感。要满怀一腔热爱真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真实情感。做学问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而不是为了自己装点门面,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

13、该书所记为作者本人晚年的回忆录。其对浙东一带明末时期的社会风貌有生动的反映。其中如旌阳戏子在绍兴演出惊险的目连戏,以及彭天锡、朱楚生等昆腔、调腔艺人演出情况之记载均属罕见的戏曲史料。作者张岱(1597—1689),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四川人,后寓居浙江杭州。该书对明末调腔、目连戏的演出特点,及一些专业或业余演员的表演艺术均有生动的描绘及精辟之评论。其在《自为墓志铭》中还称自己是“好梨园,好鼓吹”“夺利争名,甘居人后;官场游戏,肯让人先”,反映了他对戏曲爱好之深。

14、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

15、学术有许多门类。简言之,有哲学,有人文社会科学,有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又分许多学科。学术的总目的是追求真理,追求对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正确认识。各门学科各有一定的方法,彼此不同;但是各门学科也有一些基本方法是彼此相同的。一切学术的基本方法可以说有三个,一为思与学的统二为知与行的统三为述与作的统一。

16、老子亦讲“和”,《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又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都肯定了“和”的重要。但是老子冲淡了“和”与“同”的区别,既重视“和”,也肯定“同”。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这“和光同尘”之教把西周以来的和同之辨消除了。

17、以上所谓“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都是用的旧有名词。如果采用新的术语,“天人合一”应云“人与自然的统一”,或者如恩格斯所说“人与自然的一致”(《然辩证法》1971年版本第159页)、“自然界与精神的统一”(同书第200页)。“以人为本”,应云人本主义无神论。“刚健自强”,应云发扬主体能动性。“以和为贵”,即肯定多样性的统一。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精湛思想,亦即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所在。

18、(1)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一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

19、这以人为本的思想,后汉思想家仲长统讲得最为鲜明。仲长统说:“所贵乎用天之道者,则指星辰以授民事,顺四时而兴功业,其大略也,吉凶之祥又何取焉?……所取于天道者,谓四时之宜也;所一于人事者,谓治乱之实也。……从此言之,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不其然与?”(《全后汉文》卷八十九)这提出“人事为本”,可以说是儒家“人本”思想最明确的表述。所谓以人为本,不是说人是宇宙之本,而是说人是社会生活之本。

20、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更是必读书。此外,现代哲学家如罗素、穆尔、怀特海、柏格森、尼采等人的著作也值得一读。

四、张岱年说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1、大体上说,“三观”趋同一致,比如说人心向善,比如说善恶有报,比如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等等。所谓“三观正确”指的是“三观”的趋同性。

2、张:(听后连连点头)是这样,我从十几岁时就这样,如果有问题没想清楚或是没有想出答案来,就会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当然不是天天都废寝忘食,只是偶尔如此。天天不吃饭,人怎能受得了呢。

3、张岱年能够创立继往开来的哲学体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在战乱年代,张岱年仍勤奋治学。二十世纪30年代,在国难当头的历史时期,张岱年克服苦难,矢志求学,发表论文多篇,其中《论外界的实在》一文赢得高度评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张岱年开始动笔撰写哲学理论专著。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张岱年坚信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会消灭,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会消失,我们的民族不会灭亡。保持民族节气,不与日本侵略者合作。坚守民族文化,但放眼世界,心中想着为世界文化做贡献。

4、(14)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五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

5、文章节选自《张岱年自传》,撰于1992年

6、在成立大会上,发言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张岱老。我对中国哲学史,自然是无所进境,但也已有了一知半解。张岱老的代表作《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早已购藏,至今还记得内容简介里的话:这是一部“很有影响的专著”,“作者极为重视古代哲学概念的分析和研究,阐发精微”。他的自传《耄年忆往》,也通读过了,他与刘笑敢合写的治学谈《如何研治中国哲学史》,也精读数过。曾读过曹聚仁先生的颇享盛誉的通俗社科读物《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他在讲解宋明理学的时候,用大篇幅引用了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的内容。

7、①他深入研究古代哲学典籍,建构继往开来的哲学体系。(综合文章开头结尾及相关链接进行说明)②他民族危难之时,提出确立勇猛宏毅的哲学以应付危机。(结合三四两段进行说明)③他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有深刻的认识,坚决不与敌伪合作,保持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结合文章中间段落说明)(分析能结合文本,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8、要积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创新的一个关键。所谓新,就是对于微观世界作更进一步的微观,微而更微;对宏观世界作更进一步的宏观,宏而又宏。我们现在研究哲学,既要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同时又要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理论。今后我们应积极参加国际性的学术讨论、了解国际学术发展新动向。运用正确的治学方法,通过自己艰苦的劳动,使我们的学术水平居于世界的前列。

9、人的“三观”的概念最早出自北大学者张岱年先生。

10、《周易大传》又提出:“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又说:“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所谓“进德修业”、“终日乾乾”即“自强不息”。所谓“及时”、“与时偕行”,即以自强不息与永恒变化的客观世界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世界永恒变化的性质,就是人应自强不息的根据。《周易大传》不仅从自强不息引申出“及时”即顺应变化潮流的原则,而且将这个原则与“中”的原则结合起来,称为“时中”。“时中”即随时处中。也就是说,在《周易大传》看来,所谓“中正之道”,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的生活行动也必须随时间的变化调整,按当时的情况确立标准。

11、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12、佛教东来,宣传灵魂不灭、三世轮回的观念,一般群众颇受其影响,但是儒家学者起而予以反驳。南北朝时何承天著《达性论》,宣扬人本观念。何承天说:“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灵,……安得与夫飞沈蠕并为众生哉?……至于生必有死,形毙神散,犹春荣秋落,四时代换,奚有于更受形哉:“这完全否定了灵魂不灭、三世轮回的迷信。范缜著《神灭论》,提出形为质而神为用的学说,更彻底批驳了神不灭论。

13、《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初版1958)http://sunchunrong.***.com/viewdiary.1388500html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