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牧童的两句诗
1、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2、释义: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5、然而,杜牧笔下“杏花村”秘密却无意中被一位名叫吴行固的玉山老先生揭开了。
6、翻译:分别后再次相逢着重着谈话,牧童骑在黄牛上吹着横笛。
7、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8、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9、牧童归来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0、原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1、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12、(译: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13、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内容非常的繁杂。从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开始,就形成了多个文化流派。在两千多年的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厚的历史印记。长期以来,儒家佛家和道家三教合流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和文化现象。
14、张籍的牧童词全诗十句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从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十分明快而深刻。《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以及轻松愉快的心理。供参考。
15、古诗题目是《牧童》,作者是唐代诗人吕岩,也就是吕洞宾。
16、一般就是到正规的店面购买,还要保留正规的发票,还可以通过条形码进行了解咨询就可以得到满意的答复!
17、两天前,记者到上饶市玉山县采访。在城南冰溪河边,濛濛春雨中,一位头发花白的七旬老先生撑把黑伞,用苍老的声音也吟颂起了杜牧的“清明”诗。老人诗念得一般,但他说出的话却令记者大吃一惊!
18、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19、在《桐江诗话》中记载,该《牧童诗》为黄庭坚七岁时创作,即皇祐三年辛卯(1051年)。有一天,黄庭坚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其中一位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这时,黄庭坚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为题,作一首诗。
20、(译: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二、写两句关于牧童的诗
1、翻译: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2、第四句用“卧”字,不用“睡”字,因为“卧”的动作更带随意性。累了一天,又吃完晚饭,就随意躺一下,既沉迷黄昏,又享受月明;一用“睡”字就只有休息而没有神韵了。
3、草铺横里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如此看来,山西汾阳杏花村不是“真正的”杏花村。那么,安徽贵池县的杏花村正宗吗?贵池县的杏花村古时也以酿酒著名。杜牧曾在贵池为官两年,这期间他酷爱喝酒、郊游。但经过考证,有人同样提出了两个疑问:第写《清明》的时候杜牧已经上任半年,他嗜酒如命,哪能不知杏花村去处而向牧童问路?第既然为官,喝酒自有下人服侍,杜牧又何必亲自去讨买呢?如此推断,安徽的杏花村也不“属实”。
5、皷腹台前成现句,牧童也解倒骑牛。——宋释心月《钱泉都庄偈》
6、于是,吕洞宾从此悟道,追随汉钟离到终南山进行修炼。修行后的吕洞宾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因此,在人们心目中,吕洞宾是个最有人情味的神仙。
7、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8、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前两句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9、牧童不暇闲吹笛,苦为诗人滴砚泉。宋.邵清甫《牛水滴》
10、出自:清代·袁枚《所见》
11、这是一幅多么精彩的画面。这是独属于中国文学所表达的场景,就像是一幅恬淡的水墨画,让我们的心灵在这里感受到一份安宁。
1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3、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14、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5、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
16、陇(lǒng):通"垄",田垄。
17、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18、出自:唐代·崔道融《牧竖》
19、诗中的草原、笛声、月夜、牧童,既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又如一首赞美劳动的欢快小曲,给人的心灵世界带来安然恬静的感觉。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20、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三、关于牧童的两句诗句有哪些
1、有人一看到好作品,就惊叹:“用了好多形容词啊!”形容词固然重要,但是,要把一个场景写得鲜活,动词的选用是尤其重要的。《牧童》突出的艺术性就在于此。
2、细细品读这首小诗,虽然简单,但是却有趣又有水平。全诗却极有画面感,尤其是对于牧童调皮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跃然纸上的艺术效果。读最后一句原谅更是让我不厚道地笑了,这结尾的转折实在是有趣,很像当年我们在学校因为调皮被老师叫家长,结果家长不在一样。虽然时空转换,但是这样的趣味性却是共通的。
3、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意思是: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休息了.觉得好请及时采纳,谢谢哦.
4、《牧童诗》——宋代·黄庭坚
5、✦陇(lǒng):通“垄”,田垄。
6、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7、《牧童》这首诗的作者吕岩,又名吕洞宾,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道士。他自称“回道人”,世人称其吕祖或纯阳祖师。吕洞宾是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
8、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9、渭川田家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A*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A*(gou4)=句子的句+难题的难的右一半野鸡鸣叫。
10、还有江苏宜兴的杏花村。杜牧晚年罢官后住在湖州,那时常到邻县宜兴游览解闷,并住在宜兴的十里碑。据地方志记载,十里碑附近有个村落,四周多有杏树。但最终经考证,此地没有“酒家”,更不曾有过酿酒历史。《清明》诗中所写情景,与这里一点关系也没有。
11、牧童、短笛、老牛,三者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新悠闲、朴实无华的田园风光。这就是牧童的生活,纯朴率真、无忧无虑的恬然与现实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牧童世界的美好饱含着诗人的社会理想,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批判视角,表达了作者赞颂牧童清闲自在,不追求名利的生活情怀,他认为人应活得悠闲淡泊,不应受名利所驱。
12、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13、李涉当年路过九江时,到了渡口遭遇了一伙劫匪。作为一位读书人,李涉面对这些歹人自然是有些畏惧。不过那些人并没有上来直接就行伤天害理之事,而是开口询问他是谁。李涉的随从抢先答说,这位正是李博士。因为李涉曾经出任太学博士,所以又被人们称为李博士。那伙劫匪也是听过李涉的大名的,知道是他后并没有夺取他的财物,相反只是让他题写了一首诗。凭借诗名让劫匪望而却步,可以说李涉这遭遇放眼历史长河都是独一份儿的,由此也不难看出他确实是有真才实学。言归正传,接下来我们一起回到上面这首小诗。
14、《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15、阿里巴巴为您找到5条金牧童白酒产品的详细参数,实时报价,价格行情,优质批发/供应等信息。您还可以找白酒,低价白酒,泸州白酒,郑州白酒,白酒厂家等产品信息。(请给“好评”谢谢,(@*。*@))
16、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7、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18、吴行固老先生认为,《玉山县志》属正史,由官府编纂,知县主持,专职史官撰写,报朝廷御览后收存。所以真实可靠。在《清康熙玉山县志》上还记载:“杏花村在县治西隅,其地临溪多杏花,故名。旧有歌馆酒楼,而舟楫多泊其下,古人诗曰: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正指此也。”
19、小学到高中教材选编古诗词和初中各册教材选编文言文汇总
20、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四、两句描写牧童的诗
1、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2、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3、羃羃黄云麦垅秋,牧童横笛倒骑牛。——宋王志道
4、其实李涉早年间也写过一首关于牧童的诗,其中有两句“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在这首诗中他将牧童形象不仅写的朝气蓬勃,而且还很勇敢机智。这其实就和《山中》的调皮牧童形象有着极大的反差,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其实这也和李涉的生平经历分不开,年轻时他也是有着一腔豪情壮志,想要功名济世,奈何他生平坎坷。遭遇过多次贬谪,也曾经历过兵荒马乱,看遍世情冷暖,经历了太多的无奈,所以曾经象征美好的牧童变得不那么美好,出现这种反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5、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7、山西汾阳的杏花村说,他们那里生产汾酒,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诗文碑刻,杜牧的《清明》诗位列群碑之首——这当然表明,山西杏花村的身份确凿无疑。然而经过考证,杜牧一生从没有到过山西,怎么可能在汾阳喝酒?况且山西汾阳清明从不下雨,有时还要下雪,又何来“清明时节雨纷纷”呢?
8、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9、清朝袁枚所作《所见》。全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就是诗人袁枚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时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曾官江宁知县。为“清代骈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文笔又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10、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前两句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11、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12、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13、(译: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14、《所见》从“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两句诗中看出牧童喜欢蝉。所见朝代:清代作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5、牧童早上去放牛,经过曲曲折折的江岸。
16、牧童的后两句诗的意思: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17、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思也没有你这样清闲自在。
18、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清袁枚《所见》
19、(译: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20、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五、牧童的前两句诗
1、(答案:寄寓了诗人对牧童的喜爱、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的向往之情。)
2、✦长安:唐代京城。✦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3、释义: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4、原文: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5、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6、在《桐江诗话》中记载,该《牧童诗》为黄庭坚七岁时创作,即皇祐三年辛卯(1051年)。一天,黄庭坚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其中一位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这时,黄庭坚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为题,作一首诗。
7、翻译:到秋天了,许多的麦子黄成一片,牧童倒着骑牛将短笛横吹着。
8、吴行固老先生还特意去查阅了杜牧50岁自撰的《墓志铭》以及元代文人辛文房著的《唐才人传》,初步推断出了杜牧作《清明》诗的时间。大和二年(也就是827年),26岁的杜牧高中进士第5名,但只被朝廷授予了九品弘文馆校书郎,后经尚书右丞、时任江西观察史的沈传诗推荐,担任江西团练府九品巡官。第二年的春天,作为巡官的杜牧奉命到江西各地巡差办事来到了上饶玉山。23岁就以《阿房宫赋》闻名天下的杜牧当时年轻气盛,加上北方人不适应南方气候,清明时节、天雨路滑、又急又渴,于是便发出“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感慨与牢骚。
9、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10、牧童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半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群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牧童一边挥鞭,一边警告牛群:“你们不要再继续打斗了,否则一旦被官府发现,就会有官兵来截断你们头上的角。”以官兵来恐吓牛群,足见牧童心性的天真、单纯。
11、后两句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费尽心机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用尽计谋,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12、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第四句,急转直下。“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13、牧童到了什么地方去?牛背上一只鸥睡着了。
14、陇(lǒng):通“垄”,田垄。
15、(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16、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17、出自:唐代·吕岩《牧童》
18、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19、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20、“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只有干净如孩童般的心灵,才能毫无欲念地感受自然的美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