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关于牧童的古诗(100句)

2023-02-07 09:16:16 0 59

一、小学关于牧童的古诗

1、王安石·泊船瓜洲

2、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3、①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4、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5、翻译: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6、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7、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9、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0、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1、刘禹锡·秋词(其一)

12、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

13、翻译: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14、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15、陆游·卜算子·咏梅

16、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17、卿用卿法自雪村,横斜独玩书窗月。

18、翻译: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19、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司家截尔头上角!——《牧童词》张籍

20、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译: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二、小学语文牧童古诗

1、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2、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3、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横吹隔陇闻。

4、“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5、吕岩(713~741),字洞宾(即吕洞宾),河中永乐(一云蒲坂)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黄巢之乱爆发后,携全家到终南山,放迹江湖间,转而学道,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钟离权,遂得道,不知所终。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这个故事为小说、戏曲的题材。吕岩所作的诗,流传很多,全唐诗辑为四卷,流行于世。

6、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雷震

7、薛道衡·人日思归

8、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9、翻译: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10、”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11、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译: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12、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13、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14、王昌龄·采莲曲其一

15、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16、是小学五年级的古诗,原文如下:

17、《牧童》的作者是代诗人。

18、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第四句,急转直下。“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19、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20、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

三、描写牧童的诗句小学

1、《村晚》雷震〔宋代〕

2、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译: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3、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4、王之涣·登鹳雀楼

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6、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7、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8、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9、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10、一年级上册同步讲练系列

11、④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12、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3、牧童 唐 · 吕岩

14、同步课程指导,经典内容拓展

15、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16、归与归与毋忍辱,同寻牧童过天竺。

17、李白·峨眉山月歌

18、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19、程子谈何不碌碌,古意今情两堪掬。

20、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四、小学牧童古诗内容

1、黄庭坚《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2、我有小隐傍石屋,石上几回斸黄独。

3、陶渊明·杂诗(其一)

4、《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牧童

5、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6、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7、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8、“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9、他骑在牛背上,胡乱的吹着不成曲调的笛子,很是天真可爱的样子“横”和“信口”两个词语使一个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体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全诗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诗中最后两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10、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11、课本里面写蝉的只有1首,提到蝉的有2首,如下:蝉唐朝虞世南(二年级)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所见清袁牧(三年级)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六年级)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2、(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3、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14、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5、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16、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17、他没脱蓑衣,就躺下来观赏高空中的明月。

1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9、李白·望庐山瀑布

20、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五、小学关于牧童古诗词句

1、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2、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3、“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4、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

5、百首古诗词挑战赛之分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

6、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7、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二)

8、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9、吕岩《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0、平生我有脊梁铁,明年八十冻不折。

11、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2、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13、关于“牛”的古诗如下:唐·李白《咏石牛》此石巍巍活象牛,埋藏是地数千秋。风吹偏体无毛动,雨打浑身有汗流。芳草齐眉弗入口,牧童扳角不回头。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宋·陆游《饮牛歌》门外一溪清见底,老翁牵牛饮溪水。溪清喜不污牛腹,岂畏践霜寒堕趾。舍东土瘦多瓦砾,父子勤劳艺黍稷。勿言牛老行苦迟,我今八十耕犹力。牛能生犊我有孙,世世相从老故园。人生得饱万事足,拾牛相齐何足言!

14、吕岩 〔唐代〕

15、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16、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7、王安石·庚申正月游齐安

18、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19、出自:唐代·吕岩《牧童》

20、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