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问的诗句
1、设问的:《虞美人》李煜南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设问的诗句)。
2、 王勃《滕王阁》“阁中弟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3、这种联章问答在民歌、戏曲唱词中应用广泛。如《小放牛》《刘三姐》的“对歌”,都是如此。这样安排可使语言凝练,避免了一问一答的散碎与拖沓。
4、刊载100首诗词仅需千元左右(根据作品所占版面不同费用有所不同),实是当前最经济的诗集出版方式。
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安徽诗人祁庆达有一首绝句《问夫》,结句妙用官夫人的一句问话,即把全诗的精彩推到读者跟前。其诗曰:
7、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叫做设问.
8、王翰留传于世的诗作不多,收录于《万首唐人绝句》中的七绝也仅得四首,而这首《凉州词》却享有盛誉而传诵千古,其奥秘在于这结尾的一句反问:“古来征战几人回?”清人施补华说,这一句“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见《岘佣说诗》)。而沈德潜则认为,这一句是“故作豪饮之辞”,乃“悲感已极”(见《唐诗别裁集》)。其实,说是谐谑语也对,说是悲伤语也对,说是豪饮辞也对,读者完全有理由依据自己的感受去领悟。总之,此句是以反问作结,用豪放旷达的语气表达悲概而激昂的心情,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一读难忘。(设问的诗句)。
9、设问句是一个语法名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根据内容的需要,设问可以采取连用的形式。有的文章直接用设问做标题,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0、每人每辑可投稿诗词作品50首至300首,若无明显质量问题,可全部刊载。每位作者可配发300字左右简介,照片一张(据所占版面仅酌收50元版面费)。
11、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12、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毛泽东《蝶恋花》
13、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4、上海诗人杨逸明有一首绝句《咏瀑布》,其用设问作结,却是用于表达自己的博大胸襟。其诗曰:
15、——李白《渡荆门送别》比喻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16、 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7、夜气犹寒卯岁初,这是一个设景,把景物写好,表达时间背景,注意,时间背景往往是为情绪服务的,不要脱离。
18、有关设问的诗句设问设问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叫做设问.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例子(1):甚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例子(2):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例子(3):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设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设问.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例如:①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②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③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峻青《乡音》)④蒋介石总是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这是经过调查研究以后才找到的办法.这个调查研究很重要.看到人家手里拿着东西了,我们就要调查一下.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处?可以杀人.他要拿刀杀谁?要杀人民.……(毛泽东《抗日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⑤日本日立公司电机厂,五千五百人,年产一千二百万千瓦;咱们厂,八千九百人,年产一百二十万千瓦.这说明什么?要求我们干什么?(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⑥老岩不是要在南方过年么?为什么提前回来了?一推门,我就看到了一个奇迹:一把褐色的样式古朴的陶土瓦壶,在蜂窝炉上咝咝地冒着水汽.(叶文玲《心香》)⑦她像一只轻捷的小鸟一样飞走了.她刚一走,我就后悔了.晚上,校门口---这不明明是约会吗?万一让人看见了还讲得清楚?她怎么敢?到底有什么事呢?对了,一定是想把那张照片要回去,可是照片还在吕宏手里哩!(张抗抗《夏》)上面例①和例②是一问一答;例③是二问一答;例④是连接三个一问一答;例⑤和例⑥是二问不答;例⑦是四问不答.前面四个例句中,先故意设问,然后再自己回答,是为了提醒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深入思考;后面三个例句中,问而不答,目的是让读者去联想,去回味.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在运用时首先要求我们对问题清晰明确的认识,心中有数,然后才能做到善问善答;还要立足全局,当问则问,不当问则止,这样才能使行文不呆板、有波澜。
19、作者可获相应数量的赠刊(如另行购买,请提前预订,作者可享八折优惠)。
20、——杜甫《绝句》反问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不知明镜里,何处是秋霜?——李白《秋浦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赠董大》设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1、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22、咏瀑布,有李白的诗在,再怎么张扬刻画,也难以超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那一博大景象所营造的境界了。但此诗别出心裁,用“我”的仰慕,用“我”的渴求,反衬瀑布可以随意一泻千山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痛快,这便营造了另一个博大的景象。这一问句作结,从精神层面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既表达了自己的广阔胸怀,也赋予了瀑布伟岸的人格。是以此诗便凭借结尾的一个设问,成为可以比肩李白诗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