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
1、 晓(8)看红湿(9)处,花重(10)锦官城
2、 因为诗词毕竟字数有限,要想表达出丰富的情感与本意,就需要不断地运用各种表现技法,使描绘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而生动,艺术感染力更加强烈。从而使得自己的诗词作品不断升华。下面七种诗词的修辞技法很实用,
3、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态。“道是无晴却有晴”既承上句写天气晴雨无常,又暗应“歌声”,写她爱着的这位男子在感情上的捉摸不定,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也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通过这两句极其形象又极其朴素的诗,将女主人公那种迷惘、眷恋、忐忑不安及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诗人借助“情”与“晴”二字同音,明取景而暗喻情,既含蓄又细腻。若仅仅解释为“晴”,诗便索然无味,体会不出双关语的另一层趣味了。
4、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唐,李峤《中秋月》)
5、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6、◆一起学诗||一招教你如何使你的诗词具有生命力
7、诗句中含有比喻拟人对偶反问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有哪些诗句中含有比喻拟人对偶反问的修辞手法的诗句分列如下所示。
8、(9)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9、一个个红石榴就像一个个小姑娘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
10、作者曾经壮志凌云,可惜他又命运多舛,一生竟然在异乡度过了23年的贬谪生涯。如今虽然结束了悲催的遭遇,却并未回到京城发挥他的才干,而只能在东都担任一个闲职,诗人心中颇感失落。
11、 夸张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的某种特征,抒发作者某种强烈情感的修辞手法。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诗歌的艺术夸张,达到最高成就的,首推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杜甫在《春日忆李白》诗中称赞他“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李白自己也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李白的诗,表达情意毫不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言语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大胆地运用夸张。例如《秋浦歌》:
1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月拟人)
13、——“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以青山拟人)
14、 句内的互文是在一个句子里互文。比如“烟笼寒水月笼沙”,这是说夜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洲;“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是秦朝的月亮汉朝的关,而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这是句内互文,就是在一个句子里形成互文。
1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亦作书衮仪所藏惠崇画二》
16、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17、 再比如:“绿光风度麦,白碎日翻池”,这是杨万里的诗句,上句是写风中的麦浪,也含有太阳光的含义,所以说是“绿光”,而下句写日光照耀池子里的水波,也含有风的含义,所以说是“翻池”,这需要高度的炼字功底、反复的揣摩。
18、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19、 夸张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以渊博知识的积累,丰富生活经验的沉淀为基础的。大家请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肯定非实指,而通过它,我们领略到了庐山山势险峻,高大雄伟,瀑布水流飞驰,一泻千里的壮观场面。诗人用“三千”“九天”相映衬对照,形成了双重夸张,写出了大瀑布的汹涌壮观,山崖的崔巍陡峭,气势的惊心动魄,在想象中变换空间,以壮大气势,令人心悸,令人神往。
20、 恰当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段,可以引发读者的积极思维,增添作品的韵味,还可以丰富作品的内容,增加作品的深度。所以,大家要仔细认真学习双关,不要被诗人的双关诗词遮住了眼睛,那样对于理解诗词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21、(译文)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以拟人、对偶写出青山绿水的幽美环境,寄予了作者闲适恬静的心情,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22、女子的夫君外出多日未归,她十分想念郎君,于是便不时地来到岸边眺望,希望在人群中发现一个惊喜。前两句描述女主隔江而望,她看见淮河中的行船都高昂着船头,船尾的帘布也随风飘摆。
23、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手法,你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或者两种都用。
24、 比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清晨送客,遥望江北,想友人不久便将离开,其身影将消失在那孤零零的远山之外,不禁怅然。友人走了,自己仍然留下,只能像这孤独的楚山一样,空望着江水流逝。这就是造句的双关。
25、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6、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