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黛玉葬花的诗句38句集锦

2023-10-13 09:14:35 0 59

黛玉葬花的诗句

1、曹雪芹是巧用季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来写黛玉葬花的 

2、《太平御览》引《典术》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木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

3、王维让桃花做了一次凄美的爱悄见证—《息夫人》:“莫以今时宠,能忘昔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息夫人貌美如花招来祸患,息国被楚国所灭。息夫人为了保全息王性命委身于楚王。三年间息夫人生下两子却从未笑过。一次,楚王外出打猎,息夫人得以看望活下来封个官的息候。之后,息夫人撞向城门而死,息候随后也撞死。楚王感动于两人的深情,将他们葬在桃花山上。息夫人被后人封为桃花神。(黛玉葬花的诗句)。

4、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

5、《葬花吟》的内涵旨意像脂评说的,是万艳“归源”,而在小说的情节安排里,《葬花吟》首先是影射黛玉的,故小说中为黛玉葬花埋下伏笔:第二十六回黛玉因宝玉口出《西厢记》“淫词”,“登时”哭着说,“...我成了替爷们解闷的”,足见黛玉自觉的尊严意识和女性意识,不依附男性而活。“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情感能通过诗歌发声是要有足够勇气和才气的,黛玉在男女关系中感到女性自尊的危机感,为作诗埋下第一伏笔。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唤去,凶多吉少,特到怡红院探看,却因晴雯使性子而误会宝玉,从而在最亲近的宝玉身上得到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寄人篱下的“客边”身份令其愁绪满怀,此第二重伏笔。其三则是芒种节时各色落花引起的伤春愁思。“落花”在那里,唯有黛玉伤怀;落花之殇,凄美之景,“落花”是女儿命逝的寓言和象征。黛玉对生之幸福的绝望在曲中流尽,直面死亡的终极命题带来的是痛彻的情感底谷。一曲葬花吟,一人绝透心。生之幸无望,死之绝有期。黛玉葬花的哭不仅仅是悲戚,还有“他年葬侬知是谁”及“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绝望。黛玉是容易绝望的女子,她的诗为“抑郁不平”而作。

6、其二是黛玉身世哀音的代表——《葬花吟》。从“花满天”到“红颜老”,从“有谁怜”到“两不知”,可见黛玉借花的遭遇感叹自身不幸。

7、九十春光一掷梭,花前酌酒唱高歌;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

8、林黛玉,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荣府幺女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母亲贾敏是贾代善和贾母四个女儿里最小的女儿。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

9、余特矫共失,凡前后聚瓶花枯枝,计百有九十三枚,为一束,择草堂东偏隟地,穿穴而埋之。铭曰:汝菊、汝梅、汝水仙、木樨、莲房、坠粉、海棠、垂丝、有荣必有落,骨瘥于此,其魂气无不之,其或化为至文与真诗乎?”《楝亭诗钞》《题柳村墨杏花图》:“勾吴春色自藞苴,多少清霜点鬓华。

10、古代诗人常以桃花象征女性的美丽,魏晋时期,曹植便以“南国有佳人,荣华若桃李”来形容绝代佳人。

11、11岁时又死了父亲,从此常住贾府,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12岁时,贾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脂砚斋说“二玉近中远”“实远之至”。

12、魏晋之后,“桃颊”“桃腮”等关于桃和美人的词语更多了。

13、《黛玉葬花》是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林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

14、  点评:这一首被李纨评为第三。用的“八庚”韵。诗题是《菊梦》,以拟人的手法写菊花的梦境,,实际上是写黛玉自己梦幻般的情思,带有明显的谶语的意味。“和云伴月”,已经有些不祥;“登仙”,则又是“死亡”的代词。“登仙非慕庄生蝶”,是说死去登上仙籍不是我所希望的;“忆旧还寻陶令盟”,等于说重结绎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木石前盟”才是自己真正的意愿。颈联、尾联四句透出一般凄凉颓败的气氛,对黛玉的结局又作了一次暗示。

15、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16、这是《葬花吟》的第一节,写暮春之景。花儿急急地凋谢了,经风一吹变成了漫天的花雨,褪尽了娇艳的红艳,消逝了醉人的芳香,有谁去怜惜她们呢?柔弱的蛛丝飘荡在春日的台榭前,几时被风吹散呢?还有那飘零的柳絮扑进绣帘,是在乞求闺中人的怜惜么?

17、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18、陶渊明刻意强调此间“中无杂树”,看似寻常一笔,实则包含着深刻的内涵。

19、  “睡去”句——意谓梦见归雁,依恋之心久久相随,直至它飞远看不见。 

20、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21、摘要: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诗魂,她的气质是“冷月葬花魂”的高古、清奇。黛玉是大观园中唯一一位有诗人意识的才女,她的性格及其身世促成了风流别致的诗歌美学特征,最具代表的是《葬花吟》的写成。从黛玉的诗歌创作实践与理论的不协和中看清朝诗歌的苗头。

22、同样地,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用花作整体的象征,也把花融入自己对“情”的特殊感悟之中。如在第五回中,曹雪芹写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其中写到仙女一开腔就唱“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诗词拿“春”和“花”字作“文眼”,已为整部小说的主题定了基调。曹雪芹用花来象征红楼十二钗,在第二十三回和第二十七回安排了黛玉两次葬花,是为了花,不,不单是为了花,是为圣洁的美,举行隆重的“葬礼”,为那些即将凋谢或已经凋零的花,举行“饯行”的仪式。曹雪芹写黛玉葬花,以花写人,不但是黛玉自身命运的写照,同样是红楼诸钗的命运写照。

23、据记载,在中国传统里,芒种节是有饯花神的习俗的。芒种节饯花神的习俗早在南朝时就已盛行。南朝崔灵恩的《三礼义宗》里,就有送花神习俗的记载:“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在送花神节日里,文人骚客,常以花神为题吟诗作画。在芒种日举行“饯花神”的习俗,在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中也有记载:“女夷,主春夏长养之神,即花神也。”女夷即传说中的花神。传说中花神是在农历二月十五日花朝节迎来的,古人习惯将仲春半月称为花神生日,即花朝节。后来,民间习惯将农历二月十二日定为花朝节。花神到来,万物生长,百花盛开。到五月芒种节,花神退位,大家又为花神退位举行饯花仪式。

24、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25、由此可知,曹雪芹写到的“尚古风俗”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这在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中,是找到依据的。至于脂批说“饯花日不论其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耳”,实际上是有典可依的,这又是脂批的“狡猾”之笔。

26、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27、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28、我们知道最终黛玉含泪而亡,闭眼时正是宝玉娶宝钗之时,贾府的人也都忙于这场盛大的典礼,陪在黛玉身旁的仅有李纨和紫鹃,黛玉不由对紫鹃说道“妹妹,我这里并没有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足以见黛玉在面对死时寥寥数人的没落场面时,更多的是早已想清了这样的现实,纵然无力、纵然惋惜,也选择去接受它。

29、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30、帘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31、曾经戎装,虽卸甲但并不归田,仍然心系那一身空天蓝。热衷于发出有故事的声音。

32、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语去不闻。

33、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李昱《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34、关于花神节的记载,在清人顾禄的《清嘉录》中也同样写二月十二日是苏州地区的花朝节,又说到此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彩缯黍花枝上,谓之赏红。虎丘花神庙,击牲献乐以祝仙诞,谓之花朝”。可见,花朝节是百花生日,花神降临就在这一天。

35、在远古神话中,夸父追赶太阳,劳累过度,干渴而死,临终弃杖,化为桃林,桃树是英雄血肉之躯所化。

36、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37、说的是,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极大的不公。如果作者自己当老大,要让菊花同桃花都一起开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