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唯美文案113句】

2023-09-28 09:53:38 0 59

一、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

1、君子说话,不欺人,亦不自欺。

2、所以在这儿,朱子说到,“宰我既出,夫子惧其真以为可安而遂行之”,孔子虽然说,好,你心安那你就去做吧,但是又担心他真的安而行之,“故深探其本而斥之。言由其不仁,故爱亲之薄如此也”,“又言君子所以不忍于亲,而丧必三年之故”。

3、孔子说,礼呀,仅仅是指玉帛等等礼物吗?玉在古代主要是用来做祭祀品,帛是作为非常珍贵的一种针织品,是垫在玉的下面,表示敬意。“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呀,仅仅是指钟鼓等等乐器吗?在《关雎》里面讲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钟鼓都是古代非常重要的礼乐器具,也常常被用来指称音乐。

4、此时距离阳货请孔子做官过去了8年,孔子50岁了,很想一展理想与抱负,在此我们看到孔子不避乱世而急于兴周的用心。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实施先王之道,所谓先王之道,就是先代圣明君王的治国之道,尧、舜、禹、汤、周公、文、武,这些都是孔子心目中的圣明君主。我们可以在经典文献中重温孔子的理想,《礼记·中庸》云:“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意思是孔子遵从效法尧舜的行为,遵守周文王、武王的法制。

5、4期:《孟子》、《中庸》——结合春秋战国人物解析经典

6、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孔子早知道他的话会被记录、流传,很多话他大概会换一种说法。又或者,他会说得更少。因为他实在是一个不喜欢说话的人。

7、貌思恭,就是对待他人,举止要恭敬有礼,不可轻视傲慢。

8、这一句话可谓发人深省,也很能够体现儒家的特质。

9、我们举尾生的一个例子,《庄子》中记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这个名叫尾生的男子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后用“尾生抱柱”一词比喻坚守信约。他因为要信守诺言,不知变通,因为这样的一个“小信”丢失了性命。

10、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11、当然,不知道的领域会有很多,但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不会发火,不会嗔怒,就会被称之为谦谦君子

12、这是人的本性,人的实情吗?我们对比牛山之木的例子,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思考。所以孟子在这儿说,“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物尚且需要养,何况是我们的心?

13、父母去世三年之内,其实对父母的眷恋之情还在,是不忍心穿红戴绿的,所以孔子也想让宰我听到后,“或能反求而终得其本心也”,让宰我可以去好好感知一下自己的本心是不是真的能够心安。所以范氏曰:“丧虽止于三年,然贤者之情则无穷也。”虽然说服丧定了三年,但事实上对于父母的那种眷恋之情是无穷的。“特以圣人为之中制而不敢过,故必俯而就之,非以三年之丧,为足以报其亲也。”从人情真切之处去点醒宰我,所谓“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想一想自己也是三年之后才能够脱离父母怀抱,所以为父母守丧三年不是理所应当,或者更让我们能够心安吗?

14、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

15、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16、人生在世,做人要有底线,做事要讲原则。

17、当最爱的人纷纷离开人世,当理想之路都被堵死,孔子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他感觉自己的时日已经不多了。自己就是那个被抓的麒麟,生不逢时,孔子感叹“吾道穷矣”。自己苦苦追求的“仁爱”、“礼制”、“小康社会”和“大同世界”,仿佛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楼,看着很美,实际上却是个永不可及虚幻的存在。

18、程子曰:“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者,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而尽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谓下愚也。然其质非必昏且愚也,往往强戾而才力有过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绝于善,谓之下愚,然考其归则诚愚也。”如果一个人能够向善,即便天生的资质不好,皆可渐磨而进也。结合我们刚刚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是每一个人都有成就理想人格的可能,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自己原有的程度上经过努力,一点一点地向善。

19、孔子曾经说“吾不复梦见周公”,可见在他以前是经常梦到周公的,所以在这儿孔子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如果有人任用我,我将使文王、武王之道在鲁国复兴。我们看到孔子在这儿的心态已经有所变化。

20、6期:《诸子百家》上——主讲道家、兵家智慧与现实应用

二、孔子说不爱说话的人

1、“其欲往,见孔子之仁”,想去做官,是不忍黎民百姓受苦;而“终于不往,见孔子之智”,孔子知道,纵便去了,也不能够真正有为。一个将近70岁的老人,委曲求全,整日想着怎么样为生民谋福,即使连徒弟们误会也无所谓。

2、就在这一年,孔子遭遇了人生中另一个莫大的不幸——他的儿子孔鲤先他而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并不会因为孔子是圣人先哲而有所减轻,因为他毕竟不是出离红尘、断却六根的僧人啊!四年即公元前479年,伟大而不幸的孔子在鲁国病逝,葬于鲁城北

3、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4、言思忠,就是所说的话,不能言不由衷,要真心诚恳。

5、视思明:看,思考是否看得清楚。

6、关于孔子说“吾欲无言”这件事,也许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孔子深刻体悟到了大道的不可说。

7、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8、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9、我们看一下另一个学生,子张。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你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人了。子张就问,是哪五种呢?孔子道:恭、宽、信、敏、惠。

10、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

11、(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12、有一天,孔子对子贡说,没有人理解我,我是孤独的老人了。子贡说,怎么会没有人理解你呢?孔子说,虽然没人了解我,但我不抱怨上天,我也不怪什么人,我努力学习知识,取得了现在的成就,也许只是天才能了解我吧。晚年的孔子渴望有一个理解他的人。但孔子的痛苦已经无法言说,他向谁倾诉呢。最喜欢的两个弟子先他而去,子贡的工作很忙,经常穿梭于各国之间,办理外交事务,自己还得抽空做生意赚钱。最有能力的冉求,跟着季康子混,好像和孔子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孔子仿佛看到了自己和弟子们,最后都将走向曲终人散的结局。

13、色思温:脸色,思考是否温和。

14、宰予这个学生虽然也属于“孔门十哲”之但是在《论语》中的形象大多是负面的。在孔门弟子中,宰我受孔子批评最多,也是批评得最厉害的。大家可以想到《论语》中另一则孔子批评宰我的故事吗?“宰予昼寝”,宰我大白天睡觉这件事,招致孔子批评,说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非常严厉的批评。为什么宰我白天睡个觉会招致孔子如此批评?虽然历代不乏辨析之作,至今却仍令人费解。

15、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16、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

17、成功的最大障碍,不是外在条件的优劣,而是自己内在的努力够不够。

18、凡事都要讲究循序渐进。有了量变的积累才会有质变的产生,不可急于求成,如果做事一味追求速度,结果反而会离目标更远。如果只想着要快速完成某件事,其只会大失所望。

19、忿,是愤怒、发火,不良的情绪。

20、老聃送他到馆舍之外,说:“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三、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用心感受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2、天地一句话都不说,但它们生养承载万物,从来不出差错。我们人总会后悔自己曾经说过某些话。但当你后悔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来不及改正了。

3、另外,从生活经验来说,我们来看一则解释,就是女子可以做女儿来理解。《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里面说,“宋芮司徒生女子,赤而毛,弃诸堤下”,这儿“女子”是做女儿解的。女儿爱撒娇,儿子可能会相对大大咧咧一些,所以女儿容易产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情况。孔子在这里其实就是提醒有类似毛病的人要迁过改善,而不是指责男人或女人一定会如何。各位慢慢去咀嚼圣人的心意。

4、广东清远岭南书院丨为己之学学以成人

5、小人道小,君子道大。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道”小,即念念为我,“道”大,则内心无我。

6、心志淡泊,才能虚怀若谷、神色温和;没有心机,才会无欲少求、和蔼可亲。

7、这儿其实有一个疑问,历代著述有一个异同,这个“不可”到底是孔子的回答,还是阳货的自问自答。因为有标点的不同,有的就在“不可”后面加了引号。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8、1期:《说文解字》简读——文字学基础

9、整个过程我们可以归纳一下,阳货首先是以礼访孔子,然后以仁问孔子,接下来以智责难孔子,以时劝孔子。面对这样一个权势人物不依不饶,咄咄逼人的态势,孔子无可奈何,只好说“诺,吾将仕矣。”孔子说是的,我一定会找个机会出仕的,找个机会去从政的。孔子在这儿回答得很巧妙,他说会找个机会出仕,但是也没有说要跟谁。

10、说话的时候,心不偏失、不偏颇,心正,言语才会忠诚。

11、古往今来都不乏那些为了保住自己已经拥有的名利、地位,而不择手段排除异己的人。“患得患失”就是这一类人的心态。没得到的时候,心里不安,得到了怕失去,还是不安。

12、2期:《诗美赏析》下——小学阶段诗词赏析+人格养成

13、“学者多以言语观圣人,而不察其天理流行之实,有不待言而著者。是以徒得其言,而不得其所以言,故夫子发此以警之。”夫子真的打算不说话、不指导学生了吗?不是这样的,他恰恰是在教导学生们,我用手指指着月亮,你们不要光看我的手指,我是为了让你们循着我手指的方向去看月亮。孔子就是怕学生仅仅流于言语,而没有去细细地体察言语背后的那些天理。

14、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5、至于其短丧思想,肯定者会称赞他敢于变革旧有礼制,觉得他开创了墨家的先河,具有创新精神,但是否定者会批评他的这种想法与儒家的核心思想异质,语其“不仁”,亦无可厚非。两类观点看似平分秋色,但问题的关键是:理得之后能否心安?纵然理上讲得通,但是得理之后是否心安,这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

16、话要说在点子上常言道:“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别人的批评、劝告听起来尖锐、让人感到不愉快,但对于自己的行为改正确实很有好处的。在说话方面,孔子有很多的名言,其中有一句是这么说的:“辞达而已矣”。孔子认为,言辞只是一种交流工具,本质是用来沟通的,主要是信息传递互换,没必要非得有好口才。孔子还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17、六十九岁,孔鲤去世,孔子失去了儿子。

18、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19、我们都非常熟知,佛家有一位"南无普贤大行菩萨”,这“普贤菩萨”代表什么,代表普贤大行,就是一直按照一个正确的信念,正确方向,永远不间断的,恒长,恒久的,一直坚持做下去,就会到达彼岸世界。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这个意思,和普贤菩萨所代表的无都是一个伟大的道理,佛家喻以人物的贴切化。禅宗就有,只要你坚持,始终如一的念一句“阿弥陀佛”这句圣号,就会达到心清净,心清净了,自然万事就清净了。

20、河水不分昼夜地流,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不知道人生将会走到哪里啊。

四、孔子说别人不问你 就不说

1、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么用《诗经》教学生的。

2、内心善良,外表亲和,才能称得上是君子。

3、同样,可能很多朋友听到性善论的时候都会问,人性善,为什么我们看到那么多恶呢?孟子在这讲到“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每一个人都有仁义之心,“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而那些把良心丢了,被称为禽兽不如的人,就像是斧斤之于木也,因为你经常砍伐它,夜间养了一些平淡之气的时候,又因为你白天的所作所为,“又梏亡之矣”,把它给戕害,丢失了。

4、这就是变和不变,就是我们所讲的经和权的关系,也印证了我们开头说的,《论语》讲的是永恒的理,事会变,但理却是永恒的。这是千百年后我们还在读经典的原因之一。

5、经者,常也;权者,变也。“经”与“权”是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反映了中国人对人生原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6、大意就是说,我没有什么好送你的,就送你几句话吧,不要诽谤别人,也不要过分夸奖别人,不要自傲。

7、所以,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心存敬畏、认真对待,既对工作负责,又对自己负责。

8、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9、孔子彻底绝望了,自己崇拜的周公,已经很久没有走进自己的梦境了。“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他悲叹,自己已经变得衰弱不堪,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10、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诸侯割据,互相争夺地盘和人口资源,同时也导致不断的征战,当时的社会人伦体制个相继“崩塌”,上至君臣,下至父子,出现了社会意思形态的反转。于是才出现“百家争鸣”,孔子一生也走过很多弯路,后来孔子成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社会上最博学者,后来形成了儒家学说,一部《论语》治天下,他一生的言行举止都记录下来,影响和教育后世的千秋外代。无论历史如何前进和演变,都不能改变孔子是教育家,万世的师表。

11、孔子走到黄河边的时候,见到河水滔滔,浊浪翻滚,气势如万马奔腾,声音如虎啸雷鸣。孔子站在岸边很长时间,不觉感叹道:

12、冲动是魔鬼,小不忍则乱大谋,韩信忍受胯下之辱,便是忿思难的最好例证。

13、我们来看一下这段话,这里教我们自问,圣人为什么是圣人?而我为什么不是圣人?这是一种很切实有效的读书方法。其实读所有书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可以随时将自己和作者去做这种参照,那就不仅仅是在读书,还是在读我们自己。这样读书叫做“切己”——关切自己,切合自己。

14、圣人知道自己无论处在什么情境,都能守得住那份节操。当我们意志力不够坚强的时候,容易被外境所转,这也是子路的担心所在,所以子路坚持君子守身的常法。我们讲到经和权的关系,经就是常,子路有错吗?没错。我自己意志力不够坚强,我不要去进那个染缸。

15、貌思恭,不像炭火那么炽热、冰块那么寒冷,而像一块玉,温温的,让人觉得舒服。

16、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

17、“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18、老子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历史,你说哪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陈相因的旧东西。‘迹’就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迹,脚印和脚印,还能有什么不同吗?

19、(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20、在《论语》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孔子说话时的谨慎。《乡党篇》记载他平日里和人相处,总是一副“似不能言者”的样子。因为他深知一个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

五、孔子说不该说的话不说

1、自己所说的话,既要对自己的心忠诚,更要对自己的行为忠诚。

2、听到孔子说这些话,老子就说:

3、1期:《诗美赏析》上——小学阶段诗词赏析+人格养成

4、三缄其口sānjiānqíkǒu(解释)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出处)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结构)动宾式。(用法)多用于对事情保密的程度。一般作谓语、宾语。(正音)缄;不能读作“xián”。(辨形)缄;不能写作“钳”。(近义词)缄口不言、守口如瓶、默不做声(反义词)口若悬河、夸夸其谈(例句)为了保守国家机密;在各种不宜场合;我们应该~。

5、这是圣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君子的品格。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8、刘向曾说:“君子不羞学,不羞问。”

9、色,就是脸色,充分体现了人的内心情感。

10、(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11、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12、所以程子告诉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读到某个弟子问处都应当做是自己在问。弟子所问的问题往往是人生中常遇到的问题,是你我也会有的问题,如果这样看,这些问答到现在都还是活生生的。如果孔孟复生,对于我们的问题也只是依那永恒之理而做答。读《论语》如果能读活孔子与诸弟子,那便是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在了,所以说“涵养成甚生气质”,将来会涵养成多么好的气质呀!

13、孔门弟子中,有言语方面非常杰出的人才,一个是子贡,一个是宰予。他们都曾经靠三寸舌,为孔子和鲁国多次化解危难,改变时局,立下赫赫功劳。可是,我们看到孔子却常常在明里暗里批评这两个学生。

14、佛肸(xī)是晋国赵简子的中牟的一个县宰,也是一个叛臣。佛肸派人来召见孔子,孔子的态度是欲往,跟想见公山弗扰一样,他也想要去看看有没有机会从政。子路就跳出来说:“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子路说我曾听得夫子您跟我们说过,一个人如果做过不善的事情,君子就不到他那里去服务。“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可是佛肸现在占据了中牟,反叛了赵简子,夫子你却要到那里去帮他,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师父你怎么前后不一?我们看到子路真的是很敢说。

15、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16、这句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不仅因为它言简意赅,备受涵咏推崇,而且因为辑入了童蒙读物《三字经》而愈发深入人心。

17、我们人类的语言,必须借助很多概念性的词语来表达。但这些概念本身常常难有确定的内容,每个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因此,语言常常是自以为是,似是而非的表达。一个人说很多话,讲很多道理,往往正是他寂寞、孤独的体现。《诗》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表达本身多数只是为了激发他人的共鸣和思索,并不是要改变些什么。

18、钱穆先生曾言,读一本书,尤其读名著,最重要的是要从书里面读出一个生命。因为一本书之所以有价值,之所以动人,不是文字、句子、文章内容,而是文章背后有一个大的生命在支撑着这本书。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子的一句诗。读书的人不是只读文句,是要从文句里去体会,去感受,去看见书背后的精神气力,即这本书作者的生命。钱先生当时以《史记》举例,在韩信的故事里,我们既可以看到韩信的为人,也可以感受到司马迁的智识。

19、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2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六、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

1、凭什么他愿意听你的?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做父母的人大概深有体会,谆谆教诲常常被儿女当作耳旁风。原因是他有了自己的想法,觉得你说的不合他意。你说半句,他也觉得你啰嗦。

2、孔子论《关雎》诗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这首诗,无论是快乐,还是悲哀,情感表达处于控制之中,不滥情,不失度。他又说,诗可以抒发内心的怨愤,但须拿捏分寸,不能“怒”,所谓“怨而不怒”。

3、这里的主人公是阳货,阳货又叫阳虎,和孔子长相相似。春秋末年,天子的权利下移至诸侯,诸侯的权力下移至大夫,大夫下移至家臣,阳货就是季氏下面的一个权臣,是卿大夫下面的家臣,但是他一度掌握了季氏的大权,而且掌握了鲁国的大权,权倾鲁国,为人飞扬跋扈,自私妄为,孔子骂他是“陪臣执国命”。

4、君子就像飞往高处的鸟,有很高远的志向。有人到处骂他,不理解他,君子还是忍着这些侮辱,做该做的事,受伤了、没力量了,该飞还是飞。这是比喻仁人君子救世的情怀,做该做的事,即使主上昏庸,还要去干;下面的臣统统昏庸,还是干;旁边那些清高的人辱骂他,他依然照干不误。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所以我们讲“经正而权变”,原则性和灵活性,在《论语》中是要一以贯之的。

7、希望我一些粗浅的分享,能为各位献上一条儒学的项链。感谢各位师友。

8、我们再来看看阳明先生所说的上智与下愚,“非不可移,乃不肯移耳;上智不肯为恶,下愚不肯为善,非不能也。”在这儿要请大家思考一下“不为”与“不能”的区别。

9、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10、色厉内荏,是我们现在常用的一个成语,出处就是《阳货篇》的这一句。形容一个人外表强硬,而内心软弱,有点像纸老虎。类似于一种看门狗,不管什么人来都咬,但是人朝他走近的时候,就吓得转身就跑。

11、有了疑问,不去求教、解决问题,就不能改进不足、取得进步。

12、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读法》)

13、与《论语》的简略相比,《孔子家语》有完整的场面;与《大学》《中庸》作为专题论文相比,《孔子家语》中的思想更为全面;《史记》记录了孔子事孔子家语书影迹,但《孔子家语》的记录时代更早,内容更多,更加准确。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要准确地理解孔子,要真正走近孔子,决不能舍弃《孔子家语》。然而,就是这部“记载孔子之专书”,就是这部研究孔子与早期儒学的“第一手材料”,却命运多舛,几经波折。该书长期遭受冷落,被许许多多人视为“伪书”弃而不用。到了当代,竟被认为是“赝中有赝”、“无任何取信之价值”的东西,甚至以为连“痛加攻击之必要”都没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