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赏析诗句的答题格式
1、题型五:分析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2、〔简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3、②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4、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
5、关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6、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7、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8、比喻: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本体)比作什么(喻体),形象地写出了(喻体)什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感情。
9、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0、第一步,解释该词在诗句中的含义。
11、结合主题,再看诗词,明确思想感情。
12、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13、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14、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
15、问: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16、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17、(解析)译诗: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18、(1)景情关系(也有直接抒情的)。常用的是借景抒情、情由境(景)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9、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卒章显志;(内容)
20、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二、诗句含义题的答题格式
1、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3、以哀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
4、④动和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5、如果是分析加点字词,分三步走。
6、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7、理性分析历史事件,发表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见解,从而归纳历史规律,用以启迪世人。
8、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9、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10、根据近几年试题来看,中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鉴赏其形象、其语言、其表达技巧。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1、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13、陆鸿渐虽然只是移居到城边一带,去那里也要穿过种植桑麻的小路。
14、如:“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文天祥。“旧家燕子”典出刘禹锡《乌衣巷》。
15、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后文,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结构);
16、①写了什么内容(景、人、物、事;如果是形象,要概括出特点);
17、小可爱还想看哪些学习干货,快来留言区告诉森木纸呀!
18、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9、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0、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三、诗词鉴赏答题格式
1、如:“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
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物描写
4、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5、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6、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7、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8、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如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9、②渲染萧瑟、寥落的气氛,烘托了词人孤寂悲凉的情怀,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③为词人抒发重游南楼时时光流逝、忧国伤时的情怀作铺垫。
10、(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1、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
12、(2)直看诗词中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
13、(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4、①意象+景象+意境+思想感情(“运用了××意象,描绘了××景象,营造了××(特点)的意境,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15、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16、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17、(3)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
18、评价形式作用:表达效果⑤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依据诗作具体情况适当减少项目,不牵强附会,强加于“诗”。
19、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20、敲门静静地连狗叫的声音都没有,于是试着去向西边的邻居家询问。
四、古诗赏析句子的答题格式
1、“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见《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千里光:指月光。这两句大意是:仰头望见空中一轮明月,请你把我的一片相思传送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吧。这是一首南朝乐府民歌。全诗是:“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普照千里的明月,在诗里成了传情寄意的信使,后世许许多多托月寄情的诗,诸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等等,用的都是这种艺术手法。
2、然后回答:《春兴》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
3、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4、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5、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6、如:“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瀑布联句》•李忱)再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
7、(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8、问: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中“隐”“没”两字的表达效果。
9、〖示例〗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10、(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11、(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12、问题: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13、③对杜甫仁爱无私的伟大情怀的景仰:第六句写杜甫在困境中依然希望造福百姓,体现出不顾个人安危、心系天下苍生的大仁大爱,令人景仰。
14、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5、邻居回答说这家主人又去山里了,每每要等到太阳西斜时才会回来。
16、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7、〔简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光笼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18、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19、(3)中间语段的作用:
20、答题格式:手法+说明+作用(特点,情感)
五、诗词赏析题答题格式
1、解题格式: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2、〔简析〕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一二两句写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生机盎然。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3、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李煜)词中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
4、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5、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6、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7、①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寒冷的沙滩边,浅水流过。
8、还是要分析句子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了。
9、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10、答意境时,要答出用XX构成XX样的意境;
11、答题格式:“........”一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2、(参考答案)(1)“议”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天空的云块来来往往,忽聚忽散,仿佛在讨论要不要下雨,笔法轻快,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2);在结构上,“议”字统领了颔连和颈联,颔联写“阴”,颈联写“晴”。
13、从应试的角度来看,所出题目的古诗,是有一定规律的,针对古诗所出的题目,也有其常考的规律。
14、(4)修辞手法。常用的是比喻、比拟、夸张、对比、用典。
15、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16、(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17、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18、题型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9、(3)结构关系。首尾照应,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问答等
20、②夸张: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赏析诗句的答题格式
1、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内容)(言有尽而意无穷,有这样作用的段落,往往这一句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有点“看不懂”)
2、在考场上,咏史怀古诗常见的情感主要有怀古伤今和怀人伤己这两种。
3、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
4、(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5、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6、①艺术手法(优先考虑修辞)。
7、②、此人“闲却传杯手”是因为“归兴浓于酒”。(2分)全词表达了词人面对蜚短流长的仕途心生厌倦,(2分)渴望归隐家乡,乐守田园的思想感情。(2分)
8、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9、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10、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1、题型三:分析某一人或物的形象
12、答: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13、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4、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怎么样(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5、(1)景物对比(2)思想感情对比(3)意境对比(4)风格对比(5)暗比(常见的是古今对比和往昔对比,如《哀江南》)
16、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17、(参考答案)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步骤一)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步骤二)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步骤三)(景物,“秋色”“夕阳流水”2分;特点,“冷落萧条”2分;感情1分。共5分)
18、说出此种写作手法的作用(如某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什么)。
19、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0、通读全诗。通读时要特别注意每句至少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要发挥想象,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结合诗题、描述、议论、抒情推断这首写什么内容。注意格律诗起、承、转、合结构。
1、(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2、鉴赏诗歌谴词的妙处,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答题:①这个字或者词是什么意思;②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④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意境;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⑥音韵美。(由字及句,由景及情)诗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简意丰的“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因此,要立足诗句,咀嚼语句含义,深入挖掘言外之意和言外之情。
3、××感情:作品中的××内容(要转述诗句意思,不能只是引用诗句),
4、“此时无声胜有声”见唐•白居易《琵琶行》。本句大意是:(琵琶声由凝重、梗塞以至于断绝)这无声的音乐比有声的音乐更能拨动人的心弦,表现的感情更充分,更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无声”在音乐上叫“歇拍”,它是乐章上的空白;这样的空白表现在戏剧上叫“静场”;表现在电影、电视屏幕上叫“空镜头”。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常能引人入静,促人思索,耐人寻味,这种无声往往比有声表现出更丰富的感情,因而更能感动人,这就是艺术的辩证法。
5、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6、④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