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琵琶行》说课稿
1、广西本地师资,掌握各地区考情
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3、《琵琶行》是我国古代描写音乐的最著名的诗歌之其中正面描写琵琶声的片段精彩绝伦,用了一系列绝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让读者仿佛亲耳听到了音乐声,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平。
4、一首琵琶曲,不仅再现了琵琶女的才情与悲惨遭遇,同时也投映了诗人的生命情感。时间永远不会淡忘这一页:那低眉信手的婉约,那哀怨凄切的曲调,那东船西舫的岑寂,那似曾相识的遭遇。千古的诗篇还在耳畔回响,江边那一曲低吟的琵琶,定格成了永恒的千古绝唱。
5、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6、环节小组讨论,把握主旨。
7、《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8、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9、学生思考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得出结果并进行小组展示,我对反馈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然后由自主转向合作探究,进行多方位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并在这个过程中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0、说课与讲课的内容不同:
11、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12、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3、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
14、第一次的琵琶曲为何会让“主人忘归客不发”?
15、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16、问题2:“沦落”怎么理解?谁是沦落人?
17、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此外,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这点学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
18、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9、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20、(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于琵琶演描绘出琵琶弹奏的的音色奏的描写,作者通过多种修辞手法。例如比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其中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一段是《琵琶行》中的经典段落 ,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描绘出琵琶弹奏的音色。让人们感受到琵琶演奏的音乐美。
二、琵琶行说课稿一等奖
1、现在报名优惠¥1000!
2、诗人不只是从琵琶女的诉说中了解到她的身世遭遇的,而是琵琶女弹奏的乐曲首先引起了诗人情感的共鸣。清人方扶南评价白居易这首“江上琵琶”为“摹写声音至文”,称“足以移人”。
3、《琵琶行》用现实生活中人们具体可感的声音,比拟各种不同的难以捉摸的音响,把抽象无形的乐音,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激越昂扬,或低回呜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
4、快扫码咨询你的专属学习顾问吧!
5、《琵琶行》创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为七言古诗。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6、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7、在新授环节,首先,我会提问学生有关作者的预习情况,待学生介绍完白居易的诗歌特点和生平简介后,引出“孺子解吟长恨曲,胡人能诵琵琶篇。”进而总结出白居易的诗歌特点——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因此被大家广泛传颂。然后,初读课文《琵琶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充分感受白居易的诗歌特点。
8、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9、无论是备考、在编的老师都建议收藏哒!
10、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1、(1)第三次琵琶曲的曲调是怎样的?
12、相似的遭遇引起了诗人的共鸣,诗人泪洒青衫,不仅是伤琵琶女,也是伤自己。)
13、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14、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
15、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吊之:“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连少数民族的孩子都能熟唱《琵琶行》,可见其轰动效应。今天我们走进他的千古美文《琵琶行》。
16、琵琶女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长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诗人当年:京城作官,名动京城;而今: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17、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文章,在此环节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问题:“同学们,正是这样一曲高低起伏、余音绕梁的琵琶曲使得诗人与琵琶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诗人不禁落泪,如果你是诗人的知己,面对落泪的诗人,你会如何劝导他呢?”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回指导,最后通过学生讨论总结,代表发言,再加以我的引导,预设学生得出以下讨论结果:人生在世不如意十有八面对不如意我们要用豁达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这一切。司马迁受尽屈辱,却以生践志,完成《史记》。孙子受刖刑仍完成《孙子兵法》。所以我们要把这些不如意化成前进路上的垫脚石,让它们鞭策我们不断前行,正如苏轼所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8、对教研水平的提高也大有好处!
19、(2)对比,通过大弦(如急雨)与小弦(如私语)的对比,贴切地阐释出琵琶这种乐器中大弦与小弦的区别。
20、教招面试也经常考察说课
三、琵琶行教案优质课公开课
1、第二乐曲,冷涩凝绝——生活变故,年长色衰,门庭冷落,心情沉痛;
2、(齐读诗歌第四节,并结合诗前小序内容,与琵琶女的心事对应,理解两人相似的遭遇。
3、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4、主人忘归客不发——情相触
5、说课与讲课要求不同:
6、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7、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8、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9、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0、三次琵琶弹奏后诗人的反应分别是什么?
11、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圈点勾画等方法分析诗人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并赏析文中对琵琶曲的描写。
1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3、《琵琶行》是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14、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
15、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16、《琵琶行》此诗取材于现实,通过自身的所见所闻,运用了优美鲜明、有音乐感的语言,描写了萍水相逢的琵琶女的沦落伤感,并由此联想到自己被贬的命运,同病相怜,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一起来学习吧~
17、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18、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19、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20、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感知声音是由物体相互碰撞震动而产生的,丰富幼儿对声音的感性认识。对生活中各种现象有探索兴趣。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各种声音的录音带。(铃鼓的声音、翻书的声音、筷子的声音、小碗的声音等等)提供了多种物品,让幼儿探索。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小鼓、小棍、筷子、碗等。
四、琵琶行评课稿
1、通过朗读,品味诗中音乐描写的妙处,学习、欣赏作者以文字再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2、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古今因为音乐编织出无数佳话。两千多年前,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千多年前,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一曲《琵琶行》,让人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千年乐音《琵琶行》。
3、一起看看标准说课稿是如何布局的
4、一个好的导入不仅可以建立起与所学课文的联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状态。为此我将采用设疑激趣的方法设置如下导入语:“同学们,一千多年前浔阳江边的一个夜晚,秋风瑟瑟,明月凄清,枫叶萧萧,荻花飘荡。就是在这样一个夜晚,被贬江州的白居易与一位琵琶女相遇了,并产生了心理上的共鸣,那他们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来寻找答案。”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好奇心,引出课题《琵琶行》并板书。
5、教学重点:对琵琶女高超琴艺的写作手法的赏析以及作者和琵琶女的情感体会。
6、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
7、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
8、诱导点拨,领悟主旨
9、③随着音乐的变化,人物感情发生了怎样变化?
10、品读诗歌第三节,分析每个乐章抒发了琵琶女什么样的情感,这些情感和她的身世经历有何关联?
11、过渡:小序中写到“因为长句,歌以赠之”,是什么让诗人面对一个落魄歌女和泪作诗并慷慨相赠呢?让我们从当时诗人的反应来寻找答案。
1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3、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14、首先,进行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15、第一步,解决字词读音。首先我会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进行点评。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字音问题我来板书并加以强调,如铮。